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祭灶——谈老舍的《正红旗下》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腊月廿三祭灶——谈老舍的《正红旗下》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3个回复

[转载美文]腊月廿三祭灶——谈老舍的《正红旗下》

楼层直达
学会独处

ZxID:22228330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1-19 0
腊月廿三祭灶——谈老舍的《正红旗下》

[table=100%,#ffffff,#000000,10][tr][td]



[table=100%,#ffffff,#dddddd,10][tr][td][size=2][font=Times New Roman] [b]猴岛 校 园 青 春[/b]
------------------------------------

青春是拿来祭奠的
Welcome to learn[/font][/size]

[/td][/tr][/table]

[align=right]>>>>>[/align]
[/td][td] [align=center]


没觉得咋呢,已快到腊月二十三。

小年呢,正正经经该买些麦芽糖做的糖瓜,备下豆子,烙几个小油饼,祭祭灶王爷和他骑的那匹马,报报家里的人数,顺便笑嘻嘻地嘱咐几句,“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老北京人是看重这个日子的,有许多的讲究,比如老舍未写完的那本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主人公就是腊月二十三出生的。

“在我降生的时候,父亲正在皇城的什么角落值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全家竟自没有人主持祭灶大典!姑母三天前就在英兰斋满汉饽饽铺买了几块真正的关东糖……还买了一斤什锦南糖。这些,她都用小缸盆扣起来,放在阴凉的地方,不叫灶王爷与一切的人知道。”

老舍是吃透了京话京味儿的,这部小说语言风趣幽默,人物描写活灵活现。温和老实的父亲、勤俭朴实的母亲、尖刻自大的姑母、聪明能干的福海二哥、正直善良的老王掌柜,养尊处优的定大爷……当他们赖以生存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时,他们的命运就同样不济……

如写大姐,“大姐是个极漂亮的小媳妇:眉清目秀,小长脸,尖尖的下颏象个白莲花瓣似的。不管是穿上大红缎子的氅衣,还是蓝布旗袍,不管是梳着两把头,还是挽着旗髻,她总是那么俏皮利落,令人心旷神怡……”

描写是如此的精准传神,以至于本人引用时,犹豫许久,一个字都舍不得省略。

写下层北京旗人的生活,正如《倩女幽魂》主题歌里唱的,“梦里依稀有泪光。”仿佛能看到母亲领了饷银回来,换成铜钱,盘腿坐在炕上一个大子一个大子摞着,计划还债的事儿。二姐捧了壶热茶末过来,在跟前等着支使跑腿儿。

写高等旗人的生活,“在那达官贵人的晴窗下,会晒着由福建运来的水仙。他们屋里的大铜炉或地炕发出的热力,会催开案上的绿梅与红梅。他们的摆着红木炕桌,与各种古玩的小炕上,会有翠绿的蝈蝈,在阳光里展翅轻鸣。他们的廊下挂着的鸣禽,会对着太阳展展双翅,唱起成套的歌儿来。他们的厨子与仆人会拿进来内蒙的黄羊、东北的锦鸡,预备作年菜。阳光射在锦鸡的羽毛上,发出五色的闪光。”

高中层旗人们票戏,听曲艺,提笼架鸟,礼节规矩……样样都门清,一群无所事事靠发老米和饷银这样“铁杆庄稼”过日子的人,活在自己那些精致的小乐趣里,那些消遣类小玩意儿似乎样样精通,却又于国于家没有半分补益。精到如大姐夫那样,有再急的军情,也得不时仰头看着天上,见飞着只落单的鸽子,就赶紧跑回家,放几只自己的把它给裹下来。

他们是懂礼数,克己待人的。如二哥福海帮办给我洗三的宴席,“腌疙疸缨儿炒大蚕豆与肉皮炸辣酱都已炒好,酒也对好了水,千杯不醉……大家才恭敬不如从命地坐下。酒过三巡(谁也没有丝毫醉意),菜过两味(蚕豆与肉皮酱),‘宴会’进入紧张阶段——热汤面上来了。大家似乎都忘了礼让,甚至连说话也忘了,屋中好一片吞面条的响声,排山倒海,虎啸龙吟。”

眼看饭不够吃,面又不能跟酒那样兑水,二哥跟小六儿商量自掏腰包出去买点儿烙饼。小六儿聪明,看出烙饼需要时间,就拿回一炉热烧饼和两屉羊肉白菜馅的包子来。风卷残云,顷刻之间包子与烧饼踪影全无。”张罗到最后,二哥与小六没饭可吃,哈哈一笑了事。

大姐的佐领公公来串门,“一讲起养鸟、养蝈蝈与蛐蛐的经验,便忘了时间,以至我母亲不管怎样为难,也得给他预备饭食。他也非常天真。母亲一暗示留他吃饭,他便咳嗽一阵,有腔有调,有板有眼,而后又哈哈地笑几声才说:

‘亲家太太,我还真有点饿了呢!千万别麻烦,到天泰轩叫一个干炸小丸子、一卖木樨肉、一中碗酸辣汤,多加胡椒面和香菜,就行啦!就这么办吧!’这么一办,我母亲的眼圈儿就分外湿润那么一两天!”

