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个性化时代的新生活人群扫描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社区服务
签到统计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娱乐时尚星座
半月谈:个性化时代的新生活人群扫描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1
个回复
半月谈:个性化时代的新生活人群扫描
楼层直达
漠漠的神话
ZxID:41648307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4-01-20
最后登录
2020-03-30
发帖
22412
在线
2644小时
精华
0
DB
109
威望
27776
保证金
0
桃子
0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兵马大元帅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1-08
0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如是说。对于年青一代而言,他们中一些人选择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区别于当前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对其应给予充分尊重和包容。与此同时,适当引导鼓励新生活人群走出小我,把个人的志趣向大时代的需求延伸,让人生更为厚实和壮阔。除了小时代、小清新、小情趣,还要有大时代、大担当、大格局。
不做大众克隆,不为物欲奴役
——个性化时代的新生活人群(之一)
在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被一些人信奉的当下,却有越来越多的人群探索和追求个性化十足的多元、另类生活方式。慢生活、乐活族、极简主义、低碳生活、公益生活等新生活群体开始不断刷新大众视野。他们用行动扩展了自己生活的广度和自由度,也为当下社会吹来一股清新之风,探寻出未来生活的各种可能。
不持有与“断舍离”:极简主义者的无与有
与追求自然生活一样,一些年轻人正在践行着不持有生活理念。在其生活中,尽最大努力降低物质需求,这种另类行为让他们精神上获得不一样的快乐。
“现在家里很多物品都被处理掉了,这种生活的减法让我慢慢摆脱了被物所困的烦恼。”已经接触不持有生活一年多的江薇说,不持有生活坚持缩减浪费、回收再利用、重复使用、维修再利用,不持有超出自己管理能力的、不钟爱的、无法回收利用的、与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相符的物品。
“坚持不持有,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节衣缩食,而是倡导一种物欲更少的简朴品质生活,并由此释放出更多的身心自由。”江薇说,来自日本作家金子由纪子的不持有生活概念,如今在中国国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并被演绎调侃为“断手族”。
半月谈记者检索发现,诸如《不持有的生活》《可不可以一年都不买?》等倡导新生活理念的书籍在图书市场十分热销,在网络引发很多关注讨论。25岁的国企职员张曦文从4年前开始坚持不持有生活方式。“以前的我是个购物狂,情绪因此变得很浮躁空虚,现在过的简单生活让我身心愉悦,减少负担的同时也收获了存款,也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做真正喜欢的事。”张曦文说,“这并非绝对的不持有,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
来自阿里巴巴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天猫“双十一”交易额达到571.12亿元,是2009年“双十一”首次启动时5200万元的1098倍,而接下来的“双十二”活动又掀起了新一轮购物狂欢。“我并不排斥消费,而是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江薇说,2014年自己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去抢购商品,却发现快乐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
在不持有理念基础上有着更深广含义的生活方式是极简主义生活。极简者的核心理念在于:崇尚简约生活,回归生活本质。极简主义反对奢侈品牌,但不排斥品质上乘的品牌,他们提倡应该从奢侈消费转向品质消费,理性消费。
今年32岁的孙楠在北京从事摄影工作。崇尚极简主义后,他发现自己的物质欲念变轻了:不买贵的,就买对的;不买大牌A货,只买二线真品。购买注重质量的同时,数量也大幅度削减。“不要那些乱七八糟的负担,想走时把东西装在箱子里,拎箱即走。在这方面,我很推崇‘断舍离’。”
“断舍离”始祖,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将这一概念归纳为“断行、舍行、离行”: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其中,“断”为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为舍弃多余的废物,“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来到中国后,很多年轻人还将这一极简生活理念推进至人际交往层面。“过去总是‘礼多人不怪’,但现在我喜欢简约的生活。朋友贵在精,不在多。像学校、职场中的很多点头之交以及所谓的‘人脉’成功学等,实在没多少意义。”孙楠表示。
宁静致远:慢生活与静生活主义者的享受
“我想变成天边那朵白云/用尽整日晴天/只从左边/移到右边”。在2014年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中,香港浸会大学的青年学子夏南在《不急》一诗中这样憧憬理想的生活。
每天繁忙的快节奏生活让很多人开始厌倦,慢生活因此流行。2010年10月,随着世界慢城联盟主席皮艾尔·乔治·奥利维地来上海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乐活论坛,慢城概念引起关注。它提倡让生活慢下来,让市民对自我身心健康给予更多关注。
早在1986年,意大利记者卡洛·佩特里尼就发起了慢食运动。他宣称:“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正以生产力的名义扭曲我们的生命和环境,我们要以慢慢吃为开始,反抗快节奏的生活。”在这之后,慢食风潮从欧洲开始席卷全球,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的慢生活方式,以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请慢下来,留心身边的美好。
广西南宁市民小邓是一个典型的90后,她自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慢生活践行者。“工作之余我喜欢晒太阳,只要时间允许,我就会到咖啡屋里坐坐,有时候看看书、发发呆,享受这种不被打扰的慢状态。”
在广西一个地级市做公务员的小严,每年休假都会骑着自行车上路,这几年来他先后到过桂林、广州等地。“我觉得一个人骑着车不但能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还能在路上看到不同的风景,这带给我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快乐和充实感。”
“中国人在急什么?”看到行色匆匆的路人,从西班牙巴塞罗那到中国沈阳出差的Fernando Rivas Ausocua很是不解。在Fernando看来,细嚼慢咽、放松散步、晒晒太阳、与朋友闲适交谈、坐在公园长椅读一本好书,是生活原本应有的状态。“我看到中国人急匆匆赶路、狼吞虎咽地塞饭,心里都会跟着紧张。难道每个人真的会这么忙吗?”
