潕阳河南岸的洞穴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潕阳河南岸的洞穴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潕阳河南岸的洞穴

楼层直达
辰默。

ZxID:19407189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0

潕阳河南岸的洞穴

  黄泥塘、桎木山、官坟垴、百姓田、毛栗坪……一听这些村名你就知道,这都是些土得不能再土的村庄。这些村子都座落在施秉县城东部潕阳河南岸,名字不咋的,风景则很婍丽,传奇的故事则堆积着。趁着周末的时光,让我们去走走这些村子,或许能让你我有不经意间的惊艳。
  
  隔着潕阳河,又没有桥梁,要想进入这些村寨就得绕道行走。从县城出发,向南行走,到了地坝村之后又折东爬几道小湾,山路蜿蜒曲折。车到一个叫黄泥塘的村子——这几乎就是潕阳河南岸边的最高处了,我们就停了下来。时令正值初冬,黄色已成为山野的主色道。黄泥塘是个典型的苗族村寨,除了一伙小学生在一蓬竹子之打闹之外,村子里我们几乎见不到村民。黄泥塘村子的中央镶嵌着一口不涸的水井,清亮无比,一位妇女正在洗菜。难得的机会,举起相机就拍,那妇女羞涩满脸堆笑:老都老了还照相,要照相等我穿件好衣服嘛。我说就这样才好。
  
  站正在村口向南或向东往去,山峰连绵不绝,森林披在山头上一望无际。还望背山,也是黄色一片,青杠林里黄叶纷纷扬扬,有淡淡阳光掠过,森林里泛起淡淡的金辉,秋还浓烈着,特别是南山田野边那棵柿子树火红一片,那亮晶的红柿子迎风闪现,引来了无数的鸟雀——这一切仿佛说明:秋!并没有走远。
  
  村下的是一湾子的田园,有的田已打过冬,碧波荡漾,田间的中央还搭建了鱼棚,说明主人还放养有老口鱼。而有的已变成绿地,那翠绿色的菜叶装点着这峥嵘的十冬腊月。
  
  我们此行的目的除了来看看这些山寨的风情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考察一个洞穴。我不是洞穴专家,洞穴于我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前时读当地史书,得一侧信息,说是这一带地方有一个大岩门,这个大岩门不仅很美,而且这里曾留下一个壮丽般的故事。而我就是奔着这个故事而来的。
  
  当我问及当地百姓,他们并不知“大岩门”,但确知道有大岩洞、小岩洞。并说,那里面很阴森,又是洞家(洞家,也就是鬼神居住的地方),很少有人光顾。宋仁富,是黄泥塘的村民,他说,小时他们曾和大人们去过。里面有很多人骨头,稍不小心,脚都踢到人脑壳,令人心惊胆寒。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于是我们考察了大小岩洞。
  
  大岩洞就在黄尼塘的下方,离村子不到一里远。走过梯田,大岩洞就在眼前。这是一幅翠绿的青山,青山的前面是一片田园,大岩洞的洞口就在山崖之下。这巨石洞高约十余丈米,宽三丈余,中间有一道裂开至底部的隙洞,整个石洞酷似女性外生殖器,实在让人不好意思形容。沿着这狭窄的通道往里行走,转一道拐角,一道蓝色的光圈便自顶部射了下来。原来这是一通天的溶洞。从顶洞上滴着很多的水滴,飘飘洒洒,碎碎地跌落在石块之上,坉积成蓝色的钟乳石,如玉一般光滑圆润。而有则如鳄鱼的皮斑纹,也是蓝色的,我不知道它具体含有什么矿物质才有这蓝色的。借着手机微弱的光亮,查看地下的痕迹,发现的遗物不少。有陶片、瓷片、还有遗骨。我不是考古学家,但我相信,这些遗物一定是古代的。再往下走,洞越来越狭窄,而前庭则看不到尽头,用石子丢弃,只听到水击湖水的声音,我想下面一定是暗河或暗池了。没有可供探险的设备,我们只得打道回来。从洞中出来,我们发现这里有三道人砌的石墙,已倒塌,这可能是用作挡墙而砌的。回到洞口,这时我们才发现右洞边有穴洞,有人工开锉的痕迹。我问当地人这里是不是有人住过,他们也不知道,也就没有下文了。
  
