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游记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庐山游记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2个回复

[转载美文]庐山游记

楼层直达
尕丶鑫

ZxID:26667095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10-08 0
庐山游记






中国是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中国人是个不迷信宗教的民族。──这是近年来几个学者的结论。有些人听了很洋洋得意,因为他们觉得不迷信宗教是一件光荣的事。有些人听了要做愁眉苦脸,因为他们觉得一个民族没有宗教是要堕落的。
    于今好了,得意的也不可太得意了,懊恼的也不必懊恼了。因为我们新发现中国不是没有宗教的:我们中国有一个很伟大的宗教。
    孔教早倒霉了,佛教早衰亡了,道教也早冷落了。然而我们却还有我们的宗教。这个宗教是什么教呢?提起此教,大大有名,他就叫做“名教”。
    名教信仰什么?信仰“名”。
    崇拜什么?崇拜“名”。
    名教的信条只有一条:“信仰名的万能。”
    “名”是什么?这一问似乎要做点考据。《论语》里孔子说,“必也正名乎”,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
    《仪礼》“聘礼”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周礼》“大行人”下注:书名,书文字也。古曰名。
    《周礼》“外史”下注:古曰名,今曰字。
    《仪礼》“聘礼”的释文说:名,谓文字也。
    总括起来,“名”即是文字,即是写的字。
    “名教”便是崇拜写的文字的宗教;便是信仰写的字有神力,有魔力的宗教。
    这个宗教,我们信仰了几千年,却不自觉我们有这样一个伟大宗教。不自觉的缘故正是因为这个宗教太伟大了,无往不在,无所不包,就如同空气一样,我们日日夜夜在空气里生活,竟不觉得空气的存在了
    现在科学进步了,便有好事的科学家去分析空气是什么,便也有好事的学者去分析这个伟大的名教。
    民国十五年有位冯友兰先生发表一篇很精辟的《名教之分析》。(《现代评论》第二周年纪念增刊,页一九四──一九六。)冯先生指出“名教”便是崇拜名词的宗教,是崇拜名词所代表的概念的宗教。
    冯先生所分析的还只是上流社会和知识阶级所奉的“名教”,它的势力虽然也很伟大,还算不得“名教”的最重部分。
    这两年来,有位江绍原先生在他的“礼部”职司的范围内,发现了不少有趣味的材料,陆续在《语丝》,《贡献》几种杂志上发表。他同他的朋友们收的材料是细大不捐,雅俗无别的;所以他们的材料使我们渐渐明白我们中国民族崇奉的“名教”是个什么样子。
    究竟我们这个贵教是个什么样子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从,一个小孩生下他说起。古时小孩生下地之后,要请一位专门术家来听小孩的哭声,声中某律,然后取名字。(看江绍原《小品》百六八,《贡献》第八期,页二四。)现在的民间变简单了,只请一个算命的,排排八字,看他缺少五行之中的那行。若缺水,便取个水旁的名字;若缺金,便取个金旁的名字。若缺火又缺上的,我们徽州人便取个“灶”字。名字可以补气享的缺陷。
    小孩命若不好,便把他“寄名”在观音菩萨的座前,取个和尚式的“法名”,便可以无灾无难了。
    小孩若爱啼啼哭哭,睡不安宁,便写一张字帖,贴在行人小便的处所,上写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一遍,一夜睡到大天光。
    文字的神力真不少。
    小孩跌了一交,受了惊骇,那是骇掉了“魂”了,须得“叫魂”。魂怎么叫呢?到那跌交的地方,撒把米,高叫小孩子的名字,一路叫回家。叫名便是叫魂了。
    小孩渐渐长大了,在村学堂同人打架,打输了,心里恨不过,便拿一条柴炭,在墙上写着诅咒他的仇人的标语:“王阿三热病打死。”他写了几遍,心上的气便平了。
    他的母亲也是这样。她受了隔壁王七嫂的气,便拿一把菜刀,在刀板上剁,也一面剁,一面喊“王七老婆”的名字,这便等于刮剁王七嫂了。