“慢活族”认为,慢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种高智、随性、细致、从容的应对世界的方式。它只会让你的灵魂跟上你的脚步,让你更高效、更优雅、更接近幸福。
慢极则静。很多年轻人从崇尚宁静致远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生活的真谛,传统书法、昆曲、禅道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浸其间。
2013年,“白领出家”话题一度非常火热,江苏苏州寒山书院和浙江天台山慈恩寺都曾计划接收民众“短期出家”,而社会上也频频出现“禅七班”、“灵修班”、“国学班”等。其中大部分人是想用这种静修的方式为心灵解压。
80后青年王珍经营着一家软件公司,她说自己之前的生活很不规律,长期伴随着焦躁等负面情绪,精神状态糟糕,后来在朋友推荐下开始参与禅修班。“现在我每天都会抽空看看书,听听音乐,并通过禅修的方式来静思。”王珍说。
2008年,曾柏沧从一所名牌大学本科毕业后,曾谋得一份中学教师的安稳工作。但工作几个月后,他便递交了辞呈。从2011年起,曾柏沧每年都会报名参加禅修夏令营。早上5点起床读早课,每天听4堂课,加之自发的读书、参禅、讨论,晚上9点睡觉。全素食、禁手机、无情爱的修行生活,令曾柏沧非常痴迷。“修身养性,过一段‘静生活’。”
近年来,年轻人远离都市纷扰,选择山居归隐等事件屡见报端,现代“隐士”的生活也逐渐被看做时尚生活方式之一。26岁的诗人毛进睿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选择了上山修行。他说,自己喜欢禅宗之道和清静山林,这样的修行让他领悟到诗一般的意境,也学会了谦虚、宽容与珍惜,更懂得了与人交流。
以梦为马:极限挑战者的高峰体验
在索马里遭遇海盗、体验切尔诺贝利、探访马鲁姆火山口、在零下52℃的北极求婚然后在南极举行“浪漫到极点”的婚礼……当70后夫妻张昕宇和梁红出现在《我是演说家》的舞台上,讲述他们的环球探险之旅时,不知羡煞了多少想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又被生活工作困住或为物所役的都市男女。
2010年,28岁的谢谢(网名)辞去稳定的工作,和女友菜菜(网名)花了4万元走了10个月,游遍了亚洲、非洲18个国家和地区。2011到2012年,他们又开启七大洲蜜月模式,环球自拍婚纱。如今,谢谢成了摄影师,专注于环球婚纱旅拍和婚礼,把自己的梦想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好喜欢这样走天涯的生活!”这是听到谢谢与菜菜故事的人使用最多的评语。《户外探险》杂志执行主编何亦红则想得更远:“旅行和我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一样,是灰暗的日常生活中发亮的那一部分,是生命中一旦拥有就再不能失去的奢侈品。人生不是以你有多少次呼吸,而是以有多少次喘不过气的时刻来计算。”
比普通旅行生活更具个性的,是一些同样崇尚自然的人选择前往高冷、纯粹的地方,燃烧生命丈量地球。“在神圣的雪山面前,自己真的很渺小。”曾率领厦门大学登山队登顶西藏姜桑拉姆峰的90后女孩吴晓银感慨,登山时不会考虑很多事情,只会专注于一步一步往前走,很多世俗的痛苦烦恼在山里显得微不足道,“有一种脱尘出世的平静”。
“用生命去感悟雪山”已成为很多“山友”的信念。来自深圳的山友林凯年近不惑仍孑然一身,前后已为登山“砸了”百万余元,参加登山协会组织的攀冰、攀岩是他最热衷的“课余活动”。“尽管很多朋友已经娶妻生子、买房买车,但我没有办法想象自己陷入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林凯说。
在有生之年成功登顶100座雪山是林凯的人生目标。近年来他已经成功登顶多座雪山,包括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以及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没有特别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挑战自我,另一方面在登山中,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色。”林凯认为,人不能永远活在“他者之眼”中,追寻自己内心世界的指引,拥有单纯执着的人生,才会真正幸福。“世界太过复杂纷扰,唯有单纯使人幸福。”
生活即公益:公益志愿者的快乐源泉
“应该说我是非常幸运的,一毕业就进入一家广告界标杆公司工作,但直觉告诉我,这并不是我最喜欢的生活方式。”面对内心的纠结,80后青年于建刚在众人眼热的都市白领岗位上并未作太多停留,最终选择回到故乡浙江桐乡当起了“农民”。
2011年4月,于建刚参与了一个乡村建设试验——北京小毛驴农场。这个农场引入的是国外CSA模式(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即社区支持农业。两个月后,他又参加了一个公益基金会“聚贤社”的青年实践项目,在广西龙州县从事扶贫开发,在一个壮族村子待了大半年,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协助项目组修路、生态农业、教育、文化保护等。
2014年初,于建刚和家人一起建立了一个家庭农场,开始自己种桑养蚕,制作手工的桑蚕丝被,经营起可持续生态农业项目。“我希望通过自己所做的点滴,记录和传播家乡的‘桑蚕羊’生态链体系,以及缫丝、拉丝棉等传统江南手工技艺,传承蚕桑文化和乡村文明,在乡土中国推动文化公益。”于建刚说。
