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丨杨争光:关于“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误解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评丨杨争光:关于“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误解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0个回复

[影音美图]评丨杨争光:关于“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误解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8-12 0
对“经典”的误读,不仅存在于我们的阅读中,大中小学教育以至于文化学者,甚至所谓的国学大师的学术专著里也有,且历史悠久;在新媒体环境中更为普遍,通过新的传播手段,把对经典的误读向全社会和全民普及。如果真是误读,就应该指出,哪怕是质疑也好。我曾斗胆采用列举的方式,在几个学校讲过,现公开发表,就教于大方之家。
也许误读的是我。
——杨争光

这两句话的原出处在这儿: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尽心上 忘势》(九)
这一句,已经成为流传几千年的一个古训,也成为修身养性以处世的名言,被许多人作为座右铭的。意思是: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比如做官,就养自己的身心;如果获得了社会的承认,有了某种权力或影响力,就以自己的权利服务社会。这算是好听的解释。稍微不好听一点,符合历史事实一点,应该是:获得权力就做“治人者”。

在我看来,这样的座右铭是我们的所谓士大夫文人或怀有士大夫文人理想的人给自己的一罐极不负责任的鸡汤。“达”的时候,就“济天下”,而且是“兼济”。“穷”的时候,就只管自己,不想天下了吗?
如果我没有“达”,想天下也是白想,所以,不想天下,而“独善其身”。那我们的古训中,“为不可为之事”又是什么意思呢?穷的时候不想天下,达的时候再想天下、济天下,是不是有点为时太晚了呢?
如果你让我“成功”,我就“兼济天下”,你不让我成功,我就管我自己;如果我努力要“达”,而没有“达”,那就认命,处于“穷”境,修身养性,吟风观月,看庭前花开花落,多活几年是几年——有识之士们都怀有这样的思想,这样作为,“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就会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
但,这两句真是孟子的真实思想吗?

我们来看看《孟子 尽心上 忘势》的整段文字: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看国学家们的书太费事,在百度上查一下,是这样解释的: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我不知道这是谁的解释,但应该是有代表性的,被普遍接受的。我不能接受这样的解释。理由是:
1. 看孟子的原文,其中的“嚣嚣”被解释成了“悠然自得无所求”。
“嚣嚣”真是这样的意思吗?我觉得是可以讨论一下的。
《说文解字》里对“嚣”的释义是这样的:( 嚣) 声也。喧也。
以我的理解,这里的“嚣嚣”应该是发自己想发的声音、说自己想说的话,与“悠然自得无所求”没有关系。如果是“悠然自得无所求”的意思,放在孟子原文里,不但别扭,也语义不通,“悠然自得无所求”是硬贴进去的释义,并不符合孟子原文的本义。
2. 看孟子的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两句之前,还有文字:“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这里的“见”应该和“隐”是相对的。修身“见”于世,而未必不“嚣嚣”。
所以,在我看来,我们从孟子的一整段话中抽出来的这两句是一种断章取义,为我所用,这样的断章取义即就是不算一种对原创的曲解和篡改,也是一种误读。
再说几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的这两句成为名言,是中国士大夫文人和正人君子们给我们的馈赠,其中有着他们的志向和情怀,也属他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脉。至“达”境,“兼济天下”是没有问题的,不仅能够“兼济天下”,也能够在“济天下”的同时“兼”、“修身齐家”。
“穷”时呢?如果能够“独善其身”,也需要资本,至少,不能缺吃少穿。我们也可以想一下,缺吃少穿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缺吃少穿以至于饥肠辘辘的时候,什么样的人能够“独善其身”呢?可见,说“穷则独善其身”的人,即使不是什么富人,也应该是衣食无虑的温饱型人。而这一句“穷则独善其身”,也仅适合于这样的人,在所谓的“穷”而不“达”时,以“抱怀守志”。

我们的士大夫文人给自己预留的进退之地是这么得广阔!
这也是他们把“悠然自得无所求”强加给孟子那一段文字的原因吧?说得刻薄一点,至“穷”境而不能“达”,不是不想“求”,而是不让“求”,没法“求”,技穷而不得不“悠然自得”。
我曾对这两句名言有过几句简评,先写进了一篇文章,许多年之后,又把它写成了毛笔字,收在了去年出版的一本毛笔字书中。是写在“内圣外王”四个字底下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其另一版本。
进退自如之计乎?流氓行世之道乎?
(本文选自《延河》2017年 07 期 总第 635 期 我的精神地理 杨争光《从我们对“经典”的误读说起》)
作者简介

杨争光,著有《黑风景》《赌徒》《越活越明白》《从两个蛋开始》《少年张冲六章》等小说,十卷本《杨争光文集》。电影《双旗镇刀客》、电视连续剧《水浒传》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7-08-12

#  校园青春板块欢迎你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