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被过度解读了!为什么很多动漫都会被过度解读?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综合游戏交流
跑跑卡丁车
动漫剧场
校园青春
QQ微信技术
和平精英
签到统计
社区服务
纪念馆
原神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动漫剧场
《EVA》被过度解读了!为什么很多动漫都会被过度解读?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2
个回复
[资讯图文]
《EVA》被过度解读了!为什么很多动漫都会被过度解读?
楼层直达
ko110
ZxID:1405988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08-05-05
最后登录
2025-02-02
发帖
186523
在线
15302小时
精华
0
DB
121990
威望
496
保证金
0
桃子
13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其实每个人都很坏脾气,只是我们总习惯把最坏的样子留给最好的人,所以最亲的人才总往最痛处戳.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1-23
0
文章的开始,先问各位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EVA》是否被过度解读了呢?”
观点应该会分为两派。
一部分人认为,《EVA》绝逼是被过度解读了。
好端端的一部动漫,粉丝非得去拿什么宗教学啊,圣经啊,哲学啊,佛洛依德心理学等等各种高大上的理论来牵强附会。
虽然《EVA》很好看,但是那种所谓的深度,不过是粉丝们吹出来的罢了。
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坚定的拥护党。
他们认为,《EVA》没有被过度解读,我们对这部动漫所做的所有解读和分析,都绝对符合《EVA》这部作品原本就要表达的意思。
简单来说,
《EVA》,神作
,配得上!
这两派观点,其实自《EVA》诞生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
而且,我们还发现,除了《EVA》这部被广泛认同的名作外,类似于“一部作品是否被过度解读”的争论其实很常见,随便百度一下,都能发现不少关于这样的内容——
甚至有时候,“过度解读”会被嘲笑。
比如说,前著名民谣歌手宋冬野,曾在某著名问答网站上回答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董小姐》里「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
他的回答很简练,得到了近五万的赞同——
“我就随便这么一比喻。”
宋冬野的回答,好像就是对“过度解读”这种行为的一种
讽刺
。
也许“过度解读”,纯粹就是读者在瞎猜,其实作者也许根本就没有这么想,说不定庵野秀明拍《EVA》的时候,也没有想那么多,结果拍出来了就被大家各种过度解读,才成为了一部“神作”?
就像那道著名的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
”鱼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诡异的光,请问这束光表达了什么?”
考生们纷纷表示:“你告诉我这特么到底表达了什么!”
连作者本人都出来解释——
“我特么也不知道啊!”
还有一个更好玩的段子——
写文章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连在《月刊少女野崎君》的漫画里,都似乎对这种“过度解读”进行过嘲讽——
包括我们从小到大的语文课,老师不停的让我们去解读鲁迅的文章,比如
“后院里有两颗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
这都什么啊,你问鲁迅本人为什么这么写,说不定它也不知道呢——
那么,这个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所谓的“过度解读”,我们对《EVA》的解读,对鲁迅的解读,甚至对宋冬野的一匹野马的解读,到底是作者真实的表达意图,还仅仅只是我们的“过度解读”呢?
我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过度解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
对作者本人说“不”
!
首先,我要抛出来一个看起来有点颠覆常识的观点。
“过度解读”,其实,只是一个伪概念——
因为,这个世界上,只存在
“可接受”
的解读,以及
“不可接受”
的解读,而没有
“过度”
或者
“不过
度”
的解读。
那么,也许读者会有疑问,如果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过度解读”的话,那不就说明了,我们无论怎么解读,都不会过度的,即使和作者本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如果是这样,你该怎么解释宋冬野关于一匹野马的说法?
毕竟,连他本人都说了,自己就是随便的比喻了一下。
包括,我们很多人也会在下意识里认为,作品是作者写出来的,所以解释权应该属于作者。
因此当我们看到那些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当作者本人都做不出来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的搞笑。
真的是这样吗?
并不是。
因为这种想法的背后,其实假设了一个逻辑:
作品的意义=作者本人的意图。
在这个逻辑下面,无论我们怎么去解释,不管过度还是不过度,只要不符合作者本人的意图都是错误的——
那么,
矛盾就出来了。
如果作者本人是一个诗人,他写了一首关于月光的诗,因为他正在抠脚的时候,觉得自己的脚丫子像个月亮,就“随便的比喻了一下。”
我们难道就要忽略这首诗本身有多么美,而在解读的时候,只能说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是说,
作者本人拥有一双举世无双的脚丫子?