《喜马拉雅守护者》一书的作者蒋玲今年36岁,2012年从北京辞掉一个杂志社主编工作之后移居拉萨。写书创作之余,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西藏做10年公益,“换个活法”。
然而,最初的公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一家公益组织西藏办公室工作一段时间后,蒋玲终因理念不合与组织分道扬镳。目前,她担任西藏自治区爱心社社长,致力于为边远牧区的藏族同胞改善生活品质。
“生活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公益。”在雪域高原纯净阳光的照耀下,蒋玲对公益的理念悄然转变,她认为把自己管理好,乐观地释放正能量,就是在为社会整体和谐发展做出公益奉献。“很多人在从事公益活动中夹杂个人目标,这样容易透支自己的平常心,渐渐让公益成为压榨自身的一种负担。”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他需要帮助,我恰好在那里;仇恨使人痛苦,爱心让我阳光……公益的理由也可以很纯粹——我想做,我开心。
——个性化时代的新生活人群(之二)
超级课表、拼脸软件、无线充电手机、穿戴式健康腕表、智能体质分析仪……各种云端应用、移动健康产品和电信创新服务等新技术、新产品正加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催生出各种新新人类。这些人崇尚个性的生活,用科技将幻想变成现实,借智能开掘人类潜能。
可穿戴、脑洞系:无极想象,精细生活
最近,一款新的智能体质分析仪在部分白领中掀起了一股健康新风潮。在深圳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赖敏和几个女同事每天都会讨论这些问题:今天该吃什么,什么时间该做运动了,体重有没有变化等等。
原来,这个崇尚健康减肥小圈子的女孩们尝试了一款智能体质分析仪。每次站在仪器上,仪器都会测量到人体的体质数据,包括体重、BMI指数、脂肪率、皮下脂肪数、内脏脂肪数、肌肉率、基础代谢率、水含量、身体年龄等。这些数据会传输到与仪器关联的手机APP,APP会按照个性化时间线,推送量身打造的运动、饮食、睡眠建议。近年来,类似的智能健康移动设备层出不穷,人们通过穿戴这些智能设备来预防疾病。
新科技催生出了很多新兴群体,比如90后为代表的脑洞系、“松圈主义”。家住杭州的谢明惠是95后,她认为自己就是典型的脑洞系,喜欢弹幕网站、网络人物换装、脸萌软件等。所谓“脑洞”,就是形容人想象力非常丰富,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带有强烈的90后个性特征。
申银万国一份深度报告显示,90后成长伴随着弹幕视频、垂直兴趣社区及个性化表达产品的火爆,这些产品包括崩坏学园、节操精选、暖暖的换装、脸萌等脑洞系互联网产品。
脑洞系互联网代表产品之一便是弹幕视频网站。弹幕网站的核心是评论吐槽:视频画面被当作“阵地”,视频内容是“敌人”,所有参与评论的用户是“战士”,用户评论吐槽炮轰视频内容,炮弹一样的评论充斥屏幕,让用户“脑洞大开”。这些产品被广大的90后群体喜爱,并吸引了风投的关注。
技术宅:科技拯救世界
今天,移动互联网开创的这个创意时代催生出一批技术宅,也称科技宅,其信奉“科技拯救世界”,相信“有爱、有技术、有你”。他们比“学霸”要高一个段位,因为他们有超强的动手能力,敲敲打打就能弄出一件充满科技感的作品;他们比普通宅更积极向上,因为他们的“宅”只是为了专注于自己的发明。
在江苏常州某学院有两位科技宅,仅用387元造出一台冰箱,运行起来可以“0℃不结冰”。复旦大学一个宿舍的4名男生,开发“单词随意背”软件,改装遥控电灯、电扇,自制宿舍远程监控装置,把普通宿舍改造成“智能生活体验馆”。
“你深谙电脑疑难杂症治理之道,你是‘宅’的高级进化形态。也许你们没能拯救世界,但是你们解救了一个又一个被电脑困住的妹子。你好,伟大的‘技术宅’。”这是网上对这一人群的羡慕调侃。“以后结婚一定要找个‘技术宅’!”北京理工大学的小娜说,这种念头在她第一次求助“技术宅”时就已萌生,死机一周的电脑被某技术宅只用不到10分钟时间就搞定了。
最近,动漫迷小娜想参与扮演《进击的巨人》的角色,但角色的立体机动装置一套要1000多元。正当她为此烦恼时,技术宅好友主动请缨,用pvc发泡板、pvc管等一系列她听都没听过的材料迅速完成立体机动装置的制作,还分文不取。对此小娜只能感叹道:“别跟我说不信,技术宅拯救世界啊!”
宅文化很大程度上伴随着网络等高科技工具的兴起而产生。宅是御宅族的简称,御宅族一词最早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原意是指不工作、不社交、痴迷于动漫和游戏的年轻人。宅的概念进入中国并被本土化之后,群体特征有所变化,更流行的说法是“宅男宅女”,主体是大学生和上班族的白领。这群人喜欢宅在家里,沉迷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缺乏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伴随网络的普及,在他们身上形成了更多带有中国特色的宅文化。
“创一代”:炫出科技新个性
