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80%,#ffffff,#000000,12][tr][td]
[align=center][attachment=8485372][/align]
10月25日晚,北京电影学院第十三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闭幕式在北京电影学院标准放映厅举行。当晚,评委、嘉宾、短片导演、志愿者、观众齐聚一堂,参加闭幕式的还有多国驻华使馆的代表及影展赞助方代表,众人一道,共同见证第十三届影展的收获之夜。
第十三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自2014年10月18日起,在北京电影学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83部优秀学生作品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展映。本届影展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53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多部学生作品,最终选出83部优秀入围作品。这一场影像博览盛会生动地诠释了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分享与表达的宗旨。
同时,影展的各个环节活动也极大地促进了青年导演与同学的交流沟通,展映单元放映的法国高等国家影像与声音职业学院(LA FEMIS)和罗马尼亚国立戏剧与电影大学(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ATRE AND FILM I.L CARAGIALE BUCHAREST)的高水平学生作品,使观众得以感受世界优秀电影院校学生作品的魅力;通过举办导演进课堂、导演休息交流室等一系列活动,使同学和观众们有了与青年导演有近距离沟通的机会;学术研讨则围绕当今青年导演作品的人文、美学特征进行了成果丰硕的讨论。
闭幕式当晚,国际学生作品奖、亚洲优秀学生作品奖、中国优秀学生作品奖、华谊兄弟特别奖等8大奖项揭晓,其中,国际学生作品奖项分别设置金奖、银奖、铜奖各1部;国际学生优秀作品奖3部;亚洲最佳学生作品奖1部;亚洲优秀学生作品奖1部;中国最佳学生作品奖1部;中国优秀学生作品奖2部;华谊兄弟特别奖2部;观众喜爱作品奖10部。由来自国内外影视院校的老师评分和现场观众以不记名打分、投票两种方式加以综合,评委评分和观众评分各占影片总得分的百分之五十,最终计票评分,按所得分数排名确定奖项。
闭幕式上,最为令人激动的时刻莫过于宣布各个奖项花落谁家。首先,由北京电影学院校长、影展主席张会军教授和纽约电影学院教务长、教学院长迈克尔·杨教授上台颁发观众喜爱作品奖,分别是:《沉寂之海》(美国)、《分界线》(南非)、《纯属虚构》(德国)、《葡萄蛋糕》(匈牙利)、《再见爸爸》(德国)、《怒放的生命》(德国)、《身在何处》(德国)、《红雪》(塞尔维亚)、《1805,一个小镇的故事》(奥地利)、《69》(保加利亚)。
获得中国优秀学生作品奖的是《鲤鱼》和《明月的暑假日记》,而中国最佳学生作品奖则由《尿不出来》夺得,由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黄英侠教授,科研信息化处处长、图书馆馆长刘军教授与奥地利中国电影专家伊莎教授先后为获奖导演们颁奖。随后,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处长穆德远教授和罗马尼亚国立戏剧与电影大学评议会主席、罗马尼亚电影家协会主席劳伦蒂乌·戴米安·杜米特鲁教授分别为亚洲优秀学生作品奖《雨的故事》和亚洲最佳学生作品奖《鹰与鸡》进行颁奖。
每年关注度最高的奖项之一,即国际学生优秀作品奖,吸引了全场的目光。来自丹麦的《蜡炬成灰》、德国的《风》、中国的《对岸》三部影片获得了该奖项,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教授为其颁奖。
今年,通过再度与华谊兄弟新媒体公司的深度合作,影展在国际组展映单元和和中国组展映单元(含港澳台地区)各设一名“华谊兄弟特别奖”,以特殊的方式奖励优秀的年轻影视人才,扶助青年电影人才的成长。获得该奖项的学生导演不仅可获得资金奖励,同时还可以获得与华谊新媒体合作制作短片等项目的机会,并成为“华谊后备导演人才库”的一员。获奖的影片是来自阿根廷的《死劫》和来自中国的《明月的暑期日记》。华谊兄弟新媒体公司总经理李志阳先生上台为获奖导演们颁奖。
闭幕式的高潮是最受瞩目的金、银、铜奖项揭晓的时刻,获得铜奖的影片是巴登·弗腾堡电影学院学生导演的短片作品《围城》,由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黎光教授上台颁发获奖证书;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影片《遗留之殇》则捧起了银奖的奖杯,并由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影展总策划侯光明教授上台颁发获奖证书,这两部影片在展映过程中,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实至名归。
最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来自美国电影学院的剧情片《应用保卫战》最终摘得桂冠,获得第十三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的金奖。《应用保卫战》是一部结构完整,叙事极具好莱坞风格的短片。在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大行其道的时代,手机软件、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真正替代人类?影片所探讨的就是这样的问题。所谓的应用保卫战其实是人类情感和人性的保卫战。伴随着现场的阵阵欢呼,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名誉主席、著名导演谢飞教授上台为获奖者颁奖。
[align=center]
[/align][/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