    他的父亲也是“名教”的信徒。他受了王七哥的气,打又打他不过,只好破口骂他,骂他的爹妈,骂他的妹子,骂他的祖宗十八代。骂了便算出了气了。
    据江绍原先生的考察,现在这一家人都大进步了。小孩在墙上会写。“打倒阿毛”了。他妈也会喊“打倒周小妹”了。他爸爸也会贴。“打倒王庆来”了。(《贡献》第九期;江绍原《小品》百七八。)
    他家里人口不平安,有病的,有死的。这也有好法子。请个道士来,画几道符,大门上贴一张,房门上贴一张,毛厕上也贴一张,病鬼便部跑掉了,再不敢进门了。画符自然是“名教”的重要方法。
    死了的人又怎么办呢?请一班和尚来,念几卷经,便可以超度死者了。念经自然也是“名教”的重要方法。符是文字,经是文字,都有不可思议的神力。
    死了人,要“点主”。把神主牌写好,把那“主”字上头的一点空着,请一位乡绅来点主。把一只雄鸡头上的鸡冠切破,那位赵乡绅把朱笔蘸饱了鸡冠血,点上“主”字。从此死者灵魂遂凭依在神主牌上了。
    吊丧须用挽联,贺婚贺寿须用贺联;讲究的送蟑子,更讲究的送祭文寿序。都是文字,都是“名教”的一部分。
    豆腐店的老板梦想发大财,也有法子。请村口王老师写副门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也可以过发财的瘾了。
   赵乡绅也有他的梦想,所以他也写副门联:“总集福荫,备致嘉祥。”
    王老师虽是不通,虽是下流,但他也得写一副门联:“文章华国,忠孝传家。”
    豆腐店老板心里还不很满足,又去请王老师替他写一个大红春帖:“对我生财”,贴在对面墙上,于是他的宝号就发财的样子十足了。
    王老师去年的家运不大好,所以他今年元旦起来,拜了天地,洗净手,拿起笔来,写个红帖子,“戊辰发笔,添丁进财。”他今年一定则运大来了。
    父母祖先的名字是要避讳的。古时候,父名晋,儿子不得应进土考试,现在宽的多了,但避讳的风俗还存在一般社会里。皇帝的名字现在不避讳了。但孙中山死后,“中山”尽管可用作学校地方或货品的名称,“孙文”便很少人用了,忠实同志都应该称他为“先总理”。
    南京有一个大学,为了改校名,闹了好几次大风潮,有一次竟把校名牌子抬了送到大学院去。
    北京下来之后,名教的信徒又大忙了,北京已改做“北平”了;今天又有人提议改南京做“中京”了。还有人郑重提议“做宫博物院”应该改作“废宫博物院”。将来这样大改革的事业正多呢。
    前不多时,南京的《京报附刊》的画报上有一张照片,标题是“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宣传处艺术科写标语之忙碌”。图上是五六个中山装的青年忙着写标语;桌上,椅背上,地板上,满铺着写好了的标语,有大字,有小字,有长句,有短句。
    这不过是“写”的一部分工作;还有拟标语的,有讨论审定标语的,还有贴标语的。
   五月初济南事件发生以后,我时时往来淞沪铁路上,每一次四十分钟的旅行所见的标语总在一千张以上;出标语的相关至少总在七八十个以上。有写着“木仓毙田中义一”的,有写着“活埋田中义一”的,有写着“杀尽矮赋”而把“矮贼”两字倒转来写,如报纸上寻人广告倒写的“人”字一样。“人”字倒写,人就会回来了:“矮贼”倒写,矮贼也就算打倒了。
    赃我们中国已成了口号标语的世界。有人说,这是从苏俄学来的法子。这是很冤枉的。我前年在莫斯科住了三天,就没有看见墙上有一张标语。标语是道地的国货,是“名教”国家的祖传法宝。
    试问墙上贴一张:“打倒帝国主义”,同墙上贴一张“对我生财”或“抬头见喜”,有什么分别?是不是一个师父传授的衣钵?
    试问墙上贴一张“埋藏田中义一”同小孩子贴一张“雷打王阿毛”,有什么分别?是不是一个师父传授的法宝?试问“打倒唐生智”“打倒汪精卫”,同王阿毛贴的“阿发黄病打死”,有什么分别?王阿毛尽够做老师了,何须远学莫斯科呢?
    自然,在党国领袖的心目中,口号标语是一种宣传的方法,政治的武器。但在中小学生的心里,在第九十九师十五连第三排的政治部人员的心里,口号标语便不过是一种出气泄愤的法子罢了。如果“打倒帝国主义”是标语,那么,第十区的第七小学为什么不可贴“杀尽矮贼”的标语呢?如果“打倒汪精卫”是正当的标语,那么“活埋田中义一”为什么不是正当的标语呢?
    如果多贴几张“打倒汪精卫”可以有效果,那么,你何以见得多贴几张“活埋田中义一”不会使田中义一打个寒噤呢?
