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80%,#ffffff,#000000,12][tr][td]
[img]http://s1.houdao.com/11884/photo/Mon_1311/104058_5dd61384246448447464a54e1b9a5.jpg[/img]
适当的言谈举止是为人处事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孔子告诫我们要“言寡尤,行寡悔”。这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子张所说的一句话,其意思主要就是指要谨言慎行,为了充分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来回味一下原文的意思。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将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其意思是“子张向孔子学求官位得俸禄的方法。孔子对他说:‘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无疑问的谨慎地说出,这就能减少过失;多看,有疑问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的无疑问的慎重地实行,这就能减少悔恨。言语上减少过失,行为上减少悔恨,官职俸禄就在里边了。’”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地做到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能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或建议,自己所说的话尽量谨慎,也就是说“口要比大脑慢一点”,那么说出的话错误就少了;对于自己不懂的方面要多去见识,懂了以后再去谨慎地实践,这样在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后悔的事就会少了。只要做到了说出的话没有过错,所作的事不须后悔,人人都可以从这样的经历中获得成功。这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多闻多见,谨言慎行,那么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其实在错综复杂的历代社会中,谨言慎行往往是人们明哲保身的一个有力法宝,在《韩非子?说林上》中有一个故事讲的就是齐臣隰斯弥如何利用慎言慎行这个法宝来保全自己的。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在春秋末年,田成子成为齐国权倾朝野的百官之长,正野心勃勃地图谋篡国。朝中的大臣们只求避祸保身,大都故作痴愚。
有一次,齐臣隰斯弥去拜访田成子。田成子故意邀隰斯弥一起登上自家的高台。举目四望,东西北三面都非常辽阔,风光尽收眼底,唯独向南望去,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挡住了田家的视线。那片树林,正是隰斯弥家的。
田成子突然变得一言不发,显然有不快之意。细心的隰斯弥内心虽然已发现了田成子的意思,他也不愿为这事得罪炙手可热的权贵,但却并没有当场说出什么,回家后就立刻命令仆人去砍树,以消除心头之患。
当斧头砍了几下后,隰斯弥却又赶紧制止了。他的家臣问道“为什么要改变主意呢?”隰斯弥说:“古代有句谚语说:‘能察觉深渊中有鱼的人不吉祥。’那田成子正密谋篡国,他有重大机秘的事,最不希望别人能察觉到他的秘密。如果我在这时,表现出能猜透他思想深处的细微活动,必将成为田成子的眼中钉,那我的处境就太危险了。不砍树,表明我对他的心思一无所知,还可以暂时避祸啊!知道了别人不愿公开的秘密,那就会招来很大的麻烦了。”于是隰斯弥改变了主意,决定不再砍树。
事实也正如隰斯弥所料的那样,田成子不久后就发动叛乱,杀死了齐国国君和那些聪明能干的大臣。而隰斯弥却因自始至终地保持大智若愚而幸免于难。
在这里我们不去评说隰斯弥究竟是该明哲保身?还是该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地抵抗权势?仅就他能在看清田成子的用意后,不轻意地表态是否砍掉自己的树就已经是做到慎言了,这正是“言寡尤”的体现;后来他又否定了自己欲砍掉自家树林的做法,演绎出了“行寡悔”的结果,既保住了树林,又保障了自身的不受迫害。假如三国时代的杨修也能学到这种功夫,运用好“言寡尤,行寡悔”的智慧,他就不会那么早地命丧于曹操手下了。
历史人物的功过就交给历史去评说吧,我们在此强调的是人生常常是需要谨言慎行的。当然,孔子所说的“言寡尤,行寡悔”,其原意肯定不是教我们如何地去明哲保身,他要告诫我们的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要尽力在不讲错话、不办错事的前提下,去采摘成功的果实。
[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img]http://s1.houdao.com/11884/photo/Mon_1308/95609_05861377910266c2ecf80ac4f7aa2.png[/img]
[/align][/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