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校花拍戏时,被大灯砸伤都能成为热点,似乎在这个时代已经习以为常。这边为了校花一厘米的伤口感到心疼,那边却告诉你“情节轻微,不起诉了”。有时候标准和尺度都不好定了,情绪却满大街找出口,心疼的不怕事儿大,无奈的只有悲叹。
“校花受伤”问你心有多疼,你会感到莫名其妙的蛋疼。毕竟自家的事情都顾不过来了,还有闲心关注别人的女友,是不是傻。可是,微博的热度榜明明告诉你,校花受伤了,不关注貌似很OUT。这时,你才明白,所有的心疼都是莫名的,就像所有的“情节轻微”都是加盖的,你所看到的,和你所心疼的,早已错位了。
人们会渐渐爱上这种给予,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无形之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受各种无关紧要,没有价值的远方的新闻,而不是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大众们所认为,从远方主机提取出来的那些网络新闻,对于人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你无法有所作为。所以,更多人对于信息流而言,就是在消费。
可是,这样的逻辑并没有太多张力,只是会让人们变得无情,社会变得冷酷。毕竟,我们通过新媒介能更快地了解更远地区的情况,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和收获。波兹曼的价值观产生于印刷品时代,“媒介即隐喻”。然而,我们这一代已经不在印刷媒介笼罩下,而是受到电视、电脑等多媒体融合的影响,所以价值观与波兹曼是不同的。这也就能让声音发出去,影响和改变世界。
可是,实际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无形的屏障,让人依旧活在娱乐至死的氛围中。同一天的新闻,校花的伤口轻易就淹没了“情节轻微”的逻辑,着实让人感到无力和悲痛。时代确实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变了,这是无法改变、无法控制的事实。我们无法回到公民意识的“阐述时代”,因为人们在苟且的岁月里,只关心生活本身,除此之外,他们别无选择。
有时候想想,技术进步了,可是大众的逻辑却退步了,他们不再期许常识的存在和生长,因为,毫无回音,看不到希望。可是,这个社会,还是需要理性和冷静的群体存在,毕竟,一个社会的“稳定”与“缓冲”需要智慧和方法。
乌合之众的市井生活里,暴戾与狂躁又紧密相随,暴戾以“饮鸩止渴”的极端化方式图一时之快,暂时缓解了问题,却也起到了极为负面的示范效应,催生出更多的绝望者走上暴力之路。其冲击的不仅是社会的安全防线,更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常识内核。
在一个心理失衡与安全感匮乏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中的“弱势群体”。然而这个时候,他们只能“心疼校花”,通过一种娱乐至死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恐惧,这或许比悲剧本身更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