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100%,#ffffff,#000000,3][tr][td][size=2]
[/size][align=left] [b]冲破封锁的 英雄史诗[/b][/align][align=left]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徐万民[/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八年抗战,奋战在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方面的几百万交通员工,开辟了一条条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生命通道,为最后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align][align=left] 中国以一落后的农业国抵抗一先进的工业国,没有国际援助是难以持久的,而国际援助倚赖畅通的对外交通线。当时,我国的交通建设十分落后。日本侵略者看准了这一致命弱点,始终把切断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通视为重要的战略目标。[/align][align=left] 战争一开始,日军便攻陷我国沿海港口,封锁全部海岸线,切断我国获得国际援助的海上交通线,同时,以空军轰炸铁路、公路、海港、机场,发动大规模封锁作战。淞沪战役,攻占我国最大海港上海;广州战役,切断联通香港的广九铁路;桂南会战,切断广西与越南的交通线。日军又动用外交手段,迫使德、苏、美、英、法等国停止援华,1941年4月,《日苏中立条约》签订,苏联被迫停止通过西北公路的军事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越南,切断了滇越铁路;侵入缅甸,切断了滇缅公路。至此,从太平洋到印度洋,从陆地到天空,日本几乎切断了我国全部对外交通线。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align][align=left] 中国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包围斗争,开展了大规模的对外交通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八年间,我国新建铁路1500多公里,新修公路12000余公里,改建公路49000余公里,增设航空总站十余处、机场百余处,1939年,我国航空线增至14803公里。维持与友邦联系的国际交通不断,不仅有利于抗战物资的进口,对保持高昂的军心士气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align][align=left] 滇缅公路被切断后,在美国的援助下,开辟了穿越喜马拉雅山上空的驼峰航空线。1945年1月,在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反攻缅北滇西的凯歌中,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中印输油管线开通。日寇处心积虑的封锁被粉碎,大批军队、军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奠定了大反攻的基础。[/align][align=left] 战时对外交通建设的成就首先应归功于广大交通职工。他们携家带口,辗转于建设各地,承担着维护和建设对外交通的重任。大批民工在没有机械工具的情况下,用最原始的工具,甚至双手在高山荒原上施工,死于饥饿、疾疫、山崩石压者不计其数。奋斗在交通战线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同样功不可没,钱昌淦、龚继成等众多人员为国捐躯……[/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b]■他们[/b][/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083223.jpg[/img][/align][align=center] 卢作孚[/align][align=left] “两岸照耀着下货的灯光,船上照耀着装货的灯光,彻底映在江上。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地歌唱,拖头往来的汽笛,不断地鸣叫,轮船上起重机的牙齿不断地呼号,配合成了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1938年,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带领全公司员工一起争分夺秒进行宜昌大撤退时记下了这一幕。[/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105643.jpg[/img][/align][align=center] 茅以升[/align][align=left] “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钱塘江桥是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和主持施工的钢铁大桥,打破了钱塘江上不能造桥的迷信。然而,因为抗战需要,它通车后仅屹立了89天,亲手炸毁它的人正是一手建造起它的人——我国一代桥梁大师茅以升。炸桥后的第二天,茅以升悲愤地写下这首诗。[/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114948.jpg[/img][/align][align=center]
张佐周[align=left] “去了滇缅公路就同几十万名民工住在一起。下有高山大河,上有敌机轰炸,冰天雪地,许多民工还是单衣草鞋,却没有人逃跑,都争先恐后,昼夜抓紧施工。我们一块去的工程师钱昌淦,为了抢修被轰炸的澜沧江大桥,遭到敌机扫射,当场壮烈牺牲。”曾参与西汉公路、滇缅公路设计施工的北洋大学高材生张佐周在工程现场颇受震撼。[/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125323.jpg[/img][/align][align=center]
