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幸福是身处困境却又浑然不觉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聊天交友&心情咖啡李健:幸福是身处困境却又浑然不觉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0个回复

李健:幸福是身处困境却又浑然不觉

楼层直达
Faker_tuzi82

ZxID:54307687

等级: 新兵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8-06 0
李健:幸福是身处困境却又浑然不觉
  执行/燕丹妮采访、撰文/李森摄影/于欣龙化妆/高晶(东田造型) 封面服装/Comme Des Garcons(from I.T) Calvin Klein Jeans助理/张萌场地提供/歌华设计馆
  李健不常笑。
  有时他明明很高兴,却依然皱着眉头。不少人误以为他过分严肃,其实,“皱眉只是我的习惯”。在歌迷为他总结的十大关键词里,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诗意、神秘、冷静,李健只认可冷静这一点,“冷静源于怀疑,怀疑来自独立的判断”。至于冷静的结果,李健的回答是:“无论社会怎么糟糕,无论环境怎么变化,还是应该对自己在意的人和事保持信心。”
  令他在意的事有很多,比如生命的基本底线、文明的基本秩序等,这其中,“我最关注个人意志”。经历过集体主义教育,也怀疑过它的必要性,所以今日,李健谈得最多的反而是个体以及对个体的尊重。记者问他,尊重之上难道不应该先有关怀吗?只见他眉间一紧,给出了招牌式的推论——
  “关怀来自于热爱,热爱来自于本性的善良。但人性的进步很慢,或者说千百年来人性的进化微乎其微,那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如何牺牲才能更充分地享受有限的自由?要我说,就是谁来还你尊重。”
  在不会埋没人才的时代,他反思
  尽管李健8月11日的演唱会在即,我们这次采访的重点却不是音乐。对一名音乐人来说,能在“唯作品论”泛滥的今天跳出对“创作”的解读,实属不易。事实上,在李健眼里,用作品来衡量一个人的性格是完全荒谬的:“作品只是掠影,我更愿意还原人本身的乐趣,它可能是通俗、粗俗的。我也有特别戏谑的一面,也不要求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
  和大众的印象相反,李健其实格外热爱谈话。如同作家只有通过书写别人的故事才能获得完整的生命体验,李健也擅于从谈话中“清楚地了解自己”。某种程度上,把“超验”这一普遍存在于艺术领域的现象放到他身上,也是妥帖的,“灵感是自动降临的东西,只要脚踏实地地生活,你就能感受到人间万象。任何人活到60岁,你都可以说他比海明威沧桑。”
  李健曾数次游访拉美,在那里,他亲身体会到了魔幻现实主义是怎样鼓舞了一个民族的。巴西平民窟内,我们看来无可救药的现实居然披上了一层欢欣的外衣,生活品质的恶劣并未拔刀斩断人民的乐天,而是催生了一种与苦难息息相关的韵律。对比之下,李健发现“中国人好像太容易悲观了,我们的传统是压抑、是服从,这种情况下,你很难得到让自己满意,也让对方满意的状态。”
  针对这个问题,李健反问记者是否有过“为配合截稿日,交出不满意的作品”的经历,获得肯定的回答后,他流露出些许无奈。作为长期秉持的观点之一,李健认为艺术类工种应当是神圣的,包括音乐,“艺术,你得先有艺,我理解的‘艺’就是技巧。卡尔维诺说过,小说是为顶尖的人准备的行业,同理,音乐家必须是娴熟和高超的。国内流行的神曲其实是泛娱乐化,泛娱乐化比泛政治化更可怕。”
  之所以这么说,李健有他的理由。他反对彩铃,因为彩铃恰恰代表了泛娱乐化的批量复制,“庸俗的选择太多,你不知道真正爱哪一个”。因此,借助甄选,或向“古典”求援,李健找到了适合他的解决办法:“经典类似图书馆,蕴含了所有的源泉,也能提供一切技术支持,你不容易上当。”但他也同意,这是一个“不会轻易埋没人才”的时代,只要提供一点机会,有才之人就将脱颖而出——听起来,像不像对他个人经历的无心概括?
  在得到无解的答案以前,他享受
  关于享受,李健“越来越能体会到曾经忽略的生活细节”。一顿安静从容的饭,也许意味着奖赏;一次漫无目的的游历,也许和“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琐碎”具备同等价值。当然,后者带来的愉悦更大,“基本能验证我对美好的猜测,从而让我对目前拥有的生活满怀希冀。”今年年初,他在苏黎世散心,工作日的大街上行人稀疏,“特别平和”;在饭馆用餐时,有服务员热情地演奏民族乐器,邀请食客参与,且不收取额外费用。李健的直觉是,“他没有把演奏当成敷衍,而是乐在其中,因为他没有那么多后顾之忧,国家福利允许他把更多精力放到自我满足上。这才叫安居乐业。”