  出了这个大岩洞,我们又由当地百姓带到另外一个洞穴。这个洞穴在东面,离这个洞大约有一里之远,当地人叫小岩洞。从大岩洞里出来,翻过一道山梁,小岩洞就在前方不远处。因为这里植被较好,被藤蔓树荫遮蔽,洞口几乎看不出来。洞口的左边第着一棵柿子树,叶子已经落尽,树植上只留下一树的柿果,红灿灿的,令人眼馋。洞口的半崖壁上长着几棵树,根细从岩缝里弯曲地长出来,虽说没精打彩的,但也足已说明它生命力之强悍。叫它小洞却也不假,比起之前考察的大洞,洞口小了许多。径直走了进去,和大洞一样,同样有天窗。不过这个天窗比大洞大得多,景致更奇。洞口的边沿能见到树枝和树叶。光线可以从天窗照射不来,可见到轻细的浮云。悬挂处是一壁钟乳石,天工地造,精美绝伦。有一棵钟乳石棒,如笔头一般直指天穹。在这个洞我们发现的遗迹就更多了。除陶瓷片以外,我们还发现了一米高的灰烬堆,细细掏土,有很多的可粒木炭,说明这里曾经是烧火的地方。在火堆的一旁,我们找到了两石磨残块,说明这里曾有人生活过。举目再望,半壁崖上,有很多的洞穴,这些洞穴相互联着,还有朽木棒横跨其上,摇摇欲坠。由此看出,这洞绝对有人在此长期生活过。宋仁富说,他们小的时候就是这个洞发现人头骨。老人们说,这里住过“苗反”。我想施秉县志和镇远府志所说的“大岩门”一定是这里。
  
  《施秉县志(民国稿)》105页载:“大岩门,城东二十里有洞,在高碑山背,距大河五里许。同势排列高耸,由洞架梯上,有洞更宽阔深邃。洞口可若户牖,可以眺远。洞外大山一幅,如屏如障,眺瞩极远,可以觇敌之来,巧极天工。”从记史料记载主要有以下几个依据:其一“距大河五里许”,也就是离潕阳河五里左右;其二“洞架梯上”,洞里面又有洞穴,前面考察的那个洞没有,不可能存在“洞架梯上”,这个洞符合;其三、因这个洞天窗比较大,大了才能“眺瞩极远”和“可以觇敌之来”。施秉县志接着又载:“苗逆倚为坚巢。大军克复邑城,屡攻不下。楚军赫字营因攻此,折兵极夥,雇环攻日久,邑宰李占魁苦諌不从。后竟以是之故,致匿山之苗复来据此,屡招不降,即各寨之欲降者犹豫焉,惧降见杀也。越年余,熖始平。”这里说的是正国为有这样易守难攻的地势,义军才能“倚为坚巢”。
  
  说到这里,其实前面我没有交待清楚,这里所说的“苗逆”,其实指的是1855年咸同苗族大起义。当苗族起义到第十三个年头之后,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援黔统帅席宝田前来镇压,当府城和邑城(县城)收复之后,大岩门这些义军本想投诚的,但一个姓肖的军门“以是洞折兵太多,命其斩之”。时任知县李占魁劝说,不要杀人那么多,但肖军门“不从”。义军“自此生疑惧”,于是“坚巢而居,不复出扰”。直到同治十年(1871年)春,讲好了条件,义军才率众来投,诚字营派队守洞。时署典史廖庆余到任,与绅民分派田亩,重修沟洫,以重民事,民始得安居乐业。
  
  考察了大小岩洞之后,查看历史的年轮,那些都是历史是昨天和前天的故事,故事里让我们读懂什么叫民族团结,什么叫共同繁荣。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只重读这些故事,我们才能珍惜今天幸福
  
  的来之不易。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7-12-20

๓活动奖励 ๓ 手机数码、校园青春、互刷互粉、魔兽争霸、侠盗猎车手 •  欢迎您!

亖 

ZxID:4279694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12-20 0
๓活动奖励 ๓ 手机数码、校园青春、互刷互粉、魔兽争霸、侠盗猎车手 •  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