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最有感觉的日子,就是渐进式的年味变浓。各地奔波的人们,突围春运大潮,不顾旅途囧态,只身回家。团聚是不变的旋律,长夜未央,围坐旺火,看看父母掩不住的的苍老容颜,似乎你才明白,过年除了团聚,更像是一次有仪式的慢慢别离。
小的时候,多半不理解过年意味着什么,长大了才慢慢体会到,过年更多是对于时间的一种表达。就像,很多中年人,突然对于过年有种特别的焦躁,回家过年也是悲喜交加。父母“老之将死”,即便团聚的欢腾雀跃,却难以掩饰内心的悲凄,这大概是绝大多数中年人最直接的内心独白。
主流舆论,对于空巢老人的提法很多年了,这种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愈来愈明显。不少公益广告,已经很直接的替老人们喊话索要温暖,可是生活本来就很焦灼,子女们的无奈,源于即当儿女也称父母的尴尬。
在亲情的链条里,爱的轮回总是指向下一代。这和孝心有无并无关系,在生活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人对于子女的爱远大于回馈父母的心。即便深知这套逻辑,还是难以逆流而上,成为父母最愿意看到的场面。
父母活着的时候,你因为太忙,亦或能力有限,没有太多时间伴随和物质给予,可是父母死了,你仍然要烧一所房子,请他们住进去,阔气的打牌,幸福的生活。管不管用,似乎并不是你的初衷,只是我们心里一直有一个死结,当我们懂父母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在。所以,才会有后续的祭奠和怀念,有时候想想,过年不只是生者对生者的期望,也是生者对故者的遥望。
这个时代里,能对父母“老之将死”有所顿悟的人,还不是生活的绝大多数。很多人,以梦想为借口,漂泊多年不回家过年,以为登上人生巅峰,父母就开心了。可是,多年后父母离世,回头寻思,才会越来越理解,父母在不远游的真正意义。
家是我们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即便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在人生这条河流里,学会守望和理解人伦依旧是难以逃脱的范畴。当然,这里更强调精神上的团聚聚合,而非物质礼盒的迎来送往。社会越向前滚动,反而越来越不会沟通和理解。匮乏的感情调剂和笨拙的情感沟通,促使我们不得不借用物质外力去表达自己内心的真知。
骨肉归于土,这是每个人的终结宿命。父母最大的不幸就是难以陪伴子女走完这一生,而子女终将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苦心。这世间,能理解父母者是幸运儿,不理解者十之八九,恰逢春节能回家就回一次。即便父母还没有到“老之将死”的境遇,可是那一天总要到来,早一天读懂父母,总能让你感受更多幸福。
[ 此帖被龍.在2017-05-01 11:4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