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解读《倭寇的踪迹》——戏剧 篇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影音天地【武侠】解读《倭寇的踪迹》——戏剧 篇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武侠】解读《倭寇的踪迹》——戏剧 篇

楼层直达
清醒 

ZxID:555527

等级: 一代君主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1-27 0
【武侠】解读《倭寇的踪迹》——戏剧 篇
[table=100%,#d8d8d8,#dddddd,1][tr][td] [backcolor=#ffffff][font=verdana, lucida, arial, helvetica, 宋体, sans-serif]徐皓峰同志终于开始扶摇而上了,他的前途不可限量,我衷心祝福他。为了武术,为了电影,为了小说,他都该成为一个时代里点灯的人。[/font][/backcolor]

【说来说去都是文化】

徐皓峰的成名作《逝去的武林》讲的是民国武人的精神面貌,这种精神面貌,一半是武术,一半是做人。武术可以规则身体,做人规矩了精神。有了规矩就不会散乱。懂武术的人大敌当前,临危不乱;会做人的人,面对诱惑,不会迷茫。现代人的特点就是身体差,生活迷茫,《逝去的武林》能给这两个问题提供答案,所以是当年的奇书,光讲武术这书是卖不出去的。

作为硬派武侠电影化的处女作,本片毫无疑问就是一个里程碑,至于武侠能不能划分成徐皓峰前和徐皓峰后这还得看天意,老天爷在近百来年对中华民族太狠,我们需要什么他就拿走什么。虽然天不灭汉文化,但看着那么多传统文化日渐凋零而上层建筑无动于衷也让有识之士寒透了心。怀师说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来了,谁也没办法。我们只能苦笑得说,没事我们中华文化宝贝多得很,总还有,不怕丢。


【戏剧与电影】

徐皓峰的电影的镜头最初给我一种比较陌生的视觉体验,充斥着全景镜头和长镜头,如果说这是为了表现出《猛龙过江》里最后那场斗兽场对决的效果,只在打戏上用便可以了。可是这种镜头是泛滥的。后来发现他曾经干过多年的话剧编导才发现,原来《倭寇的踪迹》里尽是话剧的思维。

开场的荷花池决斗就已经告诉我们导演是追求戏剧舞台化的。和从ios6系统到ios7系统差不多。是追求了一种风格。

[img]http://img31.mtime.cn/mg/2013/10/24/161433.50573726.jpg[/img]

然后乌衣巷打堂口的那一场戏。首先是一个扫地老人,两名倭寇慢慢走进镜头,老人一看他俩,然后从门里出来两名武师,镜头一摇再摇回倭寇。倭寇拔刀,离开了镜头。仿佛一幕戏结束下一幕开始一般,跳到了下一个镜头。这是话剧导演的惯性思维,戏剧是一条横线,电影是一条纵线。舞台的深度也就十几米,再远观众就看不见了,而电影就是要表现纵深。早在构思故事的时候,情节就是在脑中的一个舞台上展开,反应到分镜头里,最后呈现到影像。但说这些话似乎多余。徐皓峰可是电影学院的科班老师啊,我这种不入流的水平都能看明白,他能不明白?电影语言的素养总是在那儿的。乌衣巷比武的那场戏,镜头移动如品一幅长卷轴画。也由于他的美术功底,本片的构图都是极好的。由于他对平面的构图的喜爱,本片呈现出了一种连环画(小人书)式的效果,而并不像陈凯歌那样纯粹追求舞台剧效果。
[img]http://img31.mtime.cn/mg/2013/10/24/161527.10950752.jpg[/img]
[img]http://img31.mtime.cn/mg/2013/10/24/161626.17699378.jpg[/img]
[img]http://img31.mtime.cn/mg/2013/10/24/161658.40251232.jpg[/img]
[img]http://img31.mtime.cn/mg/2013/10/24/161803.70278991.jpg[/img]


戏剧演员动作语言情感都是夸张的,直接原因就是你的细微表情观众根本看不到,所以舞台的妆都很浓。电影就相反了,越是细微的东西,越是动人。所以舞台要的是身段,或者说是形态。电影要是的表情,或者说神态。电影的空间感是镜头做出来的,而舞台剧的空间感全靠演员的实力。好的京剧演员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能把万物都化进去。这是玄化的说法,意思就是角儿的表演空间感强。王家卫说梁朝伟就算只坐在那边随便说句话都能造出一种气场,这种气场就是空间感。如果梁朝伟演戏剧也会是个角儿。

