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2][align=center][table=90%,#e1eae9,#e1eae9,1][tr][td]
[/td][/tr][/table][table=90%,#bccccc,#bccccc,1][tr][td]
[/td][/tr][/table][table=90%,#ebf1ed,#ebf1ed,1][tr][td]
[align=center][b][color=#ff0000][size=6][/size][/color][/b]
[align=center][table=70%,#ffffff,#e1eae9,5][tr][td]
[align=left][color=#2f4f4f]
[align=center][attachment=8387804][/align]
宁泽涛(资料图)
亚运会首日、次日比赛结束后,韩国的金牌总数都在中国队之前,这个现象一度引起了亚洲媒体(主要是韩国媒体)的惊呼。
西哲有云:乌云偶尔会遮住蓝天,但蓝天永远在乌云之上。这句话用在中、韩两国身上非常合适,虽然韩国队的金牌偶尔会超越中国,但中国队早晚会毫无悬念的夺回亚洲第一的位置。
当然,这件事本身并不是一个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中国队一家独大的局面势必会导致亚运会逐渐失去乐趣和悬念。
这点基本可以达成共识,连分不清辛弃疾和苏轼的韩乔生(微博)老师都会为哈萨克斯坦选手夺得游泳冠军而欢呼:“亚洲泳坛需要中日韩三国以外的选手站出来!”
亚运会前,冯喆因为调侃了一句国足就被众多网友喷为“举国体制下的金牌机器”,可谓非常之无辜。虽然这些网友的观点有些偏激,但也不难看出,“金牌”这两个字并非是所有人的最爱,有很多人几乎是谈金牌而色变。
金牌地位的下降还体现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态度上。2012年伦敦奥运会,网络上开始频繁出现“藐视”金牌的声音,那时的《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在第一时间各自撰文批驳。
新华社发表题为《别以为欧美国家不在乎金牌》的文章,文中批驳了“金牌无用论”,并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从‘金牌至上论’的‘极左’滑向‘金牌无用论’的‘极右’,那就是从一种谬误走向了另一种谬误。”
《人民日报》也发表名为《淡化金牌说不可取,佳绩需要体制支撑》的评论员文章,明确指出“奥运佳绩为整个民族带来‘正能量’”。
但两年后,两家媒体就调转了风向。今年2月,索契冬奥会落幕,新华社发表了名为《奥运唯金牌论已过时,重塑体育价值观》的文章,称“奥运会上最令人感动的不是金牌,而是其背后的精神——公平、梦想、拼搏、友爱、理解和尊重”。
《人民日报》也高度评价不设奖牌榜的南京青奥会:“这几天,人们关注南京青奥会,主要不是看重锦标和奖牌。在这里,场上的竞争和场下的欢娱具有同样分量的意义。”
当《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都开始改变“金牌观”的时候,说明金牌确实越来越“贬值”了。
国人更多将注意力转移到体育本身的魅力,而不是金牌。越来越多的人会感叹萩野公介的“黑马传奇”,而不是去咒骂“小日本”。金牌在特定时刻可以当做国家名片和提升民族荣誉感的利器,但是在当代社会,金牌的意义其实并不大。
网民每提“金牌战略”、“举国体制”必嗤之以鼻,说明这一套早已过时,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从上到下(主要是上层)开始树立新的体育观念,不要为一两枚金牌的得失而斤斤计较,也没必要像李永波(微博 博客)先生那样抱着空调问题翻来覆去的说。这样既会显出自己的浅薄,也会影响中国泱泱大国的形象。
当亚运会门票销售率只有18%时,取消奖牌榜或不失为一条良策。
[/align][/color]
[/td][/tr][/table][/align]
[color=#ff0000][align=center]ZxID 45857075 2014-09-26[/align][/color]
[/td][/tr][/table][table=90%,#bccccc,#bccccc,1][tr][td]
[/td][/tr][/table][table=90%,#e1eae9,#e1eae9,1][tr][td]
[/td][/tr][/table][/align][/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