新人类们已经不满足于享受新科技带来的福利,而是让自己成为新科技、新应用的主人。不久前,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体和应用上,人们疯狂地分享带有自己个性色彩的人脸图案。即使你不会画画,也可以轻松用它制作自己的专属卡通形象,还可以画漫画、做动漫,将图案印到T恤、卫衣、马克杯、环保袋、智能手表甚至黑丝上。这款突破3000万下载量的APP,创造者是地道的90后团队。这些年轻人在深圳的出租屋里,靠着一股子冲劲儿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随着云时代到来,云端已经生长出越来越多小而美的创业公司。阿里云相关数据显示:在其平台进行创业的团体中,80后已成为绝对主力,特别是在游戏、移动等与云计算结合紧密的新科技领域。同时,刚刚迈入社会的90后群体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创业力量,迅速崛起。
一款名叫“超级课表”的实用软件一时间风靡全国3000所高校。这个软件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查阅各个大学的课程信息(包括课程时间、授课地点、任课老师),还可以将自己的课程安排发布到应用中,与好友分享。此外,课程相同或者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应用中讨论课程内容,分享上课的笔记,共享文件资源,甚至可以认识同一节课任意课室范围内的同学,扩展交际圈。
“超级课表”的创始人余佳文今年刚刚23岁。并非出生在富贵的家庭,大学时也不爱上课,但是余佳文很热爱学习。“以前我们的课程都是由老师设置,我一直希望有自己的课程表,我如果知道有哪些老师上课好,哪些课妹子多,那么我上课激情也会高一点。现在的教育特别不够人性化,我需要改变这个事情。”
余佳文上新浪微博把所有天使投资人都搜罗一遍,一个一个给他们发信息,结果都被拒绝了;无助时参加了一次活动,用尽全力抢到麦克风介绍自己的创意,竟意外获得50万元的投资;接下来,奇虎360、阿里巴巴相继投资了“超级课表”。
受乔布斯、比尔·盖茨等科技大亨的影响,一些在网络、科技方面怀揣理想的年轻人开始自发成为“极客”、“创客”族。有的人通过GPS定位系统,将电脑和无人机飞行控制器相连,在电脑中设计飞行路线,能使无人机在飞行控制器的指挥下按预定路线行驶;有的人不读大学,自创工作室,研究航拍无人机使用的图传天线以及3D打印机,完全自产自销……
运行在阿里云计算平台上的Face++是全球最好的人脸识别云计算服务提供者之一,目前已为奇虎360、美图秀秀、世纪佳缘等多家企业提供人脸识别服务。令人惊叹的是,这家公司的3位创始人中最年长的才27岁。这些科技发烧友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个性化时代的新生活人群(之三)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思想观念的变化,80后、90后群体的婚恋价值观念呈现个人化、多元化与反传统化趋势。不婚族、丁克族、绝恋族等群体陆续出现,一些传统的婚恋家庭伦理遭遇解构。
不婚族:自由才是幸福的
刘程在一所高校做博士后,看上去文质彬彬的他,颇受女生欢迎,但他是一个坚定的不婚族。每当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时,刘程都对女孩说好,自己不会结婚,而女孩同意交往就意味着默认。这些年来,他长长短短地谈了好几个女友。目前,刘程又恢复单身,已过而立之年,但依旧不打算步入婚姻。
对于结婚,刘程并非没有经济条件。他的家境很好,在南方几个经济发达的城市都有房产。用朋友的话说,他是“喜欢自由,不喜欢被束缚,觉得结婚生子很麻烦”。
比刘程对婚姻有更多认识的王先生也是一个不婚族。王先生经历过一次短暂的婚姻,因为感觉到“爱情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折磨”,不到一年双方就以离婚收场,而王先生由此成了不婚族。
“我相信爱情,但我更相信爱情是有期限的。在爱情消亡的时候,不能用婚姻去强制双方追求幸福和自由。”王先生告诉半月谈记者,离婚多年,他谈过不少轰轰烈烈的恋爱,经营过不少刻骨铭心的浪漫,但都不是以结婚为目的。“爱了就在一起,不爱了就分开,对谁都好。我不是没有责任感,但如果对方要的是一辈子的厮守,我给不了她,我当然不能耽误她。没有婚姻,也就没有了那些世俗的、物质的眼光,爱情变得更加纯粹了。”
在王先生享受着不婚带给自己的自由时,也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父母年老了,总是催促我结婚,甚至说至少也要生个孩子来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还多次以断绝父子关系来要挟。”但王先生始终不愿妥协,“我给不了配偶一辈子,就更加不能耽误孩子的一生”。一方面,他对父母亲戚的好意“笑而不语”,另一方面尽心尽力承担着赡养父母的责任。他也更加坚决地选择做一名不婚族。
丁克族:拒当孩奴
有着恩爱的丈夫、有着和睦的家庭、有着健康的身体,但萱萱一直拒绝着孩子的到来。结婚12年,萱萱和老公的小日子过得很甜蜜,两人时不时地会出国旅游、自驾游,会将每天安排为充满着美食、电影、音乐、演唱会的欢乐时光,甚至还会手拉手去孤儿院做义工。“今年已经38岁了,父母朋友都在规劝我们,应该要个孩子了,再不要就晚了,可是我们真的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准备。”萱萱说。
萱萱爱人说:“我们喜欢二人世界,喜欢独享爱人的宠爱。没有孩子的牵绊,我们可以去做很多事情,但是如果有了孩子,一切就变了。你每天要为他的一日三餐操劳,要为他的成长教育烦恼,父母的生活立刻崩塌,全部围着孩子转。我们可不想当孩奴。”
萱萱甚至设想了一辈子没有孩子的人生:“大家总说养儿防老,想在年老时有一份对子女的感情寄托,但我现在和老公每年都攒下了一笔养老钱,还有两套房产,以后老了,我们可以携手一起住进养老院,自己给自己养老啊。”
