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100%,#ffffff,#00b0f0,1][tr][td] [/td][td]
[attachment=6666966]
(一)
居久闹市,人都有对宁静乡村的向往。
厌倦了生活的累,也就会回归到心灵的内心之中。
其实想想,生活原本就很美,有什么比生活更加美丽的东西。
从出生开始的第一天,我们就注定了成为生活的主人。眼前的一山、一景、一物,没有什么不充满着好奇。
无论什么人,无不相同的感受着这个世界。
因为生活的每个元素,都充满着内心的美。除了杂质,除了贪婪,除了欲望带来的自私。而这些,不能成其为感受生活美得内心世界。
(二)
在故乡,一位老人生活了一百余年,从前一个世纪开始,走入了新世纪。
他的眼里,经历了战争,经历了杀戮。
看到了美好生活,也看到了故乡的一草一木的枯荣变化。
生命尽头,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从他安详平静的内心深处,看到了对生活的无限眷恋。
有人说,生活是劳苦的。
有人生,生活是竞争的。
有人说,生活是平静的。
有人说,生活是安详的。
其实,生活原本就是美好的。
仔细想想,生活的每一天,常新、常绿的感觉,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不说美好的人,是因为把生活看成了生存的手段。看到美好的人,是因为知道了生活的内蕴。
一张照片,一个景色,一个陌生问候,一段难忘情感,无不都是生活美好的结构。
(三)
没有人生观的人可悲,没有世界观的人可怜。
在他们眼中,活着就是敌对,活着就是损人利己。
他们眼里,几乎一切空白,除了知道人生的存在,就是死亡之旅。
于是,就会尽情享乐,当无法达到享乐之意,就会不折手段破坏生活的美。
如果仅仅用自己的生存方式选择,那无可厚非,可偏偏这种作为,就会给别人带来累赘。
哲学对于生活的诠释,才能在更深的层面理解生活美的本意。如果进行深化和拓展,更能在内心的层面,把这种内涵进行深挖。
现代社会,往往这种说法,无法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恰恰因为这样,实实在在的体现了这个概念的正确。
为什么社会动荡?生活困苦之时,才能容易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那是因为,人在生活与生存两个界面平衡的时候,容易激发内心最大的思考。
于是,生活之苦便转化成了哲学和文学中的艺术,最终用内心强大的拓展力,把两者结合从为了艺术作品。
(四)
生活之美,主要美在内心感受。有了感受,就会心怀感恩。
比如爱情之所以美,就是因为除了两情之愉,还有两心相牵,是愿意付出与索取之间,兼顾了两者的平衡。
比如自然之美,除了有视觉、听觉的感受,还有文化、艺术的结合。因为人的心灵恰恰不是花天酒地的“醉”美,而是自然纯洁之美才是内心需求的最高形式。
而人一旦怀有了感恩心和内心之美,人就会越来越接近内心,也越来越接近自然。不仅心美了,人也逐渐美了起来。
生活也自然在心里不断艳丽。
(五)
年少轻狂,我们常常会设计着人生,那是因为我们知道,前面有无限的光环和荣誉。我们需要的,是更高、更远、更强的现实追求。
可现实的残酷,并不是我们所能达到的境界。最终不会头破血流,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磨平我们很多的所有。
但也不要觉得难受,其实追求的过程是最美好的,生活的体验才是最实在的。即使没有达到自己所需目标,至少在内心深处,也会获得很多美的享受。
(六)
如果过去是一杯美酒,现实是一场盛宴。那么我们就会在越陈越香的酒味中,感受着生活这场盛宴的甘甜。
因为岁月的磨砺,也是一样是一种生活体验,同样也是生活之美的一种感受。
比如庭院的花,不是每个季节来临的开放迷人,恰恰就是等待开放时刻才是最期待的美。
生活也是一样的,当我们真正面对生活的每一天的时候,恰恰就是期待着的每一个岁月,也才是最美的感觉。
(七)
爱情也是一样,有爱的人,不是爱本身迷人,而是爱情在内心的期待。
爱情在心中,常常会调动起内心最善良、最纯洁的元素。可有的人不会利用好,把爱当成了占有,把爱当成了个体。于是就会不仅让爱变了味,也得不到真正爱的滋味品尝。
假如说,不是生活之美,我们真能在爱的世界中感受如甘吗?
(八)
都说,人越接近自然越容易接近内心。
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往往来到了自然就会尖叫。因为那种闲适、那种阳光,不仅只是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是内心容易起着涟漪的向往。
看看一叶一花,无不勾起人们回忆的生活之美。
(九)
过于沉迷现实的灯红酒绿,也许人就会走向另外一种浅薄。
也许在经济社会,没有人会感觉这是一种误区。
但随着岁月的更迭,渐渐地在心灵中就会慢慢思忖,原来生活的美,可不是物质与权力的结合。
(十)
席慕容曾说:“美应该是一种大家都可以拥有的幸福。这世界充满了无法描摹的美与生命。” 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诠释,也是对生活,对生命,对现实的一种论述。
那么美无处不在,美无时不有。但不是说,不要我们去发现,不是不要我们去感受。
当我们在生活中没有发现美的时候,请耐心等等:因为生活之美,无处不在。
[/td][/tr][tr][td] [/td][td] [/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