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动画片、童话故事的动物角色是否在拟人化的过程中有固定的性别倾向?
鸦青,梦想成为影评人的蠢蠢小女生
拟人化的过程中存在的固定的性别倾向或者性格倾向是动画类甚至非动画类影视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的现象。
说到底,这其实并不是某一个小圈或者某一类媒介导致的问题,而是人类心理上的预先设定逼迫创作者们不得不按照受众的主观倾向来设计自己的角色所拥有的特点。
而人类的这种心理我觉得是由于人在出生之后经历的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和周遭人群的主观教导而形成的刻板印象。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你想到黑人的时候,你的脑海中会先浮现出什么。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 pop music,不平等,暴力,在社会底层挣扎等等,而甚少有人会把他与文质彬彬,知书达理等词汇相关联。因为在我们所学习的历史中,黑人曾长期处于被白人歧视的不平等状态,所以哪怕到了现在,到了黑人与全世界任何一个人种都平起平坐的 21 世纪,大众对黑人的认知仍然会保留那时候的影子。也正因为此,这一次的奥巴马当选总统也显得格外有新闻性。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心理学中的鸟笼效应。当一个人的家中存在一只鸟笼的时候,人们就会主观的觉得这个人曾经或现在拥有小鸟。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人们不会觉得这个拥有者是鸟笼爱好者或者这个鸟笼是别人送的?这也是一种刻板印象,因为在我们的身边,购买或拥有鸟笼的人都是为了养自己的鸟禽。
好了,接下来我们在切回正题。
其实动物也是这样,为什么拟人的兔子大多为胆小怕事不爱说话的可爱女孩子呢,让我们分开来看,胆小是怕事因为兔子是处于食物链较底端的动物,是许多食肉类动物的食物;不爱说话是因为兔子没有叫声而且前行过程中也几乎没有脚步声;而可爱,我想是因为兔子毛茸茸的外衣和趋于圆的体型;至于为什么是女孩子,我想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这些都是一个少女所具有的性格特点。同理,狐狸狡猾的存在形式与我们小时候的启蒙故事《乌鸦和狐狸》密不可分,蛇的女子形态则与《聊斋》,《白娘子》等民间故事充满渊源。
这种动物在我们心中存在的刻板形象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无法颠覆的,而也是基于此,编剧或者作家选择把拟人后的动物性格设定的与观众心中的假想性格较为贴近,一方面是便于观众接受,从而得到销量或票房;另一方面也因为这种形象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原本生活相似度较高,方便创作且更为真实。
不过最后我想要补充的是,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仍然有大量的大胆者敢于挑战创作,设计出与观众心中印象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动物拟人形象。这种冲突往往使作品的张力大增,所以这种挑战一旦获得成功,便会是一种令观众刻骨铭心的巨大成功。
比如《翡翠森林狼与羊》中那只让人动容的珍惜友谊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