——
而且,有很多古代的作品,比如《荷马史诗》,我们根本无法考证荷马到底存在不存在,或者考证荷马具体的历史年代。
如果荷马不存在,年代无法考证,是不是我们就不能对作者的意图做出解释,也就不能去解释作品了?
如果作品的意义等于且只能等于作者本人的意图。
那么又会出现一个矛盾,就是作品不能被翻译。
因为只要是翻译,就会造成原来语言意义的损失,所以不管是文学,影视,动漫只要被翻译了,就会造成作者本意的曲解。
这样一来,我们中国观众永远不能去解读《EVA》,因为我们不会日语。
你,服气吗?
——
因此,作品的意义=作者本人的意图的说法,并不是绝对的完美,对于这种说法,我们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形容它,叫
“意图谬误”。
也可以称为“作者中心论”。
然而。
大清都亡了一百年了!
“作者中心论”这种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流行的理论,我们还抱着不撒手干嘛?
所以“我就随便比喻一下,是你们在过度解读。”的这种说法,早就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了。
二.
一个作品,才是一个世界
好了,当我们干掉“作者中心论”之后,我们会思考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果我们对作品进行解读,不是去解读作者的原意,那我们到底在解读什么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把视角从作者转移到作品。
即
“作品中心论”
。
从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在“作者中心论”时代,我们是在《EVA》中,去发现庵野秀明到底想表达什么。
而在“作品中心论”时代,我们抛开了庵野秀明,只关心
“《EVA》到底想表达了什么。”
——
可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直接抛开作者,而只关注作品呢?
毕竟,作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作者一笔一划,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完成的,他自己的思想和个人经历,必然会影响到作品。
举个例子,《哆啦A梦》里,大雄和哆啦A梦的故事来自于哪里?
根据作者藤子不二雄的叙述,大雄的原型,就是藤子不二雄本人,而哆啦A梦之所以诞生,和他小时候常常一个人天马行空的幻想也分不开关系。
这里,又该怎么解释呢?
实际上,在“作品中心论”的视角下,作品,虽然来自于作者的创作,但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因此,即使大雄就是藤子而不雄根据自己小时候的性格来创作的,但是当我们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去看《哆啦A梦》的时候。
我们根本不需要了解藤子不二雄先生年幼时的性格特点,而只需要要通过《哆啦A梦》里面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来大雄懦弱内向的性格,和在学习上的马马虎虎——
在一个作品,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的情况下,我们就不需要考虑。
当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的时候,诗歌里提到了“月亮”,而这个月亮,偏偏是诗人在抠脚时看到脚丫子有感而发。
我们只需要知道,月亮,可以代表思念,可以代表故乡,也可以代表美人,然后从这首诗所创造的乡愁的世界里,去解读它,就足够了。
作者不需要说话,月亮,就可以自己说话——
同理,我们在看《EVA》的时候,关注的也是《EVA》这个作品本身的世界,以及它的故事,镜头,以及充满想象力的宗教隐喻。
可是,这下好像又出现了一个矛盾,如果以“作品”为中心去进行解读,那么就一定会产生“过度解读”的现象。
因为这样,就会导致一部作品,一定会存在一个“唯一”的意义,只要是我们的解读和这部作品的“唯一”意义不一样,我们就是在过度解读。
以《EVA》为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只关注《eva》这个故事生成的世界,那么当我去联系到日本九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去解释《eva》的“意义”的时候,岂不是也在过度解读吗?
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三.
一个读者,才是一个世界?
很好办。
因为,我们似乎一直都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人。
那就是我们自己。
不管是解读作品,还是解读作者的愿意,都必须通过读者,观众来完成。
一部动漫,一部电影,如果没有人看,那么它即使拍得再好,
也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把一部已经拍好,但还没有观众去看过的作品,可以称为“文本”。
“文本”是不会被改变的,因为一本书,不管放在图书馆里多久,它的文字、内容永远都不会改变,它是一个客观的东西。
但是什么样的情况,“文本”会发生改变呢?
只有当被我们阅读和观看的时候。
什么意思?
