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行与外行
前两天,朋友采子到我家玩。他是一个牛人,山水花鸟无一不精,现在苏州画院做签约画家。我开他玩笑:“采子,你如今身上的每一钱肉都是钱呀!”闲聊时说到了孩子。我问:“虎父无犬女。你家孩子肯定有艺术细胞,有你这个老师在,一定爱画画吧?”采子说:“嗯,我家孩子如今正在学画画。”“有你这个现成的名师在,孩子就不用出去学了。”“你说错了!我的孩子现在不跟我学画画。除了跟古代的大师学,我让她跟我几位朋友学。
当然,我也经常告诉她我的一些绘画经验,但基本上不干涉她,只督促她用功罢了!”“你这叫舍近求远!人家的孩子都巴不得投在你的门下,你反而让自己的孩子出去学。我认为,你这个内行人是做外行事。你是不是怕孩子不服自己管呀?”我不免有些疑问。采子一笑:“我以为自己并没做错,在这方面我有深切的体会!我学画画时,我父亲虽然不反对,可他对画画完全是一个外行。即便想对我加于指点,也无能为力。只好任我自便,我除了临摹古代各位大家的画,就是遍访周围能够求教的老师。”“你那是条件不允许。
你父亲在画画上是外行,可你家的孩子就不同了,她的父亲可是一个内行呀。放着现成的内行不求教,不是浪费资源吗?”我打趣采子。采子笑了:“你的话看似有理,可世事无绝对。我说一事给你听,你或许就明白了。我儿时的一位朋友,他父亲就是画画的。虽然是业余的,可毕竟画了多年。
在朋友小的时候,我经常到他家去玩,发现他每天要画上十几个小时,比我用功得多。可后来却没有画出来。他画死了。”“为什么呢?”我不解地问。“只因为他父亲是一个极度自信的人,从我朋友刚学画时,就一直让他临摹自己的画。结果,他从来也没能走出他父亲的画风。他成了他父亲的翻版。他父亲水平本来就不高,一辈子以他为师,他能走出来吗?相对于我父亲这个外行,他父亲算得上内行了。
可他这个‘内行’的课子方案反不如我那‘外行’的父亲做得好。所以我不让孩子只跟我学,不是怕她不服我管,而且怕她走了我朋友的老路。”想想很有道理:通常,一个“内行”做起事来总要比“外行”有经验些,也会少走不少弯路。可是,有些内行人的内行只表现在技能上,而不表现在思维上。具体到学习方面,思维的“内行”,是知道如何博采众长,然后独成一家。书圣王羲之如果一生只让自己的儿子王献之去学习自己的书法,而不许他另学他人,王献之充其量只是王羲之第二,世上还会有王献之独创的“连绵草”出现吗?内行人做外行事,内行反成了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