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刚刚接触摄影的时候,看到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镜头时,眼睛都花了。再看到镜头上的一大堆性能参数,就更晕了。后来自己用的多了,才算比较了解了,不同场景的拍摄需要选择不同的镜头,才能出好图,这还得归功于镜头技术的突飞猛进啊!
今天楼主就给大家说道说道EF镜头常见的三大“利器”,这些技术在很多镜头介绍上都能看到的,如果你也对镜头有同样的困惑,那就赶快往下看吧。
图像稳定器IS
无论是在入门的套头上,还是在高端大气的长焦白炮上,你都会看到机身上印有图像稳定器“Image Stabilizer”字样,这个技术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大家都知道,人手不是机器,手持相机的时候难免会有起伏和抖动。这时如果以比较慢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很有可能得到一张模糊的照片。而图像稳定器就是用来减少手持抖动,产生清晰照片的技术。简单来说,图像稳定器就是在镜头里添加了一组特殊的镜片,这组镜片会自动检测镜头是否抖动,然后调整自身的位置来“抵消”镜头的抖动。

图像稳定器在长焦镜头上使用很广泛,大家都知道为了防止抖动,快门速度通常要保持在“1/焦距”秒,长焦镜头的安全快门大概会在1/200秒以上,如果没有防抖,在暗一些的环境下就很容易把照片拍模糊。上图就是用EF 70-200mm F/2.8 L IS USM拍的,在打开防抖开关之后,得到了非常清晰的画面。
什么是“超声波马达(USM)”
在早期的胶片机时代,是没有自动对焦的镜头的。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手动拧对焦环进行对焦。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上世纪末才慢慢出现了可以自动对焦的镜头。而超声波马达就是镜头中驱动镜片自动对焦的马达。在售的EF镜头中有70%以上采用了超声波马达(USM),它是保证镜头“高速宁静”对焦的关键。现有的USM镜头的对焦速度都在0.4~0.7秒之间,例如下图就是用EF 135mm f/2L USM拍摄的,这可以让摄影师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焦,在模特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完成拍摄。

非球面镜片和萤石镜片有什么作用?
球面镜片是表面为球面的镜片,当光线通过球面镜片时,由于光线通过镜片的位置不同,造成光线无法成像于一点,这就是球面相差。它的最大影响就是降低图片的锐度,导致画质下降。
非球面镜片则是表面既有球面也有曲面的镜片,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降低了球面像差的产生,提高了画面锐度。下图是使用EF 16-35mm f/2.8L USM拍摄的,搭载了非球面镜片的镜头在抑制球面像差上做的很好,整体画面锐度非常高。

而萤石镜片则是由萤石矿石(氟化钙结晶)研磨出的镜片。
光线在通过镜片时,由于光的波长不同,会产生如同彩虹般的光谱,这就是色像差。有时在图片上看到“色晕”就是色像差引起的。而萤石镜片由于色散率非常低,能够很好的补偿色像差,从而得到更清晰、锐利的图片。

好了,以上就是楼主对EF镜头三大技术的解释。各位影友,以后再看到镜头上的参数,可不要再头大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