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曾是人人向往的地方,成群的信鸽,色彩明亮的琉璃瓦屋顶,无不透露出北京的元素。其中北京是那么优雅和安详,清晨的钟楼已经醒来,在蓝得没有一丝杂质的晴空下,静静地守着这座城市,我仿佛已听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每个热衷于享受生活的人,一定都有一个关于住的梦,譬如老舍,老舍说:春天我的家应当是在杭州,那里必定会教人整天生活在诗与图画中的,秋天则一定要住在北京......再如郁达夫所说: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说起北京的美来,不能不提北京的秋天。对于北京的秋天,如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虽逢北国之秋,或许我来的早了点,香山的枫叶未红,未名湖的余波未见......北京秋天的天,曾是无数诗人作家吟咏的对象,在京几日,北京的天都是白茫茫的,天不再是如北平的天那样蔚蓝,遐想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无限感叹:谁偷走了北京人的骄傲?
我向往过北京的秋天,但我更钟情于民国。八月中旬,前后几日,算得上是一年中自己闲暇时,回家逗留了几日,便寻思着去曾经向往的北平走走,也就是此次成行去北京看看,执着追寻纳兰公子与民国的北平。
如我的微信名字“仓央容若”一般,一个是“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六世达赖喇嘛;一个是“一生一代一双人”的浊世翩翩佳公子,一个为恋人谱唱不朽情歌,一个为爱妻写下传世清词。不同的人生轨迹,同样的至情至性,同样的英年早逝,留给世人无尽的唏嘘喟叹。仓央是颇具传奇色彩的达赖喇叭,纳兰容若贵为清朝第一词人,有人说他们是开在尘世的两朵花,在我看来,他俩至少应是康熙年间不分伯仲的两情圣、才华横溢的两才子!可对于仓央与容若,这又是幸还是不幸?他们为爱执着,为爱忧郁,为情所困,为情所伤,他们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他们注定要在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夺目明珠岂会淹没红尘?“人生若只如初见”,容若轻轻吟出张爱玲女士的人生梦想。“当时只道是寻常”说尽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正是如此对仓央、容若的钟情,才促成了我此次追寻纳兰容若的足迹和看看曾经的北平。来年,人间七月芳菲尽,青海油菜花始开,盼与故人同看那一望无际的草原,溪流,野花,去藏南门隅达旺纳拉山下的邬坚岭,去哲蚌寺前,去甘丹颇章宫中,看那明净的青海湖水,还有仓央嘉措的影子.....
八月十七日,初到北京,就一路打听、寻觅到了后海宋庆龄故居,宋庆龄对北京有“伤心之城”之叹,因中山先生北上于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病逝。而我此次正是为宋庆龄故居而来,也就是来看看纳兰公子曾经与朋友聚会的优雅之地,和吟诗作赋、研读经史、著书立说的主要场所。院子里有两棵明开夜合花,那是多年前,由纳兰公子亲手栽种的。
大大的院落坐落在北京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北沿,门前水天相映、碧波涟漪,堤岸杨柳轻扬,院内曲径回廊,楼堂亭榭;湖水环绕,山石嶙峋;绿树浓荫,花香四溢。是一处雍容典雅、幽静别致的庭院。原是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府邸花园,也称西花园 。但是人们早已忘却或疏忽了曾经京城缁尘的这里曾经住着一位江湖落落狂生、清初第一才士、千古伤心词人!梁启超对纳兰公子评价是“清初学人第一”,作为学者达到无人企及的地位。国学大师王国维更是盛赞纳兰公子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能与北宋词人相媲美的只有一个人。