在一些像萱萱夫妇这样的丁克家庭看来,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急速膨胀,人们身负各类重压,已经不堪重负,如果不是为了种族的繁衍,何必一定要孩子。“生与不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这样也有错吗?”萱萱说。
绝恋族:爱情并非必需品
如今,越来越多的“无欲绝情族”在都市白领中出现。今年30岁的宋茜毕业于国内某名牌高校,之后留学法国,个性独立。周围的男性朋友评价她“挺漂亮”。宋茜比较早熟,中学起就与一些高年级的男生谈起了恋爱。直到在留学时,一个自己很爱的男朋友被闺蜜“抢走了”,宋茜很受打击,成了“绝恋”一族,从此“不问感情事”,这种状态持续至今已四五年。
“单身太久了,久得让我觉得自己不需要爱情、婚姻了。”32岁的刘卫是一名“潮男”,喜欢欧美音乐、崇尚日式打扮、追逐最热的电影、享受小资的生活。作为家境不错的独生子,他一直无忧无虑。他也谈过恋爱,但被冠以“以自己为中心”而分手。周围的朋友评价:“在他的世界里,‘爱自己’远比‘爱别人’重要。”
“我并不排斥恋爱、结婚,只是没有碰到合适的。”他口中的“合适”在父母眼中却是百般“挑剔”。父母给他安排过许多次相亲,但最后总是不了了之。“很多朋友都说,你这样下去,永远都找不到女朋友、结不了婚,就好像我非得恋爱、结婚不可一样。实际上,我并不需要另一个人走进、打扰我的生活,两个人在一起反而是拖累,何必呢?”刘卫说,“我的生活我自己做主,爱情并非生活的必需品。
——个性化时代的新生活人群(之四)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如是说。对于年青一代而言,他们中一些人选择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区别于当前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对其应给予充分尊重和包容。与此同时,适当引导鼓励新生活人群走出小我,把个人的志趣向大时代的需求延伸,让人生更为厚实和壮阔。除了小时代、小清新、小情趣,还要有大时代、大担当、大格局。
多元化、个性化,选择是一种权利
“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状态,多元化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从个人生活到群体社交,再到婚恋相处,再难找到一种固化的模板。那种追求整齐划一、集体为先的时代早已被拆碎成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小时代。这个转变其实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生活内容愈加丰富多元的必然结果。”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2014年国庆期间“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发起人雷希颖说。
来自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发布的《年轻人意识行为变化的调查》报告显示,与70后相比,90后对成功者形象的理解上,“有钱”和“有地位”分别下降了4%和2%,而“有个性”则上升了3%。
新生活方式和理念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一种突发式的社会现象。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主因,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壮大,为追求个性化生活奠定了物质前提。同时,伴随着价值理念的多元,人们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宽容度在提高。
从消费生活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方式如此,生活方式亦如此。宁夏社会学会会长陈通明说,当人们的消费方式是一哄而上时,其生活方式大体雷同,而当消费方式进入个性化、多样化时,生活方式也会步入多元化。“当一个人只有100元时,他只能为温饱问题奋斗,而当一个人有100万元时,他既可以选择继续创造物质财富,也可以选择旅游、公益,或其他事情。”
在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求分层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被按阶梯式金字塔从低到高分层次排列。总体看来,选择新生活的新人群大多物质生活相对丰富,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自我安全感具备,对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需求呈现出强烈意愿。他们不再人云亦云、流于窠臼,而是自主选择人生,主宰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更加注重探寻内心精神世界。
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细观国内涌现的新生活人群,很多理念都来源于国外。例如,乐活(LOHAS)一词就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保罗·雷年最先提出,意为“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同样,不消费主义、不持有生活、慢生活等都源自国外的倡导。这些新的生活理念在引入中国后,被新人群所认可和践行。
