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饭局套路多,何况导师组局,学生岂能逃之夭夭。后续新闻的报道,五桌师生,干掉25瓶白酒,直指“饭醉猝死”的根源。这一场饭局,如若不是闹出人命,似乎正是所谓的“喝多了,喝好了”。然而,这场饭局之后,26岁的江苏大学电气学院硕士研究生史国平倒在宿舍里,抢救无效后死亡。而就在一个多月前,他刚被确定保送该校的博士生,想来着实心痛。
悲剧的催生,还没有出头七,家属与涉事导师及校方已经开始对战,纠缠在喝酒与死亡的漩涡里。家属笃定喝酒致死,导师和校方含糊应对,这或许是一贯的逻辑,并没什么太多逻辑生出。对于社会舆论而言,相信死去一个人就如水滴入海,并没什么波澜,只是“倒下”的是高材生,不免让人心存遗憾。
一直以来,对于“饭醉”而言,只要不出人命,就是好饭局。绝大多数“饭醉局”以喝出新高度,喝出天昏地暗为标配,喝到生死临界,才算是感情够味,生意够诚。这些所谓的社会生活套路,不管喝不喝酒,只要坐在酒桌上,似乎就由不得你,不喝不够意思,不喝看不起谁,不喝不给面子,一杯酒似乎包罗万象,却也罪恶万般。
很多媒体,遴选了史国平生前朋友圈的几段文字,旨在表达这个自由而生的青年。但是,这与“醉酒倒下”好像没什么牵扯。关乎青春,人生都是错乱的,况且已经顺利念完研究生,报送博士生,未来的可能性真的很多。
对于,“饭醉猝死”而言,一直以来都是糊涂账。所以能不能喝,还需要自己保护自己。生于繁杂,想要平安无事,自己保护不了自己,就很难让他人保护自己。虽然,对于“劝酒者”人们嗤之以鼻,但是毕竟喝酒之事,非正式的氛围多一些,不出事就是好事,出事了就是大事。
似乎酒桌上有一条隐形的战壕:一边要被敬,一边要管陪。被敬的不想喝,被陪的也未必爱喝,但是一旦开了场,就务必要让对方喝下去。就像一边是盟军,一边是轴心国,你也不想死,我也不想死,一开战都要冲上去杀死对方。
虽然,没现场看到导师与学生的觥筹交错,但是也能想到个八九不离十。能将导师叫老板,似乎也能看出不少端倪。你看得到交换的酒杯,没看到交换的利益,你看得到干掉的白酒,看不到干掉的尊严。
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干干净净,背后也许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我们不能断定,这场酒局一定充满不堪,但是,我们却能想到在导师高高在上的权威下,学生们用自虐式主动喝酒表白忠诚和服从。这里暗含着大部分人都没意识到的逻辑:人最重要、最宝贵的是健康,喝到吐了还在喝,好比是递了一张投名状、归降书。
这就挑明,饭局没开始,人已经倒下了,至于猝死与否,似乎全看命运,毕竟猝死之前的导师,是老板,猝死之后的导师,就好像瞬间成凶手。奉劝大家,不能喝就不要喝,春节马上就到了,酒局少不了,人情亏不了,可是为了生命,你所谓的尊严面子真的如狗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