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18王健林是个不走寻常路的人。和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如出一辙,“另辟蹊径”为王健林带来巨大商机,如今王健林涉足电影行业,同样不按常理出牌。
商业地产巨头王健林从进入电影业的第一天开始,就在颠覆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从创建万达院线成为中国第一,到并购美国AMC成为北美第二,再到转战欧洲,意图问鼎全球最大的电影渠道运营商,王健林以其坚硬的商业逻辑,正把文化产业那一层由羞答答的文人思维拉起的帷幕,一层一层撕开。
这一次在青岛,批评的声音说,一个奠基仪式就这么大排场,这要花多少钱?而电影圈的业内人士则感慨,单单把那些大明星请来还不算让人咋舌,关键是王健林把好莱坞“最有权势的幕后大佬”们都搬来了,这才让人震惊。
所有的质疑与疑惑,都改变不了王健林这个“遭人恨的地产商”向文化产业转型的雄心与战略。去年王健林花26亿美金购买AMC时,质疑声音也很多,而今天,“东方影都”的奠基盛况,恰恰就是这笔生意最大的附加值。从渠道切入,打通电影全产业链的上下游,这是万达的商业逻辑。而“东方影都”的建设,以及打造青岛国际电影节,也是王健林通过电影产业切入,来构建其“文化产业帝国”的关键一步。
当中国知名导演和明星们热衷于去国外“拿大奖”时,王健林却在思考这些问题:中国电影市场已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即便是保守估计,2018年前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也将超过北美,在2023年前达到北美票房收入的两倍左右。他的结论是,“世界电影市场的发展前途就在中国”;“世界电影人士谁更早认识到这点,谁更早与中国合作,谁就能更早受益。”
有王健林这种“底气”的中国文化人不多,而能以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把愿景变成行动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不过,就电影业而言,从渠道到内容是“惊险的一跃”。即便王健林布局文化产业的战略意识相当清晰,但有些“绕不过去的坎儿”,是不可能回避的。
对王健林的文化战略而言,能否拍出一部基于中国故事,并有着全球影响力的科幻大制作影片,是万达从单一的渠道运营商,转向包括内容制作在内的全产业链电影供应商的关键一役。
王健林很清楚,中国缺少像美国好莱坞那样强大的电影产业中心,更没有奥斯卡这样世界一流品牌的国际电影节,其根本在于,中国还没有拍摄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片”。这是中国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原创力量走向世界,进而形成全球影响力不得不去迈过的一道门槛。
需要问一问,万达影业是否有魄力、有可能攀登科幻大片这个全球电影产业的“珠峰”?通俗点说,王健林以及中国电影人们,能否挑战一下“外星人”?
笔者认为机会就在眼下。事实上,中国电影的原创能力正在快速提高,从近期《泰囧》、《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等作品掀起的热潮看,中国新生代电影人在商业类型片的制作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打造“工业化电影”这一系统工程的能力,必须体现在科幻大制作电影上。
对于全球经济而言,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唯一真正值得期待的梦想,其实是科技大爆发。只有科技的跃进,才能把人类从危机的泥潭牵引出来。那么,科幻热以及相应的以科学探索为核心元素的“新文化复兴”,必将对中国乃至全球文化带来脱胎换骨的刺激与改变。不出意外的话,中国的“嫦娥”探月计划今年年底将迈出重要一步,“中华牌月球车”将首次登陆月球,这也是1972年美国阿波罗月球车最后一次探月后,人类再次使用月球车遨游月球。人类文明要走出低迷,必将在外太空探索的征途上重新唤起雄性的冒险精神。
王健林能否接受这个挑战?中国电影是否能借势崛起?观众们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