    故从历史考据的眼光看来,口号标语正是“名教”的正传嫡派。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的心里,墙上贴一张“国民政府是为全民谋幸福的政府”正等于门上写一条“姜太公在此”,有灵则两者都应该有灵,无效则两者同为废纸而已。
    我们试问,为什么豆腐店的张老板要在对门墙上贴一张“对我生财”?岂不是因为他天天对着那张纸可以过一点发财的瘾吗?为什么他元旦开门时嘴里要念“元宝滚进来”?岂不是因为他念这句话时心里感觉舒服吗?
    要不然,只有另一个说法,只可说是盲从习俗,毫无意义。张老板的祖宗传下来每年都贴一张“对我生财”,况且隔壁剃头店门口也贴了一张,所以他不能不照办。
    现在大多数喊口号,贴标语的,也不外这两种理由:一是心理上的过瘾,一是无意义的盲从。
    少年人抱着一腔热沸的血,无处发泄,只好在墙上大书“打倒卖国贼”,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写完之后,那二尺见方的大字,那颜鲁公的书法,个个挺出来,好生威武,他自己看着,血也不沸了,气也稍稍平了,心里觉得舒服的多,可以坦然回去休息了。于是他的一腔义愤,不曾收敛回去,在他的行为上与人格上少生有益的影响,却轻轻地发泄在墙头的标语上面了。
    这样的发泄感情,比什么都容易,既痛快,又有面子,谁不爱做呢?一回生,二回熟,便成了惯例了,于是“五一”“五三”“五四”“五七”“五九”“六三”……都照样做去:放一天假,开个纪念会,贴无数标语,喊几句口号,就算做了纪念了!
    于是月月有纪念,周周做纪念,墙上处处是标语,人人嘴上有的是口号。于是老祖宗几千年相传的“名教”之道遂大行于今日,而中国遂成了一个“名教”的国家。
    我们试进一步,试问为什么贴一张“雷打王阿毛”或“木仓毙田中义一”可以发泄我们的感情,可以出气泄愤呢?
    这一问便问到“名教”的哲学上去了。这里面的奥妙无穷,我们现在只能指出几个有趣味的要点。
    第一,我们的古代老祖宗深信“名”就是魂,我们至今不知不觉地还逃不了这种古老迷信的影响。“名就是魂”的迷信是世界上类在幼稚时代同有的。埃及人的第八魂就是“名魂”。我们中国古今都有此迷信。《封神演义》上有个张桂芳能够“呼名落马”;他只叫一声“黄飞虎还不下马,更待何时!”黄飞虎就滚下五色神牛了。不幸张桂芳遇见了哪咤,喊来喊去,哪吒立在风火轮上不滚下来,因为哪吒是莲花化身,没有魂的。《西游记》上有个银角大王,他用一个红葫芦,叫一声“孙行者”,孙行者答应一声,就被装进去了。后来孙行者逃出来,又来挑战,改名叫“行者孙”,答应了一声,也就被装了进去!因为有名就有魂了。(参看《贡献》八期,江绍原《小品》百五四。)民间“叫魂”,只是叫名字,因为叫名字就是叫魂了。因为如此,所以小孩在墙上写“鬼捉王阿毛”,便相信鬼真能把阿毛的魂捉去。党部中人制定“打倒汪精卫”的标语,虽未必相信“千大所指,无病自死”;但那位贴“木仓毙田中”的小学生却难保不知不觉地相信他有咒死田中的功用。
    第二,我们的古代老祖宗深信“名”(文字)有不可思议的神力,我们也免不了这种迷信的影响。这也是幼稚民族的普通迷信,高等民族也往往不能免除。《西游记》上如来佛写了“嘛呢叭”六个字,便把孙猴子压住了一千年。观音菩萨念一个“”字咒语,便有诸神来见。他在孙行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6
DB+16 2014-10-08

[img]http://s1.houdao.com/11884/photo/Mon_1304/71616_80ff136668798384f7652618015f2.gif[/img][url=http://bbs.houdao.com/f700/,1]校园青春欢迎你[/url]

清空心

ZxID:16112721

等级: 一代君主
配偶: 清空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10-08 0
游记。。。。

际遇之神

惩罚

在路边摆摊,遇到城管,损失DB3

旧时青衫旧时氧

ZxID:54356843

等级: 大将
简单点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10-08 0
不识庐山真面目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