顺治十一年的北京城里,诞生了两个日后留名青史的婴儿,一个是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一个是满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纳兰公子的父亲是明珠,明珠乃康熙朝的名相。纳兰属海西女真,努尔哈赤属建州女真,当时孟古格格嫁给了努尔哈赤,后来生下皇太极,尊她为孝慈高皇后,纳兰的曾祖父与康熙的曾祖母是亲兄妹。纳兰明珠担任内务府总管、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博,在相长达二十年,为康熙立下大功,一直权倾朝野。而纳兰公子又是御前侍卫。但高贵的血统与身世并未带给纳兰快乐。他的心“常有山泽鸟鱼之思”,对门第身世并不注意,“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在纳兰公子出生的六百多年前,同样有一位相门公子,北宋仁宗朝丞相晏殊之子晏几道,一样是那样清秀俊逸,风采照人,一样是那样清高淡泊,礼贤下士。是否每个少年得志,才华横溢的才子注定要一辈子命运多舛?北宋才子晏几道没能继承乃父晏殊的福泽,家道中落,宁愿舍下喧嚣的尘世,活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所以纳兰公子又被称为“晏小山”。
纳兰公子在十九岁时,开始主持编印康熙年间最大的一套儒家经解丛书《通志堂经解》,这套经解一共一千八百卷,可谓工程浩繁。而国学大师梁启超评价纳兰性德为“清初学人第一”就和他主持这个浩大的学术研究工程有关。文学创作是诗词文兼工,有三百多首词与诗,三十一岁的短暂生命留下这么宝贵的遗产。在民间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一说。纳兰公子的词当时是无人不传唱,当时传写遍于村校邮壁,连小学校旅馆的墙上都在题写。只有北宋的词人柳永可以比。纳兰的词也达到这样的井水吃处,无不争唱的地步。同时朝鲜有评价,“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顺治时,重视贵族子弟的双修。纳兰纳兰是八旗子弟,从小练习骑射的他的身体应该很强壮才对,但纳兰却从小体弱多病,多情自古原多病。主要原因是多情与善良。纳兰公子出身相门的翩翩公子,有着他人无法企及的富贵和才华,但拥有锦衣玉食物质生活的纳兰,在精神世界中却常常愁绪满怀,非常痛苦。“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长期哀怨惆怅的心情也给纳兰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后来有人指出,正是因为纳兰多情善感的天性,才导致了他的多情多病,并为他的“情深不寿”的结局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纳兰公子有着一颗孤独而忧伤的心,他刻章上有“自伤情多”四字,说明他对自己有清楚认识。但是深刻的孤独带给他的却是无情的痛苦和不被理解的愁闷。纳兰人生几大悲剧:一是仕与隐的矛盾,二是三次爱情的悲剧,初恋的失败、与卢氏的婚姻、与沈宛的爱情。
纳兰之所以痛苦是内心执著于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一次次地毁灭它。纳兰正是这样,他外表风光时,内心越是痛苦。纳兰与康熙的第一次矛盾碰撞在康熙十五年,纳兰二十二岁,这一年,他迈入紫禁城,进入考场,面对的是康熙皇帝,这是他从小崇拜与仰望的康熙大帝。这一回他参加殿试,是成功与失败,就掌握在一代英主手中,这一次他成功了,纳兰考题分析中肯,逻辑清晰,见解比许多大学者中肯。纳兰还有漂亮的书法,飘逸有美感。让所有人惊叹。康熙也不禁点头微笑,高中二甲第七名,在全国考生中名列第十名。可是有一个变故,优秀的进士,要么进入翰林院深造,要么授予相应的职位。可是纳兰身上发生了奇怪的事,没有任何任命,一直持续了一年多。父亲明珠当时是吏部尚书,文官的任免都在他手中。这样的高官,难道连儿子的工作都没办法安排?怪只怪纳兰的名气太大了,父亲也没办法暗箱操作。至少对康熙无法交代。没有康熙旨意,明珠敢轻举妄动吗?所以不明不白地等了一年多。更令人奇怪的是,一年多后,终于等来了任命,三等侍卫。此乃负责皇宫保卫工作,有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与大门侍卫,说白了就是皇帝的保镖。其中最重要的是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得皇帝亲自挑选,纳兰正在其中。这本是光荣的事,按照一般惯例,翰林院官品不高,大家都认为破格任命纳兰为侍卫,是特殊的恩宠。