“互联网时代,知识、信息都比较开放,而且我们都是年轻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获取的渠道多、吸收的多,对新生活就更容易把握。”自称“不持有生活”一族的张曦文说。
个性化时代的背后是权利时代。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阎立锋指出,在过去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以传统家庭为核心,个体意识相对较弱,且职业选择有限,人们生活较为固定。如今,现代化的生活和科技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人们的生活以无限的选择空间,对每个个体的选择权利应予尊重。
陈通明认为,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催生了生活方式的变迁。从家庭结构方面看,以前家庭子女众多,父母总被育人所累,而现在独生子女政策让更多年轻人从家庭琐事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选择不一样的生活。从社会结构角度看,社会成员不再被固定为“单位人”,而更多地成为自由人,悬在人们头上的条条框框减少。“现代社会已经很难用‘好与坏’来评价某一种生活方式,在法律的框架内,每一个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都会得到尊重和保证。”陈通明说。
呼唤包容:谁在误解他们
前不久,因为对“断舍离”的调侃,知名自媒体人和菜头“捅了马蜂窝”。“断舍离”是近来一度流行于人们口头的生活方式,被不少人认为是洒脱和有品味的标志。和菜头在专栏文章中称,这种生活方式对于普通人比较虚幻,多数人不具备“断舍离”的条件,“拥有”仍然是他们幸福感的来源。文章发出后,一些读者反应强烈,“不知道有多少人气炸了”。
其实,如今人们越来越不乐见这种争论——近年来,关于“是否该提倡素食主义”、“慢生活是否有意义”、“不会慢生活的就是屌丝吗”等争论轮番上演。唾沫横飞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呼吁,社会需要更多的包容和良性沟通。
最近,90后的北京大学金融法硕士研究生张天一因为半年卖掉11万碗米粉而成为话题人物,有人点赞,有人批判,根本原因在于当律师和卖米粉在传统观念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张天一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不再炒作“北大学生卖猪肉”、“清华学生当保安”时,这个社会才算是正常的社会。这句话直指当下社会的宽容度不够。
前几年,网络上曝出一对北大教授夫妻隐居深山十几年的新闻。“我们不能说这种生活方式与大多数不同,就去反对打击。同样的,现如今一些人选择做不婚族、不育族,社会大众可以不理解,却不应该攻击、谩骂。”陈通明说。
腾讯大渝网社区部主任罗霖表示,小众文化和大众文化、多元文化和核心文化、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不应该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有一个可喜的迹象是,随着人们对社交媒体的熟稔、沟通能力的提升,良性的沟通正越来越多地出现。”罗霖说。
网民“猫友友”是一名资深的“哥特族”——往往被认为偏好孤独、绝望、恐惧风格的人群。为了澄清误解,他撰写了文章“对哥特的种种误解”,略带诙谐地称哥特族就是“管好自己一摊事儿,发展自己兴趣爱好,想穿什么穿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少给别人添麻烦,不危害社会,别违法犯罪。”文章风格坦诚有趣,被放置到了“哥特贴吧”的显著位置。
新生活人群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难免引人注目,“有钱、有闲、有思想”成为贴在他们身上的主流标签。爬一次珠峰30万元,买一套单反相机好几万元,一辆自行车4000元,狗粮每月2000元……“不差钱”似乎已成为有资格讲究新生活的资本。
天津社科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则认为,“不差钱”并非新生活的全部内涵。新生活者乐享独立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惯性,坚持相对独立的价值观,拥有强大内心和坚忍韧性。“他们注重对于外部世界的不同体验与感受,希望探寻内心的终极平静。”
在婚恋关系上,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指出,以和谐团结、敬老爱幼、白头偕老等为主的家庭核心价值观依然是当代家庭价值观的主流。在不少人看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价值一定程度上应重于个人发展价值。但由于人们的婚姻伦理观念、社会法律观念及各种利益关系加速变化,社会对婚恋生活方式的态度从保守逐渐走向开放。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刘琪认为,中国传统的伦理是关系主义本位的,而家庭是关系中最核心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传统社会,传宗接代的要求会比较强烈,强调对家庭、父母、家族的责任。到了近二三十年,年青一代不再用传统的关系主义来思考问题,而是有了更多基于自己喜好的各种选择。“对于这种现象,没有必要担忧和横加指责,因为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经历的,西方国家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刘琪说。