李霞卿[align=left] 1940年,美国《远东》杂志专访中国女飞行家李霞卿,问她单独驾机远飞、募捐抗日是否冒险,她回答说:“所有的中国人,不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各地,为了祖国,是很少想到危险的。中国人民永远有坚强的勇气保卫祖国。”[/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121375.jpg[/img][/align][align=center]
赵祖康[align=left] “久愿风尘殉祖国,宁甘药饵送余生。”因频繁奔波于西兰公路、西汉公路、乐西公路、滇缅公路的施工现场,被誉为中国交通工程“三杰”之一的赵祖康瘦得皮包骨头,患上了咯血病,病榻上,他提笔写下了这样两句诗。[/align][align=left] [/align]
[/align][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130860.jpg[/img][/align][align=center]
高文彬[align=left] 1948年11月4日至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宣读了法庭判决,宣判全体日本战犯有罪,并判决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绞刑。判决书开头写道:“侵略是人类最大的罪行,是一切战争罪行的总和与根源。”目前国内唯一健在的中国代表团成员、94岁高龄的上海海事大学退休教授高文彬当年曾全程参加东京审判。[/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143114.jpg[/img][/align][align=center]
龚继成[align=left] 远赴云南修建滇缅铁路、呈贡机场、中印公路,抢修惠通桥……满怀爱国热情的龚继成在抗战的后方“战场”上付诸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为纪念他的功绩,国民政府交通部将跨越怒江的“惠人桥”命名为“继成桥”。[/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142980.jpg[/img][/align][align=center]
王延洲[align=left] 1943年6月2日,曾考入黄埔军校和中央航空学校的王延洲第一次执行任务。看到是日本战机,他“简直要红了眼”,立即调转方向绕到日本运输机的右后方。瞄准后,右手食指一压按钮,六挺机木仓同时开了火。敌机被击中油箱,立刻起了火,眼看着一团火焰向下栽去,王延洲迅速返航。[/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
[b] ■战地新生[/b]
[b]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b]
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湖附近铁路,并栽赃给中国军队,炮轰中国军队驻地,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开始。
[b] “七七”事变 1937年7 月7日[/b]
永定河卢沟桥边的一阵神秘木仓声,揭开了日军全面侵略中国的野心。这场战争真正触动了国民党抗日的决心,国共双方达成共识,掀起全民抗战热潮,抗战局势从此大不一样。[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154540.jpg[/img][/align]
“和谐号”从卢沟桥旁的京广高铁飞驰而过。崔楠 摄
[b]沧桑记忆始卢沟[/b]
卢沟桥上已然寻不见木仓林弹雨和血雨腥风,只有坑坑洼洼的桥面遗址和斑驳的桥头石狮证明着它曾历经沧桑。
东连宛平城,西临京广高铁,北边是铁路桥,南边是新的公路桥,各种车辆往来穿梭,卢沟桥占据着首都北京的交通要塞位置,游人站在桥上一看便知。
有着800年历史的卢沟桥,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是北方各省进京的必经之路。“七七”事变前,不远处就已经架起了一座铁路桥,原京广铁路穿桥而过。
据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审、抗战史专家荣维木介绍,当年日本侵略者正是看中了卢沟桥的要塞位置,它是北平对外的西部通道,占领它就可以控制整个局面,要挟中方冀察当局。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交通运输需要,卢沟桥桥面上加铺了沥青,加宽了步道。但是历经沧桑的卢沟桥逐渐难以承受其重,1986年,原先铺设的沥青和加宽的步道被拆除,机动车通行道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的京石高速公路相连,古桥恢复了原貌。
2012年,京广高铁通车,“和谐号”从卢沟桥畔的高架桥驶过,卢沟桥又一次见证了巨变。本报记者 苏晶
[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164933.jpg[/img][/align]
中国军队通过运河浮桥。 枣庄市交通运输局 供图
[b] 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25日[/b]
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取得抗日首胜,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
[b]雄关天险建首功[/b]
当年的战斗是在山西省灵丘县一条叫乔沟的深沟里展开。乔沟地势险要,沟深10米到100多米。峡谷古道宽不过三五米,仅容一辆卡车单行,古道两侧是刀削似的危岩绝壁,再上面是比较平缓的沟岸,自秦汉以来这里就是京冀通往太原的交通要道。
8月22日,记者从太原驱车出发,沿着山西大运高速公路,一路向北来到这里,公路蜿蜒盘绕其间。
越上一道山梁,便见到老爷庙。老爷庙位于公路之西,是沟堑的制高点,为敌我争夺战最激烈的地方。如今,对面坡上树林间盘旋弯曲的水泥路已经修到了抗日纪念馆的门前;放眼乔沟,模模糊糊还能看到沟底有一条石板路,可以勉强走车,但是已很久没人走了,坑内长着一米多高的油松。秋风吹过,满坡的草木摇曳起来,发出“飕飕”的响声,似乎在诉说英雄血战卫国的故事。
