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零点场看完电影,没有照以往惯例在第一时间发表观感。这是出于一个王家卫脑残粉的私心。至少在我的言论打消某些人的观影冲动前,还能多忽悠到一些票房。票房这件事是墨镜粉心中永远的痛,我不是希望他破纪录,而是怕他再这么赔钱下去,就真的没有制片方肯烧钱纵容他“X年磨一剑”了。 这部电影已经跳票太多次太多年,一方面吊足影迷胃口,另一方面也吊高了观影期待。上一段里我用的词是“忽悠”票房,因为官方定稿版预告片实则是特地在放大观众们因饥渴而致的事前期待,结合某些圈内八卦后,更可意识到这根本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定点忽悠或称营销。一定有人是冲着像《叶问3》一样热血沸腾的预告片走进影院的,而当他们发现荧幕上放着一部武侠版《花样年华》时,请千万别指望他们不会大骂坑爹,并不遗余力地向身边所有人唱衰这部电影。 实际上,每个制片方都该明白一个简单算式:观影体验-事前期待=口碑。想让口碑为正,要么致力于增大第一项,要么减少第二项。可惜我在电影院里的感受恰恰相反,像珠穆朗玛一样高的急迫期待被砸上有珠穆朗玛那么多的永冻冰层,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8号晚上,我只在某些亲友群里分享了如下观点:这根本是一个未完成的剪辑工地,那些随便堆放的粗糙们映衬于已完成部分的精致工丽之下,就让人更觉得难以忍受。令人欣慰的是,几个小时之后,前同居密友@胤祥 老师就发表了《影史奇闻,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哦亲们!》这篇详细的吐槽评省去了需要我来论证的大块篇幅。没有错,在这一点上我们看法简直一模一样。我想,只要是任何一个曾经上过剪辑台或者在剪辑台旁边看过剪片子非止一夜的人,都能做出同样的判断。如果你曾经要死要活地在公映之前20分钟才做出可供放映的版本,在首映式上出现各种技术瑕疵,那就更好理解了。 或许整个华语电影界只有王家卫一个人有条件让一个未完成剪辑版直接在影院公映而不引发大规模哗然,反正绝大多数普通观众都无法分辨他的电影到底是有意剪成这样还是被迫半途停工赶制拷贝,哪个地方是他的意图,哪个地方是不得不然。——连张震这条半成品线索都被有些影评人给圆回来了,连赵本山师徒的超强违和感都有人认为完全不跳戏了,还能指望啥?但是很抱歉,对我来说,这些事情不可以容忍。 哪怕王老师的片子再怎么神剪辑(王晶在某电影里直接吐槽他弄丢了一整卷素材胶片依然能剪完全片),都不能抵消他编剧出身的强迫症。在他的片子中,每个角色的出现和消失、开始和结局必然是一条封闭而令人信服的线,线与线之间哪怕再怎么关系叵测,也必然会贯穿同一种情绪和意蕴,而结尾也必不会粗疏错漏草草收场。他有可能重复自己,但不会任性,他的取与舍都是久经考虑后的最优解或者最符合当时心境解。他会比我更强迫症更完美主义地要求作品完成度,在他看来这部片子必须完全合乎逻辑,哪怕观众们觉得他是一个“不善于讲故事”的人。 他可能会把十包不同口味的泡面都拆开,面饼丢进锅里煮,但最后一定是选择一碗或两碗泡面的份量出锅,撒上唯一一种海鲜鱼板味道的料包,断不至于做出红烧牛肉、老坛酸菜和海鲜鱼板三种口味掺合在一起下在碗里的情况。面的火候呢?说不定会煮过,但绝不会夹生。 但现在这部《一代宗师》该怎么评价?某个急性子在水没有烧开的情况下就替墨镜王把锅从灶上拎下来,王老师被迫放弃铁锅烧滚融汇一炉的慢炖法而改选原盒速泡,末了还为了票房考虑号称这是人民最爱的红烧牛肉味。就这样摆上台面的夹生杂味泡面,如果有人吃完后说这是王某人一辈子泡过的最好一碗面,你什么心情呢? 我不知道王家卫粉丝的群体到底有多少人,也不知道那些因为“王家卫味”而被这部片子迷得神魂颠倒大吹法螺的“粉丝”是什么感受。我个人只想把这碗面远远丢出王氏泡面馆,免得量产上市后让人扭过头来砸铺子。 这是我作为墨镜脑残粉的立场。而对于观众,我只给出三种意见。 如果你自觉是如我一样的粉丝,请观望一个月以后的柏林电影节开幕片是什么样子,和电影院公映版是否一致。请等待导演欲说还休而透露出来的四小时版本或者任何他觉得可以公布出来给你看的版本;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王家卫味”的“粉丝”,可以忍受前一个小时正宗的王家卫味和后一个小时因为粗剪没完成而随意堆起来的王家卫家工地味,那请不要大意地去贡献银子,或者可以像我一样,看一遍普通版,再看一遍IMAX版; 如果你是一个看了预告片觉得这部片很能打很热血所以决定给王家卫一次机会的《叶问》系列影迷,那我三鞠躬请你千万别耳根子一软从众观影,或者,出了影院之后想揍人也可以,但请千万别打脸。 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