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98%,#000000,#000000,1][tr][td][img]http://www.wosowoso.com/jpg/gif/5woso12.gif[/img][table=95%,#000000,#000000,1][tr][td][/td][/tr][/table]
[table=95%,#3f3f3f,#ffffff,1][tr][td]
[color=#333333][table][tr][td][img]http://photocdn.sohu.com/20150210/Img408890681.jpg[/img]
[color=white]1[/color]
[/td][/tr][tr][td][color=#005599]Sam Smith格莱美连夺四项大奖难掩激动(点击观看高清组图)[/color] [color=#005599][保存到相册][/color][/td][/tr][/table][/color]
搜狐娱乐讯 (文/音雄)一瞬间,2月9日在格莱美舞台上大放异彩的萨姆•史密斯(Sam Smith),成了全球各个新闻客户端的头条。“出柜”同志的他,故事被解读成各种各样的版本。然而作为少数既攻下美国市场、又获得美国主流奖项肯定的英国男歌手之一,Sam Smith集“唱作人、同性恋、反俄分子”于一身的身份,给人以更深的思考和启发。[color=#333333][table][tr][td][img]http://photocdn.sohu.com/20150210/Img408890683.jpg[/img]
[color=white]1[/color]
[/td][/tr][tr][td]Sam Smith《In The Lonely Hour》大获成功 [color=#005599][保存到相册][/color][/td][/tr][/table][/color]
[b]做音乐,走自己的路[/b]
其实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音乐产业更发达的西方,创作人所面临的某些纠结都是一样的:你可以很容易做几首“神曲”,不费什么功夫就很快打开知名度;或者用心雕琢一张音乐作品,风险是可能被埋没在每天数十张发行的新专辑中。一年前还默默无闻的Sam Smith也曾有过这样的纠结。
“在这张专辑(《寂寞时分/ In The Lonely Hour》)之前,我真的做了一切努力让我的音乐被听到,我拼命减肥让自己的外表更符合流行需要,我甚至还做了很多很烂的音乐。”2月9日,在拿到第二座格莱美留声机——年度专辑奖时,Sam Smith在台上敞开了心扉。圈里人对他说,像他这样外表普通,嗓音柔弱的歌手,根本不可能大红大紫。暗示他只有不走寻常路,才是捷径。
“但当我放弃这些不良的尝试,开始真正做自己,顺其自然做自己想做的音乐时,我发现,我的音乐开始被人们聆听和喜爱。”Sam Smith说。他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在这个快消费的年代,听众的耳朵固然会被一些“神曲”抢占先机,但真正能让听众长久铭记的,仍然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
当时的Sam Smith正值感情接连受挫,他喜欢的人从来都不喜欢他,他难过痛苦、所有的心境统统写成了歌,成为了他的首张专辑《寂寞时分》。凭借这张专辑,9日,他拿到了第57届格莱美的4个奖项。
无独有偶,在近十年格莱美嘉奖的英国歌手中,有两个人和他十分类似。2007年,艾米•怀恩豪斯(Amy Winehouse)将失败的感情与音乐完美结合,融会贯通成了神作《Back to Black》,次年获得5项格莱美大奖。2011年,阿黛尔(Adele)将失恋心碎经历写成专辑《21》,次年获得6项格莱美肯定。且Amy、Adele与Sam的风格有着一脉相承之处,都是游历于Pop/Soul/R&B与Rock之间。
分析Sam Smith在格莱美成功的深层原因,可以说,他的成功一方面是作品的真挚动人,另一方面,是Amy于Adele已经将听众的市场打开。
[b]同性恋,不怕去展现[/b]
即便在娱乐圈这个人尽皆知“基情无限”的地方,但真正敢于“出柜”做自己的人少之又少。英国传奇歌手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在出道20年之时(1988年),才敢于承认自己是“同志”。拉丁巨星瑞奇•马丁(Ricky Martin)也是在职业生涯的第20个年头(2010年),才勇敢“出柜”。而Sam Smith,从一开始踏入我们的视线,就直接亮出自己的底牌,他就是“同性恋”,不同的是,他亮牌的方式不是声明、不是采访,而是他的音乐。
“我之前从来没有恋爱过,一直都是我主动去爱别的男生,但从来没有人给过我相同的回应”,Sam Smith说,“即便我现在恋爱了,我仍然会时不时陷入那时黑暗的心境,那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惯性,也不知道是难过还是开心”。于是他把所有的受伤经历,都写成了歌,成就了这张《寂寞时分》,更像是一份“出柜宣言”
说来也讽刺,娱乐圈中,有人备受同性传闻的影响,不敢“出柜”,但有人就偏因出柜而享受“同志红利”。这就像美剧《摩登家庭》中同性伴侣Mitchell和Cam的“离奇遭遇”,剧中,二人因为同志家庭的原因,担心领养的女儿在择校中会受歧视,但事实上,每个学校都争相抢他们的孩子,原因是这可以证明学校更包容。
回归到格莱美舞台也是如此,几近六十“花甲”高龄的格莱美,评委平均年龄也都在40-50岁左右,他们不想自己都成为刻板、古板的守旧代言人。选择嘉奖同性题材,恰好可以彰显自己与时俱进、包容并蓄的形象。其实,前年的格莱美毅然将奖项颁给了说唱“同志”弗兰克•欧申(Frank Ocean),这样的风险比颁给Sam还要大,因为在说唱界,更容不下同性黑人的存在。
如果再联想到格莱美舞台上的经典现场——2011年Lady GaGa表演同志平权歌曲《Born This Way》,你就会发现格莱美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开放的得多。早在未成名前、视Lady GaGa为偶像的Sam Smith,曾买票在GaGa演唱会第一排疯狂追星。大概那时候的他就已经知道,在娱乐圈,做自己永远是最讨巧的捷径。
[b]“反俄分子“,誓死不去俄演出[/b]
就在格莱美颁奖的前几日,Sam Smith被打上了“反俄分子”的标签,原因是他在接受《滚石》杂志采访时,称“不管给多少亿英镑,我都不会去俄罗斯开哪怕一场小演出,因为那个国家反对同性恋”。
他说,他的一些俄罗斯同志歌迷在推特上给他留言,告诉他俄罗斯同志所遭受的歧视,这令Sam很气愤。虽然他后来补充道“我并非憎恨俄罗斯,只是觉得那个国家对待同性恋的方式让人恶心”,但“反俄分子”的标签就此在他身上打上。
客观说,不管是否有心,这样一个标签对于英国歌手在美国的发展,尤其是在主流社会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从国际关系角度看,美俄一直在角力,美国社会的反俄倾向也一直是主流。这种倾向潜移默化地导致了诸如奥斯卡、格莱美这样的世界性的美国奖项,几乎将俄罗斯拒之门外。人们很难想到有哪一部俄罗斯电影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想象不出哪个俄罗斯歌手曾登上格莱美的舞台,或许根本没有过。Sam Smith在格莱美开奖前的采访中,亮明自己“反俄”的倾向,恐怕并非只是巧合。
但不管怎么说,可以预见的是,集唱作人、同性恋、“反俄分子”三个标签在身的Sam Smith,未来在美国的道路会越走越好,也会在世界上越唱越宽。我们也希望他不会被标签限制住,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不是同志歌手Sam Smith。我是Sam Smith,那个碰巧是同志的歌手”。
[/td][/tr][/table]
[/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