康熙的任命与纳兰的理想相差太远,要是安排进翰林院,他会更满意。即使不进翰林院,授予地方官,实现他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是合乎他的理想的。侍卫不过是皇帝身边的奴才,怎么会让纳兰高兴呢?这把他推入矛盾的深渊。纳兰与康熙的关系就是这样无奈地开始了,由此开始了九年的朝夕相处。康熙不安分,不喜欢待在宫中,喜欢巡视,纳兰开始了忙碌的生涯。康熙十八年,保定随行;康熙十九年,昌平随行;康熙二十年,汤泉随行;康熙二十年,京畿随行……无不随行。甚至临时接到旨意,骑在马上也要立即写诗。总在第一时间将皇帝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做到。康熙对他的满意超过一般侍卫。赏赐不计其数,纳兰越是表现优秀,康熙越是不让走,不断提升,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康熙不光把他当作奴才看待,纳兰一生中最大的政绩发生在这九年中。没这件事,纳兰不过是多愁善感的词人,这事却让他辉煌起来,在康熙二十一年冬天,他奉使觇梭伦诸羌,出使梭伦。
纳兰这次去的目的是有所宣抚,要对梭伦少数民族部落传达康熙的旨意,这一年,康熙平定了三藩叛乱。康熙开始着手处理北边边疆间题,西北要对抗的是准葛尔部,他先是和平宣抚,不成功再考虑用武力。率几千人向西北开拔。这次纳兰宣抚的效果是,康熙二十一年秋,奉使觇梭伦诸羌,不辞劳苦,日夜兼程,把出使的详细情况进行了秘密禀报。这是军事机密,史料记载不详。要注意的细节是,这次回来后,清廷对准葛尔部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前是姑息,现在是变得强硬起来,到康熙二十四年,下令处死了派在北京的使臣,对待梭伦的态度又是宽容了。甚至允许到黄河附近游牧,说明康熙心中有数了,纳兰宣抚的使命成功完成。事实是这样,二年后,梭伦派使团来朝贡,这些安定后,清廷大胆处理准噶尔部,御驾亲征,西北后来稳定下来了。纳兰完成任务可以看出,康熙没有派他人,而是派了纳兰去,可以看出康熙对纳兰的信任,非同一般。另外,也充分展示了纳兰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假设纳兰长寿,政治成就可能不可估量。可惜没有那一天。
回来后,纳兰的侍卫生涯没有明显变化,康熙二十二年,再次巡视在外,后来再次随从康熙下江南。纳兰觉得做为奴才的地位没有彻底变。“臣子光荣,于斯至矣。”在别人看来是荣誉的巅峰,他自己却对此越是强烈地痛苦。给顾贞观写信时说过,“弟比来从事鞍马间,益觉疲顿,发已种种。而执殳如昔,从前壮志,都已隳尽。”天天劳顿,越来越厌倦,头发开始白了,还得天天佩着后器,不离皇帝左右,意志被磨得没有了。这些幽怨,当然不敢跟康熙说,不敢跟父亲说,只能跟朋友流露。纳兰的内心还有更深的矛盾,伴君如伴虎的焦虑。皇帝的深不可测,纳兰也琢磨不透,这就可以理解他的忧伤了。说明几年的官场生活,让他对人生对历史有了深刻的体会。只有精神可以超越人生,可以永垂不朽的。纳兰进入仕途后,更加强烈地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纳兰公子有着一颗孤独而忧伤的心,他刻章上有“自伤情多”四字,说明他对自己有清楚认识。但是深刻的孤独带给他的却是无情的痛苦和不被理解的愁闷。纳兰人生几大悲剧,再者就是三次爱情的悲剧,初恋的失败、与卢氏的婚姻、与沈宛的爱情。许多词是为初恋写的,后来这段恋情夭折了,第二次最令他一生忠情的是卢氏,婚姻只三年,卢氏难产去世了。许多悼亡词是为她而写的。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
说及纳兰公子的初恋,纳兰与其表妹曾有婚约,“正是辘轳金井,满是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正是在容若还