如今,平型关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当年共产党人临危不惧、冲锋陷阵的身影仍不时浮现在眼前。在平型关伏击战中,为了夺回老爷庙高地,八路军686团三营营长邓克明把手木仓一挥:“12连,跟我冲!”这声音,仿佛至今仍在回响,令人敬佩不已。本报记者 石中生
[b] 台儿庄战役 1938年初[/b]
20余万将士浴血奋战,歼灭日寇万余,5万忠魂埋骨大运河畔,运河古城化为废墟。作为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的首次大捷,台儿庄战役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日的斗志,也扭转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b]背水一战在此役[/b]
京杭大运河整体上呈南北走向,台儿庄段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东西弯道,构成了抵御日军的天然屏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视台儿庄运河为第五战区的战略防线,一切排兵布阵皆以此为轴心。
70多年前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悠悠古运河,依旧流淌不息。新中国成立后,台儿庄运河航运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1956年10月起,山东省鲁西南4县11万民工,分三期开挖治理伊家河。之后,利用伊家河水系,1972年投资建成了台儿庄节制闸和台儿庄船闸。1996年,历时4年、总投资12亿元的京杭运河续建工程告竣,2012年,总投资2.34亿元的台儿庄复线船闸竣工通航,昔日声名远播的“黄金水道”获得了新生。目前,台儿庄双线船闸年过闸量已突破一亿吨。
如今,俯看台儿庄,拉着煤炭、建材的船舶像一条条“长龙”驶向大江南北……
驻山东首席记者 王赓 通讯员 冯超
[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167334.jpg[/img][/align]
台儿庄水运枢纽。枣庄市交通运输局 供图
[b]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b]
中国军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同日本侵略军展开一场会战,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史称“武汉会战”。此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176285.jpg[/img][/align]
南浔铁路旧照。资料片
据九江市档案馆大事记记载:民国27年(1938年),因抗日战事演变,南浔铁路折运,交通部和招商局派轮开航南浔线,并在南昌、吴城两地设立办事处、租借码头,加入营运的船只计有5艘,另有客驳、拖船随轮行驶,每日南浔两埠对开,当天到达,输送后撤群众、伤兵,抢运赣、皖、浙、苏4省物资。日军侵占马当后,国民党抗战部队为阻止日军南下,开始拆轨炸桥,南浔铁路上88座桥梁炸毁66座,尤以永修山下渡铁桥破坏最惨,桥墩坍塌,钢轨坠入河底。九江沦陷后,长江航政局九江办事处迁到江西吉安。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九江沿江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辖区已形成以杭瑞高速、福银高速、彭湖高速等为骨架,G105、九湖线、景湖线、环庐山公路等多条国省道为干线的密度适当、覆盖全市的公路网络。
2013年9月,素有“九江市南大门、南昌后花园”美誉的九江市永修县开通江西首条跨行政区域的城际公交139路(南昌至永修),昌九之间的时空距离被大大拉近。
特约记者 黄金 本报记者 练崇田
[b] 昆仑关战役 1939年12月至1940年1月[/b]
侵桂日军占领南宁后,其主力沿邕宾公路进犯,于12月4日侵占昆仑关。蒋介石决定调集重兵,由军事委员会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负责指挥作战,以图收复南宁,恢复中越国际交通线。
[b]一寸山河一寸血[/b]
昆仑关位于广西宾阳县与邕宁县(现为南宁市兴宁区)昆仑镇交界处,距南宁东北郊60公里,扼邕宾公路的咽喉。昆仑关峭岩峻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21年8月,广西开始修筑南柳公路(即南宁—宾阳—忻城—柳州)。1925年,广西省设立邕宾公路局,修筑南宁至宾阳90公里公路,1927年6月建成,邕宾公路经昆仑山下绕关而出。当时,为利于防守,道路迭破迭修,有些路段经多次破坏后,路基完全消失。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省政府于1950年开始抢修南柳公路,成为广西当时唯一全线通车的公路。1950年至1959年,南柳公路不断发展,全线达到六级公路标准,清水江改渡为桥。上世纪60年代,所有木质桥涵逐年改建为永久桥涵。1970年后,南柳公路全线改弯、降坡、拓宽,铺筑沥青路面,迁江改渡为桥。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年为主干道的邕宾公路已不能承载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如今它是县道028线的一段,仍默默服务于周边群众,被称为五新钱(五塘—新桥)。在它的旁边,一条路面宽阔平坦、道路标线清晰、安全标识醒目突出的大路延展而去,这就是1993年建成通车的国道322线宾阳段,该路段经过昆仑关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是广西连接湖南、贵州、广东等省份的交通干线,为当地群众的出行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公路交通环境。 本报记者 覃菲 通讯员 韦国荣 苏丽娟
[b]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起[/b]
