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100%,#ffffff,#000000,10][tr][td] [table=100%,#f2dcdb,#7030a0,10][tr][td] [/td][td] [/td][td] [/td][/tr][tr][td] [/td][td][align=center][img]http://photocdn.sohu.com/20150118/mp690207_1421546232128_1.jpeg[/img][/align]
要不是朋友圈这周被《陈年:凑热闹的公司都会烟消云散》刷屏,我真的忘了三年前的那个夏天,衣柜里曾同时有过3件名叫“凡客诚品”的T恤,一件39块,一件29块,哦,还有件只要19块。都是基本款,纯黑或纯红色,T恤正面印着卡通或手绘图,质量嘛,谁穿过谁知道。
文章里,CEO陈年用口述形式回顾了“凡客诚品”从最热闹时期13000人的大公司瘦身成如今只有300人小公司的“削肉抽脂”的过程,以及剧痛之后他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或者说生意经。
陈年甚至用“我曾经生产出的服装都是垃圾”“全网的服装都是垃圾,全网”来评价“凡客”那些年出的产品,可见彻底颠覆自我决心之大。
[img]http://photocdn.sohu.com/20150118/mp690207_1421546232128_2_th_fv23.jpeg[/img]
但我觉得,要说“凡客诚品”曾经出的东西都是“垃圾”实在太不公平了,至少,他们创作的“凡客体”绝对可以载入文案界史册。
很长一段日子,北京几乎每个公交站牌上挂的都是韩寒、王珞丹、黄晓明、李宇春给凡客诚品拍的广告,每位大咖身后那些广告词——也就是红极一时的“凡客体”着实亮眼啊,站在帝都宽阔的马路对面,神经都能被广告词上“爱XX爱XX”的亢奋用词刺激到兴奋。
走上公交,车载电视里反复播的是王珞丹化着浓妆拍完大片后换回羽绒服在深夜街头边吃烤红薯边快走的广告,那句“我和你一样,我是凡客”让“米莱”大小姐直戳屌丝内心。
很快,“爱网络、爱自由;爱晚起、爱夜间大排档”这些个性标签在经过网友脑洞大开的想象和加工后一度成为众多明星的标签,其中以“爱相声、爱演戏、爱豪宅、爱得瑟、爱谁谁……我是郭德纲”最令人捧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8月5日,已经有2000多张“凡客体”图片在微博、开心网、QQ群以及各大论坛上疯狂转载!
[img]http://photocdn.sohu.com/20150118/mp690207_1421546232128_3.jpeg[/img]
[img]http://photocdn.sohu.com/20150118/mp690207_1421546232128_4.jpeg[/img]
[img]http://photocdn.sohu.com/20150118/mp690207_1421546232128_5_th_fv23.jpeg[/img]
[img]http://photocdn.sohu.com/20150118/mp690207_1421546232128_6_th_fv23.jpeg[/img]
“凡客体”还深刻影响了我等码字工的写作模式。有次采访江一燕爱摄影的故事后,我就模仿“凡客体”把江一燕爱演戏、爱吉他、爱唱歌、爱摄影等爱好集合起来制作了一个cover页,带我的老师当时说:嗯,你这刷新了杂志十年来的cover页的制作形式。
可以说,那些年的“凡客体”早已脱离了广告文案的层级,它更代表着一种戏谑主流文化、彰显个性精神的态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凡客体”火成这样,创作它的“凡客”却败了?
4年后,当一切热闹烟消云散后再沉下来思考,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是“凡客”这个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核心消费品——或者说“凡客”这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商品出了问题。
说到底,凡客诚品不就是个生产销售服装鞋包的商家吗?抛开“电商”“产品思维”“B2C模式”等玄乎的互联网术语,也不管他们用什么“体”让自己知名,能支撑这个企业往下走的核心力量,始终都是他生产的衣服、裤子、鞋子、包包是否足够吸引消费者买了又买,对吧?
我不懂服装销售,也不擅长服饰穿搭,但作为一个天天要穿衣服的人,我始终觉得,一个能经常吸引我购买的快消服装品牌应该是那种即便它T恤的款式、质量只能穿一季,我也希望在这一季中,这件衣服能承受每周至少一次水洗“折磨”,且每次水洗后仍能见人。
那么凡客的T恤呢?在买了凡客3件T恤后,我终于想明白了,即便它家T恤便宜到只要19块,也不想再花19块去买一件洗一次领子就泻了、洗两次下摆就松了、洗三次整个变得皱巴巴只能穿出去遛狗的衣服了,家里抹布真已经够多的了……后来出了篇报道,叫《凡客诚品的大跃进:什么都做了 就是忘了把衣服做好》,个人觉得,这标题总结实在到位。
这种体会,陈年的表达更为直接:“2013年8月29日,我为了赌气,找他来凡客参观。我清空了半层楼,把凡客所有的样品挂出来。当我跟雷军在几百个衣架间走过时,我感到狼狈,因为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真实的产品。我挫败地发现,没有一件是拿得出手的。”
作为卖衣服的企业,服装款式和质量是企业能够存活下来再发展下去的顶梁柱,而凡客这根“柱”是酥的,背后的“凡客体”再火,除了能加深消费者觉得他们是靠广告狂轰滥炸的印象外,还能有什么正面帮助?