假设我翻开一本金庸的武侠小说,我看到了里面的侠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青少年都应该看看。
而张三这个人,和我翻开了同样的一本武侠小说,可是他偏偏看到了暴力和叛逆,所以他觉得这本书一定要封杀掉,防止毒害青少年的思想——
看吧,内容,没有丝毫变化,郭靖还是郭靖,黄蓉还是黄蓉,但是我和张三从书中看到的东西,却是天壤之别。
当读者参与了这个“文本”的阅读之后,它才会成为一部“作品”。
所以你看,
读者,好像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我们个人对于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
小时候,我们看《西游记》的时候,觉得那孙悟空战天斗地,好厉害啊,可是当我们长大了,却发现这只猴子,好像又是一个无奈反抗的悲情英雄——
所以,一部作品,你不看它,它就不会产生“意义”,自然也就没有进行解读的必要了。
《EVA》到底表达了什么,重要吗?
重要的,是你自己。
在《eva》中看到的那个“世界”,这就是《eva》想要表达的那个世界。
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见仁见智,最终,见到的还是自己的“心”——
这,也就是“作者中心论”的究极进化化体——
读者中心论
我们把这种学问,叫做“接受美学”,在文学批评领域,也称为“读者反应批评”。
这么来看,“作者”作为一部作品的创造者,好像失去了所有的权利。
并不是,作者作为“作品”的创作者,也是它的“第一位读者”。
他有解读自己的作品的权利,但是作品的最终意义,并不属于他本人,而是在每一位读者,观众自己的心里。
可是,在这种“读者中心论”下,又会出现一个非常扯淡的现象。
那就是天大地大,都不如老子最大。
我觉得《eva》是故弄玄虚,根本不是什么神作,它就是垃圾。
我觉得《红楼梦》,不就是和郭敬明的《小时代》一样嘛,都是写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凭什么《红楼梦》是四大名著,我家的《小时代》就要被你们骂是拜金主义。
这种现象,就是把一部作品给他的感受,当做了作品的全部意义,从而拒绝了其他的解释。
我们称它为
“感受谬误”
——
“读者中心论”并不是着意味读者的权力是无限的,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反正怎么样都不会过度解读。
而是,我捍卫了你说话的权力,但,你也要说服我。
你甚至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科幻小说,太虚幻境其实一个外星人的飞船。
关键是,你得说服我,你还得说服红学界去接受你的解读——
这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不存在“过度的解读”,只存在“可接受”的解读,以及“不可接受”的解读。
解读的意义,属于你自己。
而一种解读,是否称得上是一份好的解读,在于你所具备的知识和见解——
总结:
“过度解读”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却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转向,也涉及到“接受美学”的问题。
如果,我们想让自己对一部作品的理解,被专业领域认同,或是成为一篇好的文章,去感动和影响更多的人,那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
可是,看一部动漫,或者读一本书,终究还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宝贵经验。
保留这份感动,如果它能让你成长,让你能学到一些东西,或看到更大的世界,这不就很好吗?
就像《小魔女学园》里的那句台词——
“相信的心,就是你的魔法。”
本帖de评分:
共
1
条评分
DB +15
花开那年丶
DB
+15
2018-01-23
๓活动奖励๓校园青春&动漫剧场欢迎您[s:368]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相关主题
骨头社原创动画《A.I.C.O.》PV公开!白石晴香等人配音
骨头社原创动画《A.I.C.O.》PV公开!白石晴香等人配音
退舰C改玩《碧蓝航线》!日本“提督”博客发表长文
《EVA》动画初号机身形对比现惊人一幕 变驼背了?
童年经典《反叛的鲁路修》中,永远的“C.C”女神,马上能再见
鲁路修和c.c新手办,夫妻俩又出山了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2-23
最后登录
2025-02-16
发帖
313928
在线
16891小时
精华
0
DB
19
威望
28082
保证金
0
桃子
2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1-23
0
这么复杂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鲜花[
0
]
鸡蛋[
0
]
ko110
ZxID:1405988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08-05-05
最后登录
2025-02-02
发帖
186523
在线
15302小时
精华
0
DB
121990
威望
496
保证金
0
桃子
13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其实每个人都很坏脾气,只是我们总习惯把最坏的样子留给最好的人,所以最亲的人才总往最痛处戳.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01-23
0
EVA
我是真心的没看懂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