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出动105个团,约40万兵力,在250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了以“彻底破坏正太路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截断该线交通”为目标的“百团大战”。
[b]狮脑山奇袭日寇[/b]
第一木仓在狮脑山打响。《百团大战纪念碑记》这样评价:“奉命扼守狮脑山阵地的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和14团,浴血奋战,重创敌军,出色完成掩护破袭战之任务,为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狮脑山位于太行腹地,是山西省阳泉市西南的一座普通山峰,8月26日,记者从山西省会城市太原出发,乘坐火车前往狮脑山,下了火车后用时1小时到达采访目的地。透过车窗向盘山公路的两侧望去,尽收眼底的是一片浓绿。
在去采访的路上,阳泉市交通运输局编史办工作人员王九存告诉记者,以前,阳泉的交通运输发展十分缓慢,一直处于肩挑、驴驮、车拉的人畜力运输阶段,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太铁路修通至阳泉,现代化交通在阳泉才逐渐萌芽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阳泉的公路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作为山西通向外省的交通要道,石太铁路电气化复线运输横穿市区,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乘车难、运输难的局面得到解决,公路交通运输也已成为晋煤外运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报记者 石中生
[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184811.jpg[/img][/align]
阳泉县义白路。 本报记者 石中生 供图
[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192234.jpg[/img][/align]
战士在古城堡上欢呼。资料片
[b] 滇西战役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b]
中国驻印军队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展开进攻,最终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205845.jpg[/img][/align]
修路难。资料片
[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215188.jpg[/img][/align]
怒江天堑上的惠通桥。 本报记者 赵学康 摄
滇缅公路是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其开筑被形容为滇西二十万各族人民用“手抠出来的一条血路”。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现有滇缅公路旁边,一条条现代公路先后建成通车。龙陵至瑞丽高速公路将于今年年底建成通车,中缅国际大通道云南段将全程高速化。
虽然部分滇缅公路不断变身,但70多年前修筑的滇缅公路还没有完全消失。其中,最具代表性、保存最完好、历史遗迹最多、沿线风景最壮丽的一段,便是从保山市龙陵县松山跨怒江至施甸县七零七的近百公里路段。从2200米的松山之巅下到山脚的怒江边,过江再爬上对岸山顶的一丘田,一下一上要在悬崖峭壁间盘旋40多公里,这是滇缅公路在“V”字形怒江大峡谷谱写的壮丽。此段滇缅路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以滇缅公路为主线打造红色旅游线的提案。目前,发展以松山战场、滇缅公路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旅游规划正在实施,惠通桥正在进行不改变原貌的维护。 本报记者 赵学康
[b] 湘西会战 1945年4月至6月[/b]
“八年抗战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侵华日军为争夺芷江空军基地,发起“芷江作战”,也称“湘西会战”,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标志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 。
[b] 一纸降书落芷江[/b]
芷江机场当时不仅面积之大名列全国第二,而且是抗日战争中盟军最重要的空军基地之一。尤其是1944年年初至1945年8月,中美空军的大批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聚集芷江机场,最多时达三四百架。
今日的怀化芷江机场,自2005年复航以来,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昆明、海口和西安7个城市的航班。9月10日,又将新增深圳—怀化—成都往返航班。
“雪峰山,山连山,331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民谣里将雪峰山上的320国道描述成“天险”。而自2007年沪昆高速公路雪峰山隧道建成通车后,10分钟以内就可以从高速公路穿越7023米长的雪峰山隧道。由于采用卫星定位等高科技技术,横向误差0毫米,高程误差仅7毫米,贯通精度达到了中国最高水平。
2012年3月31日,被誉为“世界峡谷跨径最大钢桁梁悬索桥”的湘西矮寨大桥正式通车,长沙至重庆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大桥实现了四个世界第一:一是大桥主跨1176米;二是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三是首次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四是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
本报记者 邹立新 通讯员 杨辉柏 江钻
[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221787.jpg[/img][/align]