“如今年轻人的压力普遍比父母辈更大,特别是大城市的工作压力。”百合网首席情感专家周小鹏分析,这是很多不婚族和绝恋族出现在大中型城市的原因。此外,这类人的“配合度”普遍偏低。在恋爱、婚姻中,双方必定都要放弃一些东西,磨平一些棱角。但有些人不愿意改变自己,更希望自由自在一点,因此会觉得“婚姻和恋爱要付出太多”。
主流社会仍普遍认为“不结婚的人生寡淡无味”,但“结过婚的人生未必圆满,不婚、或者离婚的人生也未必是不圆满”。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丁加勇认为,“在权利时代,每一个人都有婚与不婚、育与不育、恋与不恋的自由选择,关键在于能否保持内心的自在与自足,是否为自己的选择做好了承担的准备。”
防止单向度的人和精致的利己主义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也催生了很多“灰色”的生活方式,比如啃老族、拼爹族、炫富族等等。“生活上不同的主义可以有很多,但重要的是,一个人选择某种方式、某种主义,在满足自己个性喜好的同时,为他人带来了什么影响?这是每个人不能回避的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辅导员杨熙很赞同一种观点,即当下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现代病,一些人都成了“单向度的人”,只在一个向度上有价值追求,比如金钱、权力、享乐。
杨熙感觉到,不少学生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就是看上去没有特别的问题,四平八稳,实质上属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他们的观念中,不管外面发生什么变化,过好自己就行。我比较担忧这部分学生可能欠缺国家和集体意识,在价值取向上比较容易从众,从而被某种思潮、价值观带跑。”
婚姻家庭伦理的变化是我国社会个性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中,追求平等、自由的一些积极意义和先进理念值得肯定,但也暴露出部分年轻人过于追求个人满足,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问题。
周小鹏认为,一些人在恋爱婚姻等情感关系里比较自我,不愿意为对方改变。一部分绝恋族、不婚族由于在职场、利益面前看到较多的“尔虞我诈”,对人的信任度普遍降低,从而对感情世界中的人性也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在彰显个性的年代,过分的个性,眼中只有自己的需要,会导致缺乏对对方的理解,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包容,这样的情况在我的观察里越来越多。”周小鹏说。
“别着急将小时代信仰化,不要让手段淹没了目的”,这是不少专家学者谈到小时代时向半月谈记者表达的观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早看来,大多数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有其相通和共同之处,即有着鲜明的“反工业化概念”,或者称“反异化概念”。应看到,在无处藏身的工业社会,一部分人群想尝试体验前工业化社会的生活方式,往往反而导致成本提高。
如何避免不被手段淹没目的?凤凰网新闻客户端负责人杨天国认为,就是要回归本质,不要“非买了新运动鞋才去跑步不可”。以乐跑族为例,有的人往往信誓旦旦,买运动鞋时很郑重,然而一到锻炼时却难以坚持。“真是为追求健康而跑步的话,穿旧鞋也能跑。”
“少和自己较劲,能做到一点是一点”,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师韩鹏谈了自己“简生活”的心得:他成功地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社交,把更多时间留给了更重要的事和人,但无法做到把手机“简”掉。“我仍然是一个拇指族。生活简到适度就好,我毕竟还是希望通过手机和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
“宽容和理性,是不同文化偏好和生活方式沟通的前提。”知名专栏作家“红肚兜儿”说,一方面,所谓的“主流群体”应该尊重、包容更个性化的生活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个人在自由选择的同时,也不必一味强调渲染和主流的对立。
从“我”到“我们”:发掘引导小时代里的正能量
“如果有年轻人来面试,聊一会儿就说了超过10个‘我’,我会马上让他走人。”一位互联网公司的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
作为艺术学院的教师,韩鹏则对“我”字辈多了一些理解。“其实我也喜欢说‘我’。”他表示,年青一代的成长氛围和文化环境与70后、80初那代人已大不一样,自我意识觉醒早,集体概念较弱,“我”字当头,特立独行。
