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怀古 闻香知秋 格隆汇【中秋特刊】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赏月怀古 闻香知秋 格隆汇【中秋特刊】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0个回复

[影音美图]赏月怀古 闻香知秋 格隆汇【中秋特刊】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0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在这个家月两团圆的日子,你在哪里?依然忙碌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匆匆赶回家的路上?一路奔忙的你我,终于可以停下大半年的脚步,陪伴在亲人身边,格隆汇今日推出中秋特刊,让我们放下眼前的苟且,去看看月亮、诗和远方,赏月怀古,共享金秋!
看完,读完,或许我们会悚然惊觉:与一千年前相比,我们的生活丝毫没有过得比我们的祖辈更幸福,更率性,更贴近内心,更简单从容,更有层次和质量。
千年之后,明月依旧!但或许,我们的祖辈是在生活,而我们,可能更多是在苟活。忙碌了大半年,你也许盆满钵满?也许收获寥寥?但无论哪种结果,也都是时候放下那些物欲的羁绊,温酒,赏月: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格隆汇恭祝全球的会员朋友:好人好梦,月圆人圆!

赏析deepreader
张九龄(673-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该是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身在异乡望月还念亲人而写。起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高华浑融,成为千古佳句。

赏析deepreader
这首美轮美奂的咏月诗能够流传下来,本身就是个奇迹。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据估计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不仅他的生平事迹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诗作也长期湮没无闻。在唐代,根本没有他的诗集传世。
匪夷所思的是,这首《春江》诗不知怎么从唐代起被保留下来了。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后,才在明嘉靖年间,由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了《春江》诗。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赏析deepreader
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赏析deepreader
熙宁十年(1077)中秋节,苏轼与弟苏辙同在徐洲赏月,作此词写兄弟团聚的喜悦,而“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两句却流露出即将离别的悲哀,不过这也符合这首词的调性,因为《阳关曲》本来就宜于送别。读“此生”一句,应怜良夜难逢,兄弟应尽情欢乐;而读“明月”一句,则觉萍踪无定,又生伤离惜别之情。

赏析deepreader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
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居庐山,但仍密切注视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后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坐系浔阳狱,第二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飘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
纵观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较复杂的。儒家、道家、纵横家、游侠思想对他都有影响。他企羡神仙,向往隐逸,可是又不愿“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不愿走科举的道路。他想通过隐居,求仙获取声望,从而在名人荐举下,受到皇帝征召重用,以便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后功成身退。诗人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度过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以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玉门关等西域风物为特征,构成一幅境界无比广阔的万里边塞图,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
《月下独酌四首》是李白的组诗作品,其中以第一首流传最广。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当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深处却有无限的凄凉。

赏析deepreader
刘禹锡是中山靖王后裔。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洛阳,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侄、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桃源县就位于这里。
在这里他不免悲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至于其他欣赏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人生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

赏析deepreader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破悲痛,从而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佳句。

赏析deepreader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著名诗人。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年间考中进士。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自伤》)。
他也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确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中秋夜皓月如水,“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赏析deepreader
徐凝(生卒年不详),睦州(今浙江建德)人,主要活动在806-820年期间(唐宪宗元和年间)。精研吟咏,无意进取。唐宪宗元和年间有诗名。后游于长安,竞无所成,遂归隐故里,优游而终。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名字因为这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而名垂青史。
地处水陆要冲的扬州自古繁华,这样的都市里难免有才子佳人的意外邂逅与无奈分离。扬州的那一轮明月美则美矣,但怎么也遮不住佳人不再,物是人非的愁怨与无奈。

赏析deepreader
晏几道(1037-1110),宋代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七子。曾监颍昌府许田镇。一生仕途不利,晚年家道中落。然个性耿介,不肯依附权贵,文章亦自立规模。工令词,多追怀往昔欢娱之作,情调感伤,风格婉丽。与其父齐名。
据晏几道在《小山词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几个歌女。”晏每填一词就交给她们演唱,晏与陈、沈“持酒听之,为一笑乐”。晏几道写的词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人间”。
这首词抒发作者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情。“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化用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当时皓月当空,风景如画的地方,现在似乎还留下小苹归去时依依惜别的身影……

赏析deepreader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是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雨霖铃》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成为千古佳句。

赏析deepreader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夫妇流寓南方,赵明诚途中染疾撒手西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73岁。

赏析deepreader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年)。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就是在贬官邓州期间,他写下了名垂千秋的《岳阳楼记》。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的存词很少,但在艺术上颇见功力,既有《渔家傲》那样的慷慨雄放之作,也留下了《苏幕遮》这样的低沉婉转之调,让人读来不忍释手。