说到了“凡客”,就不能不说这周另一篇刷屏文章——《惊惶庞麦郎》。
看完文章,我转发并这样评论:“现阶段,哪家媒体采到他,写的文章都会刷屏吧。只是,消费他之后就完事了吗?真的不用带他去做心理辅导吗?”第二天,果然出了篇标题就叫《一个消费精神病人的社会是可耻的》的评论文章。
在此,我不想从新闻道德上讨论《人物》这篇稿件的采写方式和文章立意是不是对,也不想从医学角度探讨庞麦郎的精神到底正不正常,我想分析的是他的未来——
现今这个歌坛环境下,要捧红一个歌手太难了,就算他长得再好再有实力再有才华,没有话题真是很难引人关注。即便被关注了,也很难被持续关注——还记得前年在《我是歌手》里一炮而红的黄绮珊吗?两年过去了,你听到了她几首新歌?
为了快速夺人眼球,有时只能剑走偏锋。于是,唱片公司选中了怪异的庞麦郎,把《我的滑板鞋》这样一首完全不知所云、没啥音乐价值、甚至还有点恶俗的歌曲捧成了热门网络红歌;把庞麦郎这样一个没啥音乐素养也没啥天赋,性格奇奇怪怪,嘴里没几句实话,看报道感觉臆想症、社交障碍症、受迫害妄想症在他身上交织的人捧成了所谓的“网红”。说句不客气的话,从走红套路看,庞麦郎和凤姐、干露露难道不是师出一门——靠刷新大众的审丑恶趣味博得眼球!
这样的走红能持续多久?
太多事例证明,你可以依靠炒作走红,但红了之后想继续往上走,还是得靠你的专业能力。比如说邓紫棋,从去年参加《我是歌手》开始就话题不断,什么与林宥嘉分手啦,和金秀贤拍广告同居啦,再到跟张杰闹绯闻啦,各种无聊炒作甚至让歌迷发起了“邓紫棋滚出娱乐圈”的话题。但人家还不是红到爆,凭什么?人家真是唱得好,还能写,长得又美。而凭着满满正能量走上过春晚舞台的西单女孩、旭日阳刚为啥就后劲不足?音乐素养跟不上绝对是重要原因。
再想想庞麦郎那口方言味浓重的普通话、没有半点美感的嗓音和踩不上节拍的音准,你真的会为了音乐去消费他?只靠神经病走红的方式能红多久?
写别人的事儿,其实是想写写自己。
过去这两年,媒体人日子不好过啊,很多杂志倒了,身边好多编辑、记者下岗。去了网络后却惊讶发现,很多靠写写鸡汤小文的自媒体人反而生机勃勃。这些自媒体人把自媒体流量做起来后,有的开始出书,有的成了情感话题领域的KOL,被邀请出席还蛮高大上的各种活动,还开始做微商,卖卖我不认识的洗发水面膜啥的生意还蛮好。
曾经一度想不通:我们这种在一线采编口历练出来的怎么就拼不过那些关在家里写“鸡汤”的?用了半年时间终于想清楚了——
就说我自己吧,做过5年娱乐记者,采访过很多当红明星——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有一年在家看央视春晚,我一直跟我父母叨叨:现在出场的这个演员我采过,刚刚下去的那个演员我也采过……写的稿子放在新浪博客上,最高阅读量那有好几十万。很多文章得到过粉丝狂赞,有的还引起过几派粉丝对掐。想想,也是蛮热闹、蛮有成就感过的。
但离开之前的岗位后再冷静思考,我真是靠自己的才华、文笔吸引大家来读我的文章的吗?当然不是啊,全是拜采访对象的名气所赐啊!所以不管是谁,只要站在我这个岗位上,能采访到那些明星,就能写出被粉丝狂赞的稿子来。
而那些写“鸡汤”的自媒体人呢,虽然人家没去一线采访,但他们写的都是自己的才华和感悟。读者去看他们的文字时,为的不是看别人的故事、不是看什么热闹,指向就是去看作者自己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人家的生命力比我们这些做一线采写的要强——如果所有的光环都是靠所在平台赋予的,或者靠着别人的光芒反射到身上才能被人看见,这样的职业寿命肯定是脆弱而短暂的。
想通了这点,我决定不再说什么“我们这行吃的是青春饭”“职业生命好短”这样的丧气话。关键问题在于:我到底能不能依靠自己本身的能力让你们消费?[/td][td] [/td][/tr][tr][td] [/td][td] [/td][td] [/td][/tr][/table]
[/td][/tr][/table][align=left]
[/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