个人主义兴起之后会否形成社会学家阎云翔所说的“无公德的个人”?就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呢?刘琪认为,从大趋势上看还是比较乐观的。尽管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在婚恋等个人生活的选择上呈现出个人主义的倾向,但在遇到大事时,比如汶川地震等,还是会积极投入人道主义救援之中。“年轻人可以以他们的方式写就他们的时代。”而且,今天年轻人所谓的“我们”,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国家、民族、性别等范畴,而是变成了世界性的、基于全人类共同性的关怀。80后、90后会用他们的方式参与到世界潮流之中,用他们的方式去尽自己的公德。
“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是95后,给我的感觉就是玩得酷、靠得住。”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郭智芳认为,尽管很多学生看日常表现个性十足,甚至乖张另类,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这些年轻人往往有着理性而正确的判断。
“在个性化人群中也不乏大格局的年轻人。”浙江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邬小撑说,“只要合理引导,90后一代能迅速形成凝聚力,并富有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以创业教育为例,这代年轻人创业并非仅仅出于经济利益的追求,还有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再造,创业的特点也以团队作战为主。
阎立锋分析,一些看似另类的生活也有正能量。以不消费主义为例,通过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人们能够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并从简单质朴的生活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也一直在强调节俭,杜绝浪费、奢靡之风,这些与部分新生活人群的理念有相通之处。
“以前老想买东西,心里总有匮乏感;现在东西少了,可是满足感上去了,对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也越来越明确,少了许多不确定及不安全感。”一位极简主义者告诉记者,通过向有兴趣的人分享极简生活经验,并鼓励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周围开始有更多人意识到,挣脱过度消费的枷锁,能够收获更有效的生活。
受访人士还指出,随着诸如乐活族、低碳生活等新生活群体的壮大,其所提倡的环保理念、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谐相处之道在直接给自然生态和社会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影响更多的人,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罗国安表示,年青一代在追求自我价值过程中,能够用新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不拘泥于传统方法和固定思维,其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社会科技文化创新,如技术宅、创一代等人群。时下基于3D打印和互联网资源的“自造者运动”日渐风靡,并掀起了一股自主动手发明以及科技创业的热潮,就是这种积极效应的有力证明。
“在激发创新的同时,新生活所带来的亚文化也丰富了社会文化,其独特性和进步性使得已有的观念在碰撞中得到修正和补充。”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辛晓玲说,文化是不断交错发展的过程,当前的亚文化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融入主流文化,甚至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分支。
本帖de评分:
共
1
条评分
DB +12
尕丶鑫
DB
+12
2015-01-08
☆谢谢您对时尚美食版块的支持☆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相关主题
全幅数码时代的新标准
全幅数码时代的新标准
全幅数码时代的新标准
全幅数码时代的新标准
中医养生:谈刺血疗法的独特高效
装修婚房,开始新生活的憧憬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尕丶鑫
ZxID:266670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6-01
最后登录
2025-01-05
发帖
411703
在线
36317小时
精华
3
DB
1211
威望
6758
保证金
0
桃子
4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1-08
0
个性的啊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