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table=560,#6FB7B7][tr][td][table=550,#5CADAD][tr][td][table=540,#4F9D9D][tr][td][table=530,#408080][tr][td][img]http://pic.zcom.com/u/attachment/201111/28/1296537_1322494429Q1mP.png[/img]
[color=white]
在谈及母亲纵多名家文章中,我犹独钟佩于胡适先生。
胡适在他《四十自述》书中有一篇回忆录《九年的家乡教育》,书中用极厚重的笔触细腻地描述了对母亲执著的情感,勾勒出一位伟大的女性对他童年乃至一生人格决定性的建树。我是带着热泪连看了这篇散文三遍。在这篇洋洋洒洒的万言挚句中,我能感受到胡适先生的内心深处对母亲难以表达的敬重。是母亲给了胡适先生观察世态的灵魂,是母亲给了胡适先生明辨是非的爱憎,同样也是母亲给了他面对以后生活挫折的毅力与勇气。
童年的胡适家境已每旷逾下。其时正值甲午战争开始,其父被台湾巡抚邵友濂奏调往台湾,协助军务刘永福在台东办后山的防务,因脚气病越来越深重,不得不转到厦门医治,由于当时医疗水平普遍低下,或许病得太重,不久就客死在厦门。这时胡适只有三岁零八个月,天生聪慧的他依然记得他母亲听到诰信而后晕倒的凄惨情景,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无疑画了一道深深的伤痕,他的父亲走后,留下了年幼的胡适与年轻的孀妇,母子俩将面对渺茫不可知的未来……,一切似乎冥冥昭示日后这位鲜花般开放的文坛巨将开始是浸在生活的苦乳中发芽!
应该说,胡适的父亲也是命运多舛,由于时局动荡,战火烽飞,前两任妻子及子女不是死于战火,就是死于窘境,到胡适母亲已是第三任。用胡适原话说:“一个家庭里忽然来了一个十七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难,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为了培养与保存这一点骨肉,这位伟大的母亲只有在大家庭亲情夹缝中生存,只有在动荡的时局中生活,只有在风雨飘摇的日子中消磨着时光。她内心的苦在胡适心中是震悍一个世纪的史诗,可她依然用最仁慈,最温和的心情对待着她周围的一切,她把她内心的苦与痛、血与泪编织成甘霖,浇灌着胡适这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是她,把世间最美好、最无私的爱全部献给了自己唯一的孩子,让胡适幼小的心灵在幸福的空间茁壮成长;是她,用自已柔弱的肩膀,宽广的胸膛庇护了一块美如天玉的心质,在这块心质上,为日后中国文坛上雕琢出著作等身理性美文奠定了宏厚的基础。
与其说胡适父亲是胡适的启蒙老师,还不如说胡适母亲是胡适的启蒙老师。胡适小时候很得父亲钟爱,但迫于生计又太忙,不得不先教会其母生字,再由其母手把手教给胡适,其母俨然成了一位助教,在胡适进学堂之前,不足四岁的他认得将近一千字了,这不得不与其母若大的心血分不开,胡适比同时代任何同龄小孩相比都有一个知识财富上高起点,这使他一进入学堂就如鱼得水,与同窗小孩相比,优越性从心底自然滋生。是其母,含辛茹苦地做了胡适进入文化殿堂的第一推动力。
[/color]
[/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table][/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