[img]http://img31.mtime.cn/mg/2013/10/24/162307.90291687.jpg[/img]
这是本片最有张力的一个画面,动的虽然是手,却体现出了裘冬月的身体上的劲儿。于承惠通过自己的气场表现出了空间感。

【好莱坞的好演员都是戏剧出身,我们也应该如此,我们的好演员可以来自传统戏剧】

海量的好莱坞顶级演员都是戏剧出身,说个有名的吧,阿尔帕西诺就是。《指环王》也动用了许多英国话剧界的大腕儿,把那些幼稚的台词说得铿锵有力(换个人念“you shall not pass”观众就会笑,而人家念本电话簿都能把你念哭,万磁王就在某节目里念过)。同样的,我们的好演员也应该是从戏剧里找。但某鹿认为这个戏剧不应该是话剧,而应该是传统戏剧。就身段来说,我们现有的话剧摆到传统戏曲面前都显得粗糙。传统戏剧没有太多剧情,都是抒情。当代人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充斥着,没有余力去消化那些情感,观众去电影院不再是为了获得情感需求,而是让脑子休息两个小时,所以不需要动脑的电影会得到票房。

四川笑星三杰:刘德一,沈伐,李伯清。刘德一是川剧演员的,黄沾说他简直就是个活弥勒,极力推荐他去香港发展,绝对秒杀郑则仕。不过老艺术家最终没能舍下天府。《让子弹飞》诸多细节和段子(比如“到底吃了几万凉粉”)都是来自刘德一先生四川著名电视剧《傻儿司令》。此电视剧无论在演员,情节,镜头,剪辑各方各面均属上乘,最宝贵的是他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韵味,就这方面,当代还没那部片子能望其项背。
沈伐是四川谐戏的继承人,他演的方言版《王保长》(即《抓壮丁》)也是家喻户晓。而李伯清老师更是散打评书的掌门人,他老人家不仅在电视剧电影圈频繁出入,更是在微博圈红头一边天。老一代艺术家大多都有传统戏剧的功底,他们的片子有一种传统中国人的精气神,这种东西是现在电影学院里那些演员所不具备的。

我曾经在公园里拍摄短片,到一场感情戏的时候,我以导演的身份向一个学妹讲戏,讲到最后我甚至自己演了一次,但她就是学不会。这时在旁边围观的一个大妈实在看不过去了。她是退休的川剧演员,给我们表演了几个身段,六十岁的大妈居然有十八岁姑娘的神态,令十八岁的学妹粗糙得简直像个中年大汉。大妈给不开窍的妹子一番教育,讲的梁祝。讲他们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没说完温柔只剩离歌……讲他们内心想表达却又不能表达的痛苦,讲口是心非了内心才是中国人的感情,能轻易说我爱你的人也能轻易说我不爱你了。古人的情皆如暗恋 ,古人赞美的男女之情都是始终如初的。虽然最后妹子还是没开窍却让我知道了传统戏剧里有宝贵的东西。

我之认为传统戏剧才是正道,不是歧视话剧,而是因为传统戏剧里有中国古人的精神面貌。话剧也是抒情,但总觉得味道不对,二者的区别大概就是搏击和内家拳的区别吧?

中国的影视学院培养学生整体上是按照电视剧的要求来,训练出来的学生,似乎嘴巴够贫就算是成功了,结果培养的小三儿多于演员。我大天朝电视剧除了雷人以外,还有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闭着眼睛看,电视剧里的所有人都是一副菜市场骂娘的姿态用着最露骨的语言,永远处于爆炸边缘的神经质状态。和传统戏剧完全相反,半点不沾边。传统戏剧在这个看的太多而没时间去想的时代很难再光复,我们近代的文化不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筛选,而是一把全扔了,全盘西化。传统戏剧不该被遗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的肠胃不适合西式的饮食,吃多了要消化不良。话剧的位置本该属于传统戏剧的,就像我们浪费在学英语所用的那些时间本该用于文言文,那些用文言文写就的诸多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源代码,是中国人的根。无论什么都是需要根的,没有根就会浮躁,社会需要,电影也需要的。

[/td][td] [/td][/tr][tr][td] [flash=480,400,0]http://static1.mtime.cn/static/flash/outplayer.swf?vid=37386&mid=142074[/flash][/td][td] [/td][/tr][/table]

际遇之神

奖励

 醉生梦死 路遇凹凸曼打小怪兽,分得10DB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0
DB+10 2014-01-27

   ˆˆ韶华包包﹤﹤﹤﹤

倾觞不记韶华

ZxID:20720787

等级: 元老
配偶: 冷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1-27 0
   ˆˆ韶华包包﹤﹤﹤﹤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