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娱乐专稿(文/秦川玺) 《速7》就像一阵龙卷风,在其上映的这15天里,卷走了地里的庄稼(15天破20亿!),让同档期的电影、甚至之后一周内上映的电影都没得吃、吃不饱。直到4月26号,也就是电影上映的第15天,《速7》依旧保持39.92%的排片占比,依旧坚挺。 在此情况之下,近半个月,《左耳》两天破亿的好消息,便显得异常珍贵——它也是这15天来,票房最快过亿的一部电影。截止到4月26号晚上十点多的票房数据显示,周末三天,《左耳》的票房已达1.91亿,破两亿不在话下。 问题来了。三天近两亿的“奇迹”,为什么不是同样主打青春片的《万物生长》,不是梦工厂的《疯狂外星人》,不是中国人的老朋友施瓦辛格的R级片《破坏者》,而是这样一部由小鲜肉担纲主角,由苏有朋转型导演,根据所谓“热IP”改编的同名电影? A:分析,两天近两亿,因好档期配了热IP 【排片】 《速7》退烧,首日排片高 在《速7》上映首周,以每日超过80%的疯狂排片比,将其他电影压得无法喘息。近半个月之后,其排片量终于因为《左耳》在4月24日的上映,而降到了41.6%。在光线发行的发力之下,《左耳》首映当天的排片比高达41.7%,对票房爆发提供了硬件基础,再加上高上座率,第二天38.63%的排片比也没有降很多,而整体上座率也维持在30%以上。 沿用《匆匆》、《同桌》模式,同期竞争少 光线在青春片的发行上,真的是有自己的秘密武器。无论是《同桌的你》,还是《匆匆那年》,都选择了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档期。《同桌》恰逢毕业季,且前后都是票房疲软期,没有竞争电影或者好莱坞大片。而《匆匆》虽然赶在了厮杀最激烈的贺岁档,但胜在同档期的其他电影都是较为重口味的大片,在力保拍片比的情况下,《匆匆》以小清新之风以小搏大,占了市场的定位差。 和《左耳》同天上映的,是梦工厂的《疯狂外星人》和施瓦辛格主演的R级片《破坏者》,前者是晚于国外上映近一个月的分账动画,后者是批片,再加上发行因素,上映当天《外星人》5.94%,《破坏者》4.16%,完全是炮灰级的拍片比。唯一有竞争关系的电影《万物生长》已经上映了10天,该看的人也都看了,再加上低于5%的日排片比,几乎不构成竞争关系。 说点题外话,《万物》之所以破亿之路用了五天,属于撞上了炮灰档期,和《速7》狭路相逢,首日20%的排片比已经很不容易,要知道《我是女王》首日只有1.76%。
《同桌的你》主演林更新(微博)(微信号:lingengxinweixin)、周冬雨(微博)
【内容】 青春片需要“热IP”,原创青春没人看? 除了排片、电影营销这样的硬指标外,电影质量本身的好坏,自然也是吸金最重要的指标。 从《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直到《左耳》,我觉得有必要可以在此讨论一下行业内所谓“热IP”的概念了。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缩写,电影行业内的热词,中国电影也越来越看重剧本本身的重要性,原创知识产权和热门知识产权改编,是当下影视IP的主要两大分类。 似乎对于青春片来说,根据热门小说改编的电影,也就是所谓“热IP”才能卖钱。当年由刘德华监制,新人导演刘娟执导的《初恋未满》票房惨淡,刘杰的《青春派》票房超过2000万就已经传捷报了。而事实上,从电影质量来说,这两部青春片照样不输那些热门IP。 这些热门IP里,也不乏新人导演。郭帆执导的《同桌的你》,无论是周冬雨还是林更新,看上去都不像具有四亿票房号召力的演员。
《左耳》导演苏有朋 B:回应,苏有朋称“松了口气” 【谈票房】 之前对票房数字没概念,不过“松了口气” 北京时间4月26日,也就是传出两日破亿票房捷报的第二天,在《左耳》位于北京某影城的首映现场,腾讯娱乐见到了苏有朋。 熟识的台湾记者在房间里面笑得很大声,连连恭喜苏有朋,“两天破亿了,三天破两亿肯定没问题!”一个女记者这样说。苏有朋马上低下头,笑着说“不会不会,三天估计最多一点七、八亿吧。” 苏有朋说,这两天恭喜的人不少,但他对于票房数字还是非常理性的。而这种理性,其实在影片上映的半个月前,对他来说都是“没有概念的”,苏有朋解释,更多的时候,自己是在做“艺术家做的事情”,每天为哪一部分需要修改,后期需要如何微调而担心着。后来接受采访,逐渐被问到对于票房的期待,而片方也开始在讨论票房,才让他意识到,需要做一些艺术家之外的事情,“所以能赶的通告,我都会赶,尽量能多宣传宣传。” 当听到两天破亿的消息的那一刻,他觉得“松了口气”。其实早在一周前,苏有朋就对票房体现出了担忧,“因为《速7》太可怕了。”他觉得,最大的敌人自然是这样一部影片。 《万物生长》小众,但是我会喜欢的类型 而谈起同档期竞争的同类型片《万物生长》,苏有朋表示还没有看,但李玉一直是他非常欣赏的文艺片导演,再加上《万物生长》也算是比较小众的题材和内容,他认为,这也是非常对他胃口的一部影片。 【谈口碑】 作为新人我已经尽力了,害怕看起来像没看过片的差评 头一次做导演的苏有朋,自然也发现了电影在镜头语言或者某些层面上,有不足的地方,但是,他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 事实上,在原作的基础上,他的确也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感受,从某种程度上深化了电影的主题。比如他加入了一句对于大城市生活的台词,大意是“为何城市那么大,我们如此渺小”,体现出那些为了追梦离开小城市的年轻人们,逐渐发现了自己的渺小。 再比如,他改变了原小说的一个重要情节,让主人公与自己得到了和解,原谅了自己,他说,这才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问他是否害怕差评,他表示,只要说得有道理,都是能接受的。但最害怕的,是那种“看起来像是没看过电影而写出来的差评”。 面对这么好的票房,是否会对接下来的导演之路更有信心?苏有朋非常淡定地说,“就算没有,也会有很多电影找过来让我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