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佩珊的山水画瑰丽大美,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初观夏佩珊的山水画,葳蕤繁茂,氤氲淋漓,景象厚密,叠嶂层峦,万物旖旎,怡情养性,“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唐:王维语),这是他的山水画给我们的第一印象;细忖夏佩珊的山水画,意境深邃,逸趣超然,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蓬生之机,冲气以和,“观天地之美而析万物之理”(庄子语),他的作品充分地展现了他的审美思辨,表现了他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他的作品中蕴生的深层内涵。他追求大美祥和、意趣自然的风格,追求“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的境界,他的山水画像是笼罩上了一层心象的神秘氛围,也赋予了他的山水画似乎有一种玄妙的味道。观赏夏佩珊的山水画,感受到他对文化与文明的解读,感受到他笔参造化、道贯人生的抒情达意,感受到他“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创作态度,感受到他深入造化、观照生命的人文精神。
夏佩珊的山水画,密密匝匝,层层叠叠,满满当当,蓬蓬勃勃,他在组织空间形态、布置物象格式上面表现出了较好的功力。满满的画面布局合理,真气流畅,有机交错,妙趣横生,没有废笔烂墨,通篇相呼应,大景恢宏,小景妙趣,满目生机,美不胜收。从某种意义上说,画得满更不容易,满者容易乱而杂,很多表达往往深入不下去,顾此失彼,主题缺失。夏佩珊的山水画虽然满,但是整体、丰富、充沛,也很活分,笔墨清晰,结构得当,构思完善,相互关系精到精准。他注重强化张力结构,锻造山水画的大气势。既经营笔墨关系,又整体运筹布局;既着力于画面疏密、虚实、开合、回环的具体刻画,又始终把这些具体的刻画融纳于幽邃、神秘、静穆、广大的精神表现之中。力求表达出万水千山总是情、苍穹无尽造化心的人文境界,孜孜矻矻于尺幅之内表现由生命蒸腾而出的浩渺与浑茫。观者不由自主地被那山水的磅礴与飘逸感染,心境也随着眼前的美景蔓延开来:山体盘旋屈曲、排峤跌宕,水流纵横交错、或急或缓,林木参差相生、莽莽苍苍,隐约可见的房屋,还有那一树粉红,都在这河流山川中不期而遇,似曾相识,又似乎是老友相聚。其实,这是夏佩珊的山水画与观者的息息相通,也就是夏佩珊把内心深处存在的情感形式和精神体验,通过形象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在观者的心灵中引起了共鸣和认同。
山水之间的格局和相互间的依存就是山水的情怀,在山水的情怀面前,人的内心显得如此追随,在和山水世界的交流中,人的情怀得到一种抒发,人的心灵得到一种慰藉。走进苍茫的山林,就像是步入了心中的世外桃源,尘世的烦恼随之摒弃到九霄;这边是轻雾氤氲,那边是碧水流淌,空气清新,景色怡人。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返璞归真吗?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云:“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夏佩珊的山水画有一种沉静雅健之韵,也是人们心理上的可居可游之境。笔迹翔实,墨韵真诚,既富于变化,又无不是心与物的交融,丰满蓬勃之中凸显的是精神上的从容不迫,山重水复之中内涵的是审美上的深邃旷远。使我们似乎置身于真山真水之中,置身于烦嚣尘世之外,感受到宁静的美好,体悟到精神的快乐,收获了情感的充实。我们的心随之就自然地安静了下来。油然而生的是尊重自然,发自内心的是珍惜人生。
艺术家的生命力在于创作,在于表达美好的精神境界。夏佩珊始终对山水的灵动状态进行探索与寻觅,问道求艺,驰骋个性,意表超然,万象由心,“每画一幅画,忘坐亦忘眠”(石涛语)。在自然中悄然生长,伸出心灵感应中最为敏感的触角,将浩茫的山水空间作为自己宣泄心灵的家园,将一笺素纸作为自己张扬生命理想的最广阔的天地。“落笔且看风雨疾,夜来檐溜作涛声”,夏佩珊以塑造文化内涵为主旋律,以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境界,造化自然和人文精神在他的作品里找到了寄托,苍茫浑沦和秀丽妩媚在他的作品里找到了归一,嘈杂纷繁和浅白直露在他的作品里找到了纠正,爱恨情仇和忧悲离苦在他的作品里找到了藉慰,他自己在他的作品里找到了自信,我们在他的作品里找到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