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table=60%,#ffffff,#262626,3][tr][td][摘要]在冷门出现概率本就偏低的男篮世界杯,当所有的场外话题悉数集中于不过46位的NBA球员中时,舆论的气氛自然显得沉闷而又冷清,人们口中男篮世界杯的“鸡肋”感也因此而来。[img]http://img1.gtimg.com/sports/pics/hv1/252/247/1705/110930862.jpg[/img]
[align=center][flash=480,400,0]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auto=1&vid=j0015cc1irt[/flash][/align]
当所有悬念总是一再地被过早揭开,竞技体育也就失去了最为迷人的神采。本该剑拔弩张的男篮世界杯决赛夜,宾客满座的马德里自治区体育中心却同时见证了两群人的狂欢——四散于看台各个角落的美国球迷早早就吹起了象征胜利的口哨;球场一侧组团而来的塞尔维亚球迷则不时挥舞着国旗,庆祝母队能以“黑马之姿”斩获亚军。
塞尔维亚人并非不渴望胜利,但在三十与四十间跳跃的分差,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们,居于“梦之队”身后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在这派祥和的情景背后,是男篮世界杯改革初期必然经历的阵痛与无奈。自两年前拒绝与NBA的合作之后,国际篮联早已将自己逼到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而这支星光黯淡的“梦之队”如今实现对胜利的垄断,则将其置于最不利的位置。
大牌缺席地位尴尬
从赛事规模到商业合作,对于足球世界杯的借鉴与效仿,国际篮联可谓事无巨细。然而,如何像足球一样将23岁以上球员从奥运的名单中剔除,以保证世界杯独一无二的影响力与比赛质量,却是其未能攻克的难题。置于国际篮联面前的,是球员为国出征奥运的强烈意愿以及来自国际奥委会的反对声音。两年前,篮球界掌握着最大话语权的NBA联盟时任总裁大卫-斯特恩,曾向国际篮联提议共同推动奥运低龄化,并计划将男篮世界杯打造为商业前景广阔的国际级赛事。
美好的设想下裹挟着NBA联盟从中分成的野心,也成了不愿让利益旁落的国际篮联拒绝合作的重要原因。斯特恩的计划搁浅,在影响力与经济水平皆难以与奥运男篮赛事匹敌的情况下,吉诺比利等国际球星在本届赛事中的缺席并不令人意外,促成了美国人如今一家独大的局面。与此同时,垄断降低了赛事本就日渐式微的影响力,也给了球员们不愿参与的理由。这样的恶性循环对于赛事品质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曾风靡一时如今却沦为新兵锻炼舞台的斯坦科维奇杯洲际篮球赛就是最好的证明。
球员为何要放弃休假出战世界杯?这是国际篮联必须给出的答案,尤其是下届赛事将有八支新军加入进一步稀释赛事强度的前提下。ESPN专家施特劳斯曾提议提供参赛补贴作为筹码。不过,即便抛开为国出征是否应该有偿的争议,仅凭男篮世界杯如今尚处蒙昧的商业状态也很难成为现实。其实,鉴于NBA也有着拓展国际市场的需求,国际篮联与其依然有重启谈判的机会,然而在美国篮球又一次证明自己的统治地位后,国际篮联在这场利益博弈间已处在了相当被动的位置。
社交网络集体“失声”
尽管一周前,国际篮联曾在官网骄傲宣称,小组赛期间推特上关于“西班牙2014”的讨论已达52.5万余次,但在如今这个社交网络时代,这样的数字实在有些惨淡,与其顶级世界级赛事的定位更是差距甚远。作为参考,在两个月前的足球世界杯中,仅巴西与智利的淘汰赛中,相关推特条数就已达到1640万次。反差如此强烈,除却两者本身影响力的差距外,也反映了本届赛事话题性的缺失。而在社交网络集体“失声”的背后,依然与美国篮球的垄断不无联系。
就竞技层面而言,东道主西班牙队的爆冷出局与阿根廷“黄金一代”的谢幕,是过去这大半个月为数不多的话题。然而,社交网络的统计数字却告诉我们,哈登、罗斯(微博)等球星在看到新西兰队开场“毛利战舞”时的呆滞表情,才是球迷津津乐道的焦点。此外,无论是德拉季奇与博古特关于假球风波的争论,或是加索尔的国家队告别战,所有热点话题几乎都与NBA联系在了一起。其实,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篮球联赛都已起步数十年,在各国球员流通频繁的欧洲大陆,球员间并非没有恩怨情仇的戏码。然而,在商业化与市场化发展进程缓慢的前提下,即便这些联赛竞技水平不低,在全球球迷间的曝光度却无法与NBA同日而语,所有故事鲜为人知。
在冷门出现概率本就偏低的男篮世界杯,当所有的场外话题悉数集中于不过46位的NBA球员中时,舆论的气氛自然显得沉闷而又冷清,人们口中男篮世界杯的“鸡肋”感也因此而来。
[/td][/tr][/table][/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