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幅有点长,话有点啰嗦,写的不好,欢迎指教!!!
关于草长莹飞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原句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羣莺乱飞。
如今的人类选其中四字组成草长莹飞这一个成语,也是机缘巧合下得知这个典故,于是想着写一首诗,共四段,每段开头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羣莺乱飞。“作为开头,分别描述一段不同的景致,第一段描写游历古镇,古镇有人一千,千人都是以施釉为原材料加工涩胎制品,这种成品率较低故价格昂贵,这在故事会都是有钱人或有权势的人才可以购买的,所以第一段最后用了一句唯有权易之。
第二段,以江南草长作为开头,讲述一个少年早晨起来离开家的时候,草还只有一点长,可到了晚上回家草已经到了人们的腰处,回家的路也变得难寻,其实是想表达自己目前的处境已经大不如前。
第三段,以杂花生树作为开头,叙述了一个庭院花有百种,树是向南生长的,但在这其中欣赏之人却各有心思,可谓是醉卧之意不在酒。
第四段,羣莺乱飞作为结尾,本来也是想写八句的,但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来,于是变为七句。大致讲述了一座桥,上有走路的,有坐轿子的,有挑担的,于这一座石板桥上,其实也是象征如今这个社会,贫穷富贵全然在于努力与否。
第五段可以说是神来之作,很鲜明的写出了两个朝代,一个颓废,一个骁勇,不乏讽刺之意,亦有惋惜之意。
正文:
(壹)
暮春三月
游历古镇。
镇有百户,
百户有千。
千人营生,
皆为素瓷。
有红有黄,
唯有权易之。
(贰)
江南草长,
可没人腰。
绵延百里,
从南至北。
日出而出,
细软干粮。
欲归李室,
无奈已西落。
(叁)
杂花生树
花有百色。
树生于南,
纵有百种。
庭院百顷,
数十人赏。
吟诗奏乐,
又欲得几何?
(肆)
羣莺乱飞,
于这小镇。
窥石板桥,
数人并行。
有挑担者,
有乘轿者,
亦有摇扇者。
(伍)
宣统三年。
帝制颓废。
义起武昌,
革命骁勇。
辛亥之年,
战火纷飞。
不足三月,
世道已大乱。
[ 此帖被ko110在2016-05-22 19:1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