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graph][align=center] [align=center][img]http://s1.houdao.com/11884/photo/Mon_1308/97291_892f1376356215d91cd1c1715dc4a.jpg[/img][/align]
[table=80%,#ffffff,#76923c,10][tr][td][align=right][img]http://s1.houdao.com/11884/photo/Mon_1308/97291_305f137635621447a3af4efff1480.png[/img][/align][size=2][font=Times New Roman]
[color=#ff0000][b]腾讯娱乐专稿(文/红袖添饭 策划/萧颀)[/b][/color]
萌遍全球的小黄人,除了可爱形象与搞笑行事,还有一样法宝:那就是它们那听似胡言乱语、却能让人秒懂的“黄话”,再加上小黄人特有的活宝语调,每每说出来都让人忍俊不禁。
两部《卑鄙的我》加上最新的《小黄人大眼萌》,让“小黄语”(Minionese)风靡世界。一时间,给“小黄语”编词典的,视频教学“小黄语”的,风靡欧美网络。
首先需要说明,按照严格的语言体系规范来讲,“小黄语”并不是一门真正的语言,它只是导演皮埃尔·考芬灵(脑)机(洞)一(大)动(开),专门为这群小家伙创造的“表意”工具。
诚然,文学史和影史上,也不乏此类现实中不存在的“创造性语言”。众所周知的,比如托尔金爵士为其笔下中土世界发明的“精灵语”,还有“星际”迷们念念不忘的“克林贡语”,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的“瓦雷利语”和“多斯拉克语”,以及《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语言等等。这些虚构的语言,尽管在语言体系的构建上存在深浅程度的区别,但至少都包含从严格语言学角度的创作意图、以及包含语言学专家的研究成果。
与这些相对系统化的虚构语言相比,“小黄语”显然幼稚得很,还处于最基本的零碎词汇组合的境界。环顾影视剧里,与之最接近的的虚构语言,要算是《星球大战VI:绝地归来》中的“伊沃克语”——虽有参考中亚卡尔梅克语(Kalmykia),但不是为了表意,而纯粹是随机蹦出些演员也不明白的单词。[align=center][img]http://img1.gtimg.com/ent/pics/hv1/118/114/1925/125202313.jpg[/img][/align]
[b]零基础门槛相当低[/b]
[b]——源于幼儿拟音发声[/b]
作为《卑鄙的我》与《小黄人》的联合导演之一,皮埃尔·考芬创造的“小黄语”也比较随机。大多数时候,他想模仿的是牙牙学语的儿童状态:小黄人们说的词汇,成人听起来可能似是而非,但因为接近于“正确”的表意词汇,也不难理解。
比如用Bello表示Hello(你好)、Bapples表示Apples(苹果)、Puarto表示Fart(放屁)、Poopaye表示Goodbye(再见)、Baboi表示Toy(玩具)等,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用b或p这两个辅音,代替原始发音。这是因为,在现实中,b和p一般也是儿童最先学会、但又不太会正确使用的辅音音节。
还有一种仿儿童发音方式的创造,即拟音。就像小孩经常用“汪~汪~”指代狗、“喵~喵~”表示猫、“呜~呜~”代表火车一样,电影中的小黄人用“Bee-do-bee-do”来表示“火”,其实是模仿火警铃声;Muak-Muak-Muak则是英语中模仿“亲吻”的惯用替代发音。[align=center][img]http://img1.gtimg.com/ent/pics/hv1/117/114/1925/125202312.jpg[/img][/align]
如同儿童爱胡闹一样,考芬有时也会故意用一些“谐趣”发音,来恶搞一些成年观众耳熟能详的词汇或短语,这点集中反映在小黄人的歌唱方面。比如它们唱Boys II Men那首经典的《I Swear》(我发誓),发出来的音却是《Underwear》(内裤);Barry Manilow那首著名的《Copacabana》,则被恶搞成《Bella Banana》,还有Beach Boys那首《Babara Ann》,也变成了小黄人那段搞笑的MV《Ba-Ba-Ba, Ba-Ba-Na-Na》。[align=center][img]http://img1.gtimg.com/ent/pics/hv1/119/114/1925/125202314.jpg[/img][/align]
