导读:徐州是古“九州”之一,范围大致在今天中国山东省泰山、沂蒙山以南和江苏省淮河以北的地区[1]。据《尚书·禹贡》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 徐州(6张)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汉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刺史部,其中之一便是徐州刺史部,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和山东省东南部地区(注:汉代的十三州与禹贡九州范围不一致)。东汉时期徐州的州治郯县位于现今山东省郯城县,而三国时期的曹魏将州治移至彭城县,也就是今天的徐州市。
徐州:【彭城】、下邳、东海、淮阴、广陵、彭城、琅琊、东莞
彭城:徐州历史上曾为蚩尤本据,黄帝初都,彭国国都、徐国国都、宋国国都,楚国国都。徐州是汉高祖刘邦、南唐烈祖李昪、南朝宋武帝刘裕、后梁太祖朱温的故里,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美誉。徐州“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京沪高铁、徐兰客运专线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北滨北方第一大湖微山湖。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有“徐州通,则全国通”的称誉。作家王茂飞这样评价自己的家乡:一州,两汉,三楚之西,乾隆四巡,五省通衢,六千年文明,主席七访,八百寿彭祖,九朝帝王徐州籍,十里长街淮海路。清代诗人邵大业称徐州是“龙吟虎啸帝王州,旧是东南最上游。
在御龙在天三国志中属于:中等城池
收复可获得称号:彭城郡守
兵力:中等
资源:一般
福利:中等福利
下邳:下邳为商周时的都邑,春秋时宋襄公修造了城邑,秦时称下邳县,到了汉代,下邳曾为楚都,韩信为楚王时,就驻这里。东汉时置下邳国,管辖十七城,区域范围相当大,北到山东南部,南至安徽嘉山,西到江苏铜山,东到涟水。从今天出土的汉代文物来看,下邳作为汉朝东部重镇,其经济和文化是相当发达的。这跟下邳城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这南濒泗水,沂水和武水北来绕城和泗水相汇,它既占水运之利,又有灌溉渔猎之便,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笮融为下邳相,使督广陵、下邳、彭城运粮。……(融于下邳)大起浮屠祠,课人诵读佛经,招致旁郡好佛者至五千余户。每浴佛(释氏谓佛以四月八日生,事佛者以是日为浴佛会)多设饮食,布席于路,经数十里,费以钜亿计。”五千多户佛门弟子聚居于此,四月初八这一天,四方信徒齐到下邳烧香,沿途数十里设下饭食,可以想见当年的盛况。难怪汉末吕布、刘备、曹操等都要力争下邳,著名的曹操灌城、吕布被缢、关羽降汉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在御龙在天三国志中属于:中等城池
收复可获得称号:下邳郡守
兵力:中等
资源:一般
福利:中等福利
东海: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以琉球群岛为界。濒临中国的沪、浙、闽、台4省市。东海的面积大约是70余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000余米,多为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
在御龙在天三国志中属于:中等城池
收复可获得称号:东海郡守
兵力:中等
资源:一般
福利:中等福利
淮阴:淮安市,是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偏北的一个地级市,2001年由原淮阴市更名而来。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淮河与京杭运河交点,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与扬州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在御龙在天三国志中属于:中等城池
收复可获得称号:淮阴郡守
兵力:中等
资源:一般
福利:中等福利
广陵: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北岸重要都市和军事重镇。广陵(今称扬州)春秋末,吴于此凿邗沟,以通江淮,争霸中原。秦置县,西汉设广陵国,东汉改为广陵郡,以广陵县为治所,故址在今淮安市。曹魏设郡,移治淮阴。吴置广陵县于今扬州。西晋沿魏设广陵郡,隶徐州。初治淮阴,后移治射阳(今江苏盐城境内)。
在御龙在天三国志中属于:中等城池
收复可获得称号:广陵郡守
兵力:中等
资源:一般
福利:中等福利
琅琊:是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刻于秦代.在山东胶南琅琊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年巡游东地,登琅琊台时所立.刻石内容是对统一事业的赞颂,传为李斯所书。秦二世东行郡县时又在石后增刻诏书。因历年久远现仅存13行,八十六字。
在御龙在天三国志中属于:中等城池
收复可获得称号:琅琊郡守
兵力:中等
资源:一般
福利:中等福利
东莞:东莞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夏朝时,东莞属南交地。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越之地。前214年,秦始皇并岭南,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分番禺设立增城县,东莞于当时增城治下。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街道)。东莞相传因地处广州东面(今东南面)及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清朝,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抗日战争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在御龙在天三国志中属于:中等城池
收复可获得称号:东莞郡守
兵力:中等
资源:一般
福利:中等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