“我”出生的时候,二姐去大姐家报信,“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他们理应想一想怎么还债,怎么节省开支,省得在年根底下叫债主子们把门环子敲碎。没有,他们没有那么想。大姐婆婆不知由哪里找到一点钱,买了头号的大糖瓜,带芝麻的和不带芝麻的,摆在灶王面前,并且瞪着眼下命令:“吃了我的糖,到天上多说几句好话,别不三不四地顺口开河,瞎扯!”两位男人呢,也不知由哪里弄来一点钱,都买了鞭炮……”

清末,社会动荡,民风腐化,旗人们的生活也日见窘迫。庚子年闹义和团,还有八国联军进北京……老舍先生是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护军,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阵亡。老舍跟着母亲长大,沾了贵人的光,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做教师,当校长,去英国留学,在英时因寂寞开始写小说。

日军侵华时他在重庆做过文化战线的事,后受邀访美,写出代表作《四世同堂》,翻译成外文,拿个诺奖是手到擒来的事儿。本来过得很好,或许能混个绿卡之类,把老婆孩子都带出去。没想到还是舍不得老北京的宁静安闲生活,于是乎原秘书赵女士奉周公之意,万里迢迢遥寄一书,老舍先生回了国。

开始工作似乎很顺利,写了《龙须沟》、《茶馆》等经典话剧,得到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原想着就这么岁月静好下去,在种满花草的小院里安居乐业,吃点儿正宗的炸酱面,油条老豆腐和夹肉的火烧,养大儿女,让他们跟自己一样,学写作,学科学知识,长大好找个体面工作。

没想到,好日子没过几年,文革开始,老舍先生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这部可能成为他最伟大代表作的小说《正红旗下》只写了11章,没写完。写完部分的主要内容:

写 “我”出生,介绍家庭情况、出身及清末皇城的一些民俗;“洗三”典礼,如何过年,如何做满月,写王掌柜的儿子十成在山东打洋鬼子造反来京逃难,得到福海的暗地支持等。写到洋人牧师出场,再无下文。

恰如维纳斯的断臂,赫然残缺。这不仅是作者的遗憾,也是中国文学的遗憾。红楼未完,有高鄂续写,《正红旗下》未完,后继再无人。

民国时期,虽然理工科方面人才不行,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都很落后,可还是出了不少文学方面的人才。有时闲翻翻他们留下的文章,那份才情学识,实在是好的很。比如众所周知的郁达夫、徐志摩,留下的不仅仅是风流才子的爱情故事,还有舒展典雅的文字,广博的国外见闻及思想的深度。

经济挂帅之下,当今文人大约再也写不出那么优美的作品。如朴素动人的《背影》,明静淡雅的《荷塘月色》……无数微信公号文和书店架上精美的书皮后面,似乎都有一双盯着钱的饿狼一样的绿眼睛,能怨谁呢?大环境如此,谁不得吃口饭呢?各行各业都如此,连酱油醋都能造假,破皮鞋都能做食用胶的时代,没有人能独善其身,超凡离俗。又何必苛责罗尔和凤姐?

如今,即便民国两大才子朱自清和俞平伯再次携手共游秦淮河,在机船的轰鸣中,在雾霾的肆虐下,也未必能写出那两篇清雅委婉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再无点着石油汽灯的七板子和画舫,更无卖唱的歌女。

或许,会有各种足浴洗头的女子出来揽客,无需伙计帮忙,直接穿着暴露,浓妆艳抹,扭动腰肢,走上前,低声问两位大才子,“先生,要++么?”或许,背后也会有等着罚钱的钓鱼者。

我们吃饱了肚子,提高了生活条件,不再受外国奴役,却在追逐名利的短视中失去了干净的水源,清洁的空气,以及许多许多的美好与纯真。以前墙上常有个宣传标语,“但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现在好像看不到了。

腊月初八一过,这日子就要扳指头数着过,在迷迷蒙蒙的雾霾天里混沌着,腊月二十三又要来了。读完《正红旗下》,一声叹息。好好的四个字标题,千万不可以少一个字。


[align=right][size=3][font=impact][b][fly]猴岛:学会独处[/fly][/b] [/font][/size][/align][/td][/tr][/table][/align]
[/td][/tr][/table]

际遇之神

惩罚

恶意灌水时遇到巡视论坛的督查,被扣了DB5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20
DB+20 2017-01-19

#  青春校园板块欢迎你  #

学会独处

ZxID:22228330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1-19 0

万里迢迢遥寄一书
安于长情

ZxID:6598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1-19 0
正红旗下
半江棠

ZxID:17301818

等级: 元老
配偶: 半盏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1-20 0
倒是看不大懂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