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母亲包办的婚姻。当初相亲的时候,媒人指的是徐家漂亮的二姑娘,可是迎娶进门的却是相貌平平的大姑娘,徐家暗地里用了掉包计,本来就对包办婚姻极为不满的张恨水,在这种情境下更为怨愤,一气之下溜出家门,来到北京。
在北京,张恨水开始卖字为生。公作稳定以后,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来到北京一所专门收养流浪女子的平民习艺所里,找到了第二位妻子胡秋霞。尽管两个人也曾有过短暂的快乐时光,胡秋霞也是料理家事的好手,然而她没有读过多少书,张恨水向往的伴侣是一个可以在一起吟诗作画、花前月下的女子。
张恨水在情感的旅途上继续寻寻觅觅,始终想要寻得一位可以红袖添香的佳人。直到遇到第三任妻子周南,他才抵达了幸福的终点站。
认识周南的那一年,张恨水已经36岁。那时,他已经小有名气,标志着他创作史上又一个里程碑著作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的单行本正式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同时也为他赢取了更多的拥戴。周南正是他的崇拜者之一。
周南,原名周淑云,出生于北京,父亲去世,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贫苦的命运并没有给周南的生活留下太多的阴影,相反她是一个聪明伶俐、美丽活泼的女孩,爱唱京戏,更爱读张恨水的小说,倾慕他满腹的才华。
也许是因为心与心相互吸引,于是,上天安排了两个人的相遇。
1931年lO月,北京新闻界和教育界在春明女子中学联合举办了一次赈灾游园会,组织者在这次游园会中安排了一场京剧演出,演出的剧目是传统名剧《玉堂春》中的《女起解》一折。一直热心于戏剧艺术的张恨水被邀请出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与他演对手戏的苏三的扮演者便是周南。
那时候,周南还是春明中学的女学生,每天捧着上海《新闻报》追看上面的《啼笑因缘》连载,这一次与偶像同台,无疑让她感到既意外又惊喜。她在台上拼尽全力演出,使出十八般武艺,生怕在张恨水面前露怯。那天,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周南出尽了风头,扮相妖娆婀娜,嗓音甜美圆润,赢得了满堂喝彩。
从这天起,这个16岁少女的身影便留在了张恨水的脑海中,再也挥之不去。
从春明女中回来后,张恨水一直坐立不安,闭上眼睛,眼前全是周南轻歌曼舞的身影,躺在床上,耳朵里回响的也是周南低回婉转的唱腔。
犹豫了几天,张恨水再也经受不住相思之情的折磨,鼓起勇气给周南写了一封信,夹在一本自己写的小说《春明外史》里,寄到春明女中。
他在信中写道:“送给周淑云小姐。下面还写一个,很想听到你的高见。如果是有什么看法,请你于周末到北海公园那个茶肆里面来,我们面谈。”
他为这次见面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对方的回音。
张恨水没有想到的是,另一端的周南自那次同台以后,同样也对他心生情愫,念念不忘。接到他的来信后,她差一点儿兴奋地喊出来,抱着信,一直在那里傻呵呵地笑。平静如水的心,被激起了千层浪花。
那个周末,周南早早地来到北海公园,等到张恨水赶到约定的地点时,她早已静候在那里。
秋天的北海公园气候宜人,美丽的自塔高高地耸立在绿色变淡了的丛林之上,蔚蓝色的天空澄澈而高远,秋风缓缓吹过,枝叶轻斜,飘落了一地落叶。张恨水和周南荡舟湖中,侃侃而谈,越聊越投机,两人之间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这之后,张恨水和周南频繁约会,公园里,剧院中,长廊下都曾留下过二人的身影。随着了解的深入,张恨水越发觉得周南就是自己想要相伴一生的人,而周南也陷入了对张恨水的深深爱恋中,难以自拔。
又一次,两个人相约外出,怀揣情思的男女一反常态,相视而笑,缄默不语。在沉静了半晌之后,周南突然问张恨水:“我们能够永远在一起吗?”
这句突如其来的表白击中了张恨水的心思,令他欣喜不已。然而,考虑到自己的现实,他沉默了,面对眼前情真意切的女子,他将自己已有两房妻子的实情如实相告。
哪知周南并不以为意,她说,她愿意做他的外室。
也许,真心爱一个人的时候,名分真的也就不重要了。为了爱,什么都可以不在平。
1931年的冬天,相识仅两个月后,张恨水与周南在北京正式结婚。
那一年,他36岁,她16岁。她嫁给了他,在一个女人花开最美的年纪。
婚后,张恨水和周南一起研习唐诗、绘画、书法,两个同样热衷京剧的人,时不时地来上一段,张恨水伴奏,周南配唱,琴瑟和鸣,其乐融融。周南的到来,使张恨水过上了向往已久的才子佳人式的婚姻生活。婚后不久,周南诞下一子,取名张二水。
1935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张恨水安排家人迁居到安徽,躲避战乱,只身前往重庆,投身抗战小说的创作中。周南放心不下丈夫,带着儿子,不畏艰险奔赴重庆与张恨水团聚。一路上,她躲避了木仓林弹雨,甚至连续两天水米来进,终于来到了爱人的身边。
在重庆,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度过了艰苦却温馨的八年生活。他们居住在“文协”的三间茅屋中,下雨时,屋里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盆子碗罐。周南学会了操持各种农活,亲自下地种菜、养猪。张恨水经常要写作到深夜,周南相伴在左右。
患难夫妻情更深,在这段艰难的抗战时光,两个人的感情比以往更加深厚、坚韧。
1946年,周南全家迁回北京定居,颠沛流离的生活刚刚结束,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这静谧时光,1948年底,张恨水突患中风,丧失了写作能力。一向视写作如生命的张恨水不堪受此打击,整日郁郁寡欢,周南陪伴在他的左右,悉心照料,疏导他的情绪。
1954年,在妻子的精心护理下,张恨水的病情有所好转,他再一次拿起笔,重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身体单薄的周南却积劳成疾,于1956年罹患乳腺癌。手术后,没有多久病情再度恶化,紧接着做了第二次手术。为了不让丈夫担心,不影响他的工作,她默默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每天以笑脸迎人,直到卧床不起。此时,张恨水才意识到她已经病入膏肓,遍请名医也无济于事。
1959年10月14日,周南离开人世。
张恨水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他为妻子写下了近百首悼亡诗,常常一个人去妻子的墓碑前静坐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他将自己年轻时候和妻子的一张合影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照片上张恨水西服笔挺,血气方刚,周南身着中式长袍,斜偎在丈夫的肩头,静美安闲,即便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也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将儿女们藏起来的照片重新找出来,挂在床头,日夜相对。
有生之日的每一天,他都是抱怀着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度过的。
1967年2月15日,张恨水在北京逝世,终年72周岁。
这一刻,他终于可以停止对她的想念,在另一个世界与她再续前世未尽的缘。
始终相信这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她或他一定会穿越汹涌的人群,一一地走过他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走向你,始终不曾放弃寻觅爱情的希望,怀揣着满腔的热情和沉甸甸的爱,期待着幸福来临的那一刻,始终坚信这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个人让你安心。
只是,这通往爱情的旅途,走得好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