赏析deepreader
《古诗十九首》,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作者已经无法考证。游子离愁,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夜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勾引起人的羁旅思绪。

赏析deepreader
1683年(藏历水猪年),西藏纳拉活域松(现西藏山南县)地方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中诞生了一名男婴。斯时出现了多种瑞兆,预示着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孩子,然而谁也不曾料想到莫测而多厄的命运会伴随着他短促的一生。这名男婴就是后来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1683-1706),一位在西藏历史上生平迷离,又极具才华,也最受争议的一届达赖喇嘛。1697年(藏历火兔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此时仓央嘉措已14岁。
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萨,途经浪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为师,剃发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10月25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此时的西藏,政局动荡,政治矛盾已到达了极其尖锐的时期。1701年(藏历金蛇年),固始汗的曾孙拉藏汗继承汗位,与第巴(即藏王)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
1705年(藏历木鸡年),桑结嘉措买通汗府内侍,向拉藏汗饮食中下毒,被拉藏汗发觉,双方爆发了战争,藏军战败,桑结嘉措被处死。作为达赖的仓央嘉措自然在劫难逃了。事发后,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桑结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关于仓央嘉措被黜后的命运大致有四种说法:一、在解送京师的途中,行至青海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藏族自治州)湖畔圆寂。二、仓央嘉措在路上被政敌拉藏汗秘密杀害。三、仓央嘉措被清帝囚禁于五台山上,抑郁而终。四、好心的解差将仓央嘉措私自释放,他最后成为青海湖边的一个普通牧人,诗酒风流过完余生。
藏传佛教高僧对其评价为,“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义!”也正因为如此,仓央嘉措在藏传佛教中一直被奉为六世,而把后来指定的六世达赖称为七世。

赏析deepreader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其祖于清初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其名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新,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就写于随康熙出巡辽东的路上。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康熙24年患急病去世,年仅31岁。
中秋节对月而吟者,百代不绝。当中翘楚,豪放词中要算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婉约词中当属纳兰容若的《琵琶仙中秋》。纳兰才华横溢,其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流传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昏鸦尽,小立恨因谁?”等富于意境的佳作,均是其皇族子弟身份不可企及的高度。对容若而言,纵使身在帝王侧,但人生中依旧有太多的不可琢磨,不可推测。今日的繁华不能注定一生的平顺。彩云飞过,可以不去迁就自己一定要追梦前朝。容若身在塞外,心却从来向往着江南古地,追忆着华年早逝的卢氏,牵挂着江南湖州的沈婉,在时间之外,追逐着心性的放浪与无奈,故而才有“只影而令,那堪重对,旧时明月”的慨叹。
北京海淀上庄翠湖边有纳兰的墓地,翠湖边,却是荒郊,“初阳荻岸鸟枝低,满陌烟深路欲迷。”纳兰、卢氏墓志、碑刻,在动乱年代被毁坏,散失贻尽,地宫被揭顶,棺具尸骨被抛弃。相关地貌、遗物已踪迹全无。真个人生已矣,落花无情。

赏析deepreader
余光中先生从小饱经风霜。抗战爆发后,他曾跟随母亲从南京逃到四川。四川的生活和风物,在余光中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抗战胜利之后,母子俩又重返南京,他就读于金陵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外文系。
不料,好景不长。内战的烽火又起。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及台大教授。1974—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教授,1975年兼任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2003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赏析deepreader
彭邦桢(1919-2003)彭邦桢祖籍湖北黄陂,少年投笔从戎,青年远征印度,中年负笈赴台,壮年旅美与“黑珍珠”共掌世界诗坛“帅印”。彭邦桢一生笔底生花,尤其擅长吟咏玫瑰,其代表作《花叫》更是饮誉海内外;再次,“玫瑰”是爱的代名词。而彭邦桢又是“爱的歌手”,因此他也被誉为“玫瑰诗人”。曾以台湾诗人入选《台湾新文学辞典》,有台湾诗坛“四老”之称,其代表作有《花叫》和《月之故乡》等。
彭邦桢亦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厌倦漂泊的游子才得以魂归故里,落叶归根。2003年3月19日,著名旅美诗人彭邦桢先生在纽约病逝,享年84岁。根据诗人遗愿,其骨灰要回到故乡黄陂,安葬在木兰山。2008年3月8日上午,彭邦桢被安葬在黄陂毗邻木兰山的长乐园陵园中。至此,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文诗坛巨匠,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7-10-17

么哒哒丶 包包๓   校园青春 版块欢迎你 .o0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