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开始,以媒体的身份参加过几次电影节,各种新片的发布活动,天天排得满档,被车载来,又车载去,各个场地之间轮转,忙到电影节结束,也看不上几场电影。
后来,中间短暂地离开过媒体,以电影爱好者的身份,围观过几次电影节,但在一些电影爱好者“必看”的场次,还是会碰到很多熟人,说的聊的也还都是些同样的话题。
到了今年,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没有关注的原因,对电影节的资讯获取得有限,基本上都不知道今年有什么片子在放,在各种APP的列表页里,翻过一个个片名,都是些不知道什么来头的电影。变回了普通观众,不禁想问一个问题——在中国,“电影节”究竟该是个什么?
是巨星云集的开幕闭幕?还是每天跑不完的各种活动?还是小圈子的大姨妈般的周期见面?
其实应该都不是,既然是个“节”,面对的,应该是更广泛的观众,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电影节之中,才是电影节的真正意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影节的开闭幕红毯的星光就成了一个指标,所以每个电影节组委会花费最大力气的事,就是邀请各路明星,似乎没有一个成色不错的开幕式或者闭幕式,这次电影节就不能称之为电影节一样。那么电影节是不是只要两个仪式就完美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这些光鲜的仪式和普通的观众发生不了太大的关系,而那些选片人花费时间和精力选出来的,希望能介绍给更多的人的各种优秀电影,如果只能面对一两成的上座率,该检讨的,恐怕不应该是那些不肯花钱买票走进影院的观众。
去年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警界黑幕》,和之前很多个金爵奖得主一样,这部电影从2013年6月获奖之后,并没能在内地上映。一个电影节上的得奖电影,要在另外一个电影节(今年北京电影节)上才有可能看得到,而且最终还是因技术问题没看到。这是个无解的难题,因为现行的体制和市场环境下,没有人去愿意引进这种赚不到钱可能还要惹麻烦的电影。
与其一个接一个地举办电影节,不如把得奖电影如何在内地公映这个事情解决一下,起码能让一定范围内的普通观众越来越多地了解“电影节”,这其实比拼明星拼场面,有意义得多。
写到最后,有些话也要对媒体和影评人朋友们说,除了组织者,普及好电影的工作也是大家的责任。每年电影节上,除了打卡一样地看那些必看的电影,交流一下小圈子里的八卦,也许要花多些力气尝试如何和更多的观众分享什么是好电影。这个工作不能靠掉书袋一样地炫耀,也不是懒散的剧情介绍和奖项罗列,而是要更细致和认真地推荐,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看过好电影之后,“烂片”出现的几率才会更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