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反刍”才是挥不去的乡愁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年味反刍”才是挥不去的乡愁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年味反刍”才是挥不去的乡愁

楼层直达
龍.

ZxID:622

等级: 大元帅
QQ:201314 5097 以出售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4-29 0
不同时代的年味的确有所不同,相较过去,物质和精神都有了颠覆性的改观。然而,对于终年在外奔波的人们,短暂性的归属很难彻底回归融合。消费主义的时代已经到来,有些传统的框架已经开始凋敝,甚至失守沦陷。即便这样,“乡愁”这种刺痛神经的因子,依旧难以回避。

新时代的“乡愁”充满了自拍和社交,“断舍离”也不再变得煽情飙泪,更多的意义上,自恋主义的蓬勃也让“乡愁”走向鸡血化。传统的“乡愁”,在熟人社会中背井离乡,面临着伦理观念的再造和差序格局的融入,这在过往近乎难以想象。可是,这样的反差不适已经逐渐被打破,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新常态”。

鲁迅在“乡愁”中看到了乡村的闭塞、灵魂的麻木,更看到了国人"乡愁"的虚伪所在。他用决绝的文化态度打破了对"乡愁"的暧昧态度,实现了自我的更新,乃至对国民大众的批判与新的想象。可是新时代的“乡愁”已经逐渐跳出成见的圈子,更多是多元文化的一种碰撞和融合。

回望,“鲁迅时代”的“乡愁”焦灼,闰土、祥林嫂并非只是一种落后的载体。同时,童年的"朝花夕拾"成为他重要的精神后花园,儿时的乡村时光更成为鲁迅晦涩文字不多的"亮色"。这也让我们明白,有时候过年绝非团聚的一种符号引领,更多的意义上,不同境遇,不同文化,不同观念,才是年味的更多可能。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强力推进,不仅造就了经济的奇迹和社会巨变,更刷新了我们对“故乡”的认知。但是,面对文化的落差和道德的真空,乡村又成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弥补着各类人物对未来的不同想象。虽然,现在生活好了,条件充裕了,可是谈到过年,乡村依旧是人们对于“年味”认知的最初模样。

可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调整的严谨,过年已经不再能将大多数人牵引太久,一个星期的假期,除却旅途劳顿的消耗,留给每一个人的时间并不多。很多时候,刚进入“年味”状态的时候,却发现该上班了。

每个人都想成为马云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焦虑。那么,在我们反思“乡愁”和“年味”话语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能重启对乡村衰落的新的认识,就是要在消费主义和现代成功学的包围中,恢复和重建乡村的尊严和寻根的源头。

短短的假日,“返乡人”通过相机,文字记录大量的真实风景和风情,呈现了农村社会美好的一面。但是,“返乡人”在拍摄的众多风光片中,书写的众多温馨的情景中,不仅熔铸着他们对农村的过分"浪漫化"的想象,也凸显着他们对残酷现实的一种主动"疏离";实际上是他们抱着青年亚文化的"抵抗"姿态,却将一切文化消费化;他们批评工业社会,实际上工业社会恰恰是他们活动的基础。

这大概就是这个时代最难堪的局面,在“返乡人”和"乡愁"同构的现实语境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就是回望过程中的“反刍势能”。比起梦想和年味而言,很多人早已沦陷在被捆绑的人生里。朝九晚五的地铁模式已经成为程序化,很多时候,在欲望求索的路途上,情感的迭代,关系的梳理,已经快成为一个人的无关紧要。

再返回都市的路途上,呢喃着对年味的依恋,可是生活早已吹散了这种应景的气氛,面对既定的KPI,未来的无限可能,只能硬深深的开启新一年的鸡血模式,对于“年味反刍”的情节,只好作为内心深处的乡愁,默默咀嚼。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20
DB+20 2017-04-29

#  青春校园板块欢迎你  #

安于长情

ZxID:6598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4-29 0
不同时代的年味的确有所不同,相较过去,物质和精神都有了颠覆性的改观。

际遇之神

奖励

故人叹 打麻将胡了个对对发,进帐 5DB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