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诗鉴赏-胜春朝的秋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社区服务
签到统计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校园青春
美诗鉴赏-胜春朝的秋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0
个回复
[转载美文]
美诗鉴赏-胜春朝的秋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2-23
最后登录
2025-03-31
发帖
314268
在线
16921小时
精华
0
DB
763
威望
28082
保证金
0
桃子
2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6
0
伴随着如痴如醉的蒙蒙秋雨,天气渐渐凉了下来;秋风涌起,吹落了无数片片黄叶,吹皱了一汪湖水也吹乱了我们的发丝,当我们裹紧衣裙时,抬头望望变深远,变深蓝的天空,不禁想起了古代文人笔下的美丽的秋。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落叶图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作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至。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
牧童短笛图
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鹤归图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云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对现实的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便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萧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银杏秋天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本帖de评分:
共
1
条评分
DB +13
么哒哒丶
DB
+13
2017-10-17
么哒哒丶 包包๓ 校园青春 版块欢迎你 .o0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