  李健心目中理想的文明是伦敦式的,“有节制的尊重,有节制的热情”;他在剑桥校感受到的厚重,是“对传统悉心维护的美”。另一种理想与自然相关,“去年我去了趟贝加尔湖,清澈得让你无法置信。冬天结冰的湖面,透明得像面镜子,你能看到水下40米,它是伟大的。”记者好奇,你没有感觉孤独吗?李健点头,“旅途的孤独是一种预料之中,有时候是刻意寻找的,它近似于喜极而泣后的满足。”
  在为陈凯歌的新片《搜索》所做的片尾曲里,李健留下了如下手记:“这个世界会不在意你的微弱,当一颗流星陨落的时候,没人会为你感到怎样,世界似乎从来没变。天若有情天亦老,古人说尽了所有的道理,我们真是费尽周折,欣喜若狂,然后重复他们的道理。”冷漠吗?不是。因为他的出发点不是慰藉,也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提点梦里人,他只说事实。他甚至有种日渐强烈的预感:即便现在他正全力搜寻属于人的智趣和价值,但终有一天,他将得到一个无解的答案。幸运的是,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他还有大把的时间去继续他的遥想。用他的话概括,“花了很久我才明白,原来我也有享受生活的权利。”
  对话李健
  流行音乐很难让某些东西马上兑现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觉着自己离理想的状态有多远?我是指兼具了创作和歌唱两方面。
  李健(以下简称李):我没觉得离它还有多远,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无论唱和作,我都能达到一流的位置,我只会越来越好。可能多数人看来,我是这两年才成名的,但其实5年前我对自己已经很有把握了。
  记:你考虑过曲风上的转变吗?
  李:风格可能永远不会变化。一个人的作曲风格和写作方法基本上是不变的,或者说,一个人只会写这样的东西。但即使如此,在这条路上也能做到千变万化,这是我追求的。我觉得2008年我的嗓子才刚刚稳定,结实、成人化了,以前都是那种嫩声。其实音乐这条路是无法探测的,你只能遥想,很难让某些东西马上兑现,尤其是流行音乐。
  记:现在比较热衷于讨论一首歌接不接“地气”,你觉得呢?音乐应该还是形而上的吧?
  李:当然。你拥有的社会经历不可能多过出租汽车司机、酒吧服务员,对吧?所以你没必要再说这些事情。就像余华说的,作家的职能是劝人展望美好,我当然知道生活有很多苦难,所以我要写的一定不仅仅是那些喜悦,也可以表现苦难,但表现苦难的问题是,你站在哪种立场?比如你的孤独来源于心灵的无所归依,而不是社会的被排斥——后面这种孤独是可以分享和表达的。但前面一种,它包括了对人的悲悯、对周围人的热爱带来的担忧,对自己无能为力的遗憾,排解这类孤独,只能是形而上层面的。
  记:换成“适度的形而上”比较好吧?
  李:是。我补充一点,把商业价值作为普世标准来衡量所有的领域是暴发户的行为。
  没有什么可以再袖手旁观的了
  记:面对这种情况,你更注重独善其身?
  李:因为我从来没有夸大过一个歌手的社会职能,他和千万老百姓一样,也是软弱无力的。有一次我跟姚晨讲,“你所肩负的那些责任,在我看来都是软责任”,因为她没有政治权力,也属于弱势群体,应该享受作为一个人基本的权利,去释放她的喜怒哀乐。
  记:姚晨也处于被绑架的状态?
  李:任何一个人都是被绑架的。说泛泛一些,很多人被财富绑架了,很多人被职业绑架了,只要看绑你的东西是不是你真正热爱或接受的。我也可以说我被音乐绑架了,但我就愿意死在它怀里。
  记:为了捍卫你的权利,你会当一名勇者吗?
  李:有可能,但我不是冲在最前面的人。说白了,没有什么可以再袖手旁观、独善其身的了。
  记:觉得自己投错胎了吗?
  李:首先没有这种宿命,这是一个伪命题,既然已经这样,就应该接受。假设你出生在索马里,然后拿我们的现状对比,你会觉得很多所谓的“身陷囹圄”,在那儿也是一种光明。所有灾难前面都有一个“更”字,所有美好前面也有一个“更”字,从非洲到欧洲,这是一种生活吗?如果这也叫生活的话,那生活的概念就太广泛了。
  幸福是身处困境却又浑然不觉
  记:所以你对现在生活的态度是?
  李:是在享受这样一些琐碎。经历了那么多的困惑,这也是一种应有的——不能说享受——相处吧?就暂时与它相处。
  记:听你说享受还挺意外的。
  李:人都是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可能我也没想那么多,就是在人们看来我很危险或者困顿的时候,我依然没感到那是困境,这是我最大的幸运。(感受困境方面有点迟钝?)因为我有音乐,能够暂时规避掉困境带来的干扰。你也可以称之为“自我精神疗法”,要不然干脆说大一些,音乐是我最后的依靠,客观情况就是这样的。当我对未来感觉不到什么希望、前途的时候,哎,写首歌,安慰自己一下。什么是幸福?当你身处困境,却又没意识到这是困境,就叫幸福。
  记:除此之外呢?还有什么你觉得算幸福?
  李:个人生活的集体提高,就是社会最大的进步,也是最实在的幸福。
[ 此帖被在2014-10-11 15:41重新编辑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