[b]融会贯通环球采风[/b][b][/b]
[b]——哪国搞笑用哪国[/b]
如果说模仿小朋友说话的腔调,是“小黄语”能让人理解的“音近”一面,那么肆意从各国语言中借取单词,则是用“意近”的方式,给人以提示。
在网友总结的“小黄语”词汇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外来语”的踪迹。典型的如Gelato,就是意大利语“冰淇淋”的意思;Kanpei这个日语词汇,国人想必也不陌生,那就是“干杯”(庆贺)之意;Para tú则是西班牙语for you(为你)的意思;Pwede na可能很多人不懂,那其实是菲律宾语中“可以开始了吗”的意思。最明显的,还有小黄人数数时发音:Hana, dul, sae,那就是韩语中的“一、二、三”。[align=center][img]http://img1.gtimg.com/ent/pics/hv1/147/114/1925/125202342.jpg[/img][/align]
之所以引入这些来自世界各地语系的词汇,一方面是因为导演考芬,本身是法国人,但在其他多个地区也待过,所以在创造“小黄语”的时候,忍不住想代入一下;另一方面,这种编造,也是符合电影关于小黄人的设定:这群怪家伙,从古至今,走遍全世界,就是为了找一个“绝世大坏蛋”做主人。在“那些年,它们伺候过的霸主”年代,显而易见也是只鳞片抓地学了各种语言。
各国语言词汇浩如烟海,那为何单单选中片中那些呢?在做这方面考虑时,考芬首先考量的,不是任何语言学意义上的标准,而是纯粹的发音:他一般选择那些发音怪趣的词汇,以进一步衬托小黄人的“萌”。[align=center][img]http://img1.gtimg.com/ent/pics/hv1/165/114/1925/125202360.jpg[/img][/align]
[b]任你“胡说八道”[/b]
[b]——观众始终轻松get[/b]
对于英语观众和掌握大量其他外语词汇的观众而言,小黄人们的发音尽管有所改变,但基于“语音学”(Phonetics)的研究,只要小黄人的词汇,听起来和观众熟悉的语言相近,后者自动就会以最熟悉的语意加以识别。
所以,即使小黄人们完全“胡说八道”了一句,只要其中夹杂了一个观众能听懂、有些变调的单词,观众也能大致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更何况电影是视听艺术,画面给对话提供了更丰富的情境。具体到小黄人电影,它们所处的情节段落,以及它们的神情与肢体动作,都提供了大量可供观众读解的辅助元素:即使你不懂英法意日西等任一门语言,也不妨碍你理解对话和剧情。正是有了这种“语用学”(Pragmatics)功用,普罗大众才完全不用担心get不到“小黄语”的妙处。
归根结底:小黄语是用来增添趣味的,其他语种地区的观众不可能完全理解它们说的每一个单词,但这种似懂非懂之间的乐趣,才是编导追求的娱乐价值所在。而且,和任何语言学习一样,当同一词汇在相似场景大量重复使用后,正常人都能自动从中解读出那部分单词的意义,然后加以应用。
下面就是“小黄语”同英文及汉语的对照表(点击图片查看原图),还不快来试试![align=center][img]http://img1.gtimg.com/ent/pics/hv1/80/116/1925/125202785.jpg[/img][/align]
leave all your love and your loving behind you can't carry it with you if you want to survive.
[/font][/size]
[align=center][img]http://s1.houdao.com/11884/photo/Mon_1308/97291_79db1376384268e83c8acd8b0dc8e.jpg[/img]
[/align][/td][/tr][/table][align=right]
[/align][/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