恢宏的矮寨大桥。 本报记者 邹立新 供图
[align=center][img]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509xinwen/201509/W020150902258221220432.jpg[/img][/align]
1938年冬至1945年年底,先后有前苏联志愿军中队、美空军第十航空战斗机队、国民党空军第四大队等空军部队进驻芷江机场。资料片
[b] 日本签字投降 1945年9月2日[/b]
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b] 抗战输血管 中印公路[/b]
重庆交通大学校长 唐伯明 助教 张勃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交通补给显得更为重要,日本进一步明确了对中国的交通封锁政策。中印公路的修建则打破了日本自1942年3月起对中国近三年的陆路交通封锁,成为战时中国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作为“抗战输血管”而享誉世界。
1945年1月建成通车的中印公路起于印度雷多,经过缅甸密支那,在芒友与滇缅公路相接,终点位于我国云南昆明,全长约1736公里。
中印公路穿越了野人山、横断山脉、高黎贡山、怒江、澜沧江等高山大河,修筑时间紧、任务重,沿线气候环境恶劣、施工条件艰苦,被美国工程兵称为“最艰巨的工程”,同时还被誉为“二战中最伟大的工程奇迹”。
作为穿越印度、缅甸、中国的国际公路,中印公路涉及到了中国、美国、英国等大国的根本利益,不但与中缅印作战融为一体,还与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密切相关。
中印公路提升了驼峰航线的运输效率,是中印输油管道铺设的前提条件,反攻缅北获胜的关键因素。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马歇尔、史迪威、陈纳德、索摩维尔、韦维尔等军政要员,在中印公路的策划、修筑、运营过程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结束之后,中印公路结束了其军事公路的使命,成为了“被遗忘的公路”,消失在高山密林之中。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下的今天,由于中印公路中断,中国和印度的经贸往来,必须绕道马六甲海峡才能进入印度洋。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专门提到“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b] 让历史烛照未来[/b]
“1945年9月2日9时10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目睹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旧耻已湔,中国应新生。”《大公报》记者朱启平随军前往,用笔记录下了历史性的一刻。之后,中、英、苏等多国代表签字。全体签字毕,朱启平一看表,时间正是9时18分。
时光回转,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签字投降,英勇悲壮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终于宣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亦落下帷幕。
荷兰导演伊文思曾执导展现中国抗战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他说:“我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抗战爆发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在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共赴国难。从气贯长虹的平型关大捷到浩气凛然的台儿庄战役,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在抗战的漫漫征程中,有一群人,他们遇山开路、遇水架桥,为保障抗战的顺利推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滇人不惜糜身躯……誓覆河山歼倭寇。”为了修筑滇缅公路,数十万百姓在那个荒芜的年代,克服技术、人力、原材料等重重困难,凿山填谷开道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从印度汀江到云南昆明,长达800余公里的驼峰航线之险峻世界闻名。为了空运战时物资,无数空中勇士不仅要克服风暴、高压气流的“突袭”,还要随时躲避日本战机的伏击,他们不惧生死,心向光明。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一首《松花江上》满是山河沦陷的痛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3000名邮政员工爱国弃家、勇敢入关,他们分散到祖国各地奋勇抗战15年,铺就了一幅最长的《流民图》。
……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在卢沟桥畔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时,习近平总书记如此评价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
是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及世界各国人民永远值得纪念的胜利。
历史不应是记忆的负担,而应是理智的启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波兰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上有一条巨幅标语:永远不要战争。
愿为抗战作出贡献的人们英名不朽,愿世界和平的光芒永在。
本报记者 张江舣[size=2]
[/size][/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