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708090] [/color][/backcolor][/size][/size][table=100%][tr][td][align=center][color=#1d1b10][b][move]…[font=宋体][size=2]猴岛论坛欢迎您[/size][/font]…[/move][/b][/color][/align][table=100%][tr][td][align=center]
[/align][table=100%][tr][td][align=center]
[align=center][img]http://www.hinews.cn/news/images/d_xux.jpg[/img][/align]
[table=580,#ffffff,,0][tr][td]
[align=center]
[img]http://pic.dbw.cn/0/09/09/46/9094642_125637.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http://pic.dbw.cn/0/09/09/46/9094643_766921.jpg[/img][/align]
距离《一生有你》《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不知已经过去了多少个春秋,校园音乐的辉煌时代似乎已经结束。现如今的大学生校园似乎已经没有代表当代大学生的校园音乐,更残酷的说,大学生好像已经没有自己的“声音”。
近年来,大学生青年群体被不断的标签化,而这些所谓的标签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一般,更多的是“女大学生”“90后”背后隐藏的被人讳莫如深的“负面”。而实际上,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学子现状,我们的大学生依旧是那群“实事求是,朝气蓬勃”的少年。
当代校园并不是没有自己的声音
如果说给70年代和80年代的大学生冠以标志性的关键词的话,或许“文艺”“理想”占据多数,那还是一个诗和远方的年代,我们欣赏草坪上的风、追天边的梦。90后的学子生活,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的影响下变得更加自主性、互动性、平面化、碎片化,更能概括这代学生的是“多元化”。音乐对于他们而言已经不是简单的怀抱吉他、草坪月光下,姑娘也不是简单的白衣飘飘、图书馆旁。摇滚、爵士、民谣、嘻哈、电音充斥校园的音乐圈。正如青鸟音乐在2015年中国大学生音乐节中提出的“全进化”概念,校园音乐已经进化到了“新声代”。
“我就是我!”,水木年华在被问及用何种词汇来代表当代校园音乐学子的特点时,卢庚戌与缪杰一致认为,正如校园音乐相比较于其他音乐分类一样,我就是我,我是校园音乐,不是普世意义的摇滚,抑或是纯粹的民谣、嘻哈,“我”是“混血”下的一代,吸收各类音乐的精华,重塑的自我。
在2015年中国大学生音乐节的舞台上,水木年华见证了一批批优秀的选手脱颖而出,有为自己的民族而骄傲笃定坚持的彝族乐队“沐诗组合”,有来自热爱古风铿锵豪放的“厨子和戏子”乐队,更有被水木年华收为大弟子的中央民族大学的“泰伦&安伦”双胞胎摇滚兄弟。他们并没有停留在上一代校园音乐人的路上,去写校园的生活、写诗与远方,他们涉猎极广、已经走出围墙。
当代校园缺少的是共鸣与和声
如果说,现今的校园音乐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无力”,那究竟为何没有出现独树一帜的代表人群和作品?弄潮儿究竟在哪儿?
水木年华认为,当代校园缺少的不是声音,而是共鸣。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平台、一个舞台让彼此交流和了解,即使是在互联网的大传播格局下,平台巨头没有为大学生长期开辟属于他们的“音乐圣地”,大学生始终被平台、被媒体当作一种被动受众的市场去“影响”,他们在给大学生提供“声音”,而没有坐下来听他们的“声音”。
一个时代的校园音乐需要共鸣,被海量内容切割的碎片化的校园需要一次“集结”,将大学生们的音乐聚在一起,以多元化的和声打造“属于中国大学生的声音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td][/tr][/table][/align]
[/td][/tr][/table][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size=2][/size][/align][/td][/tr][/table][align=center][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align=center][size=2][/size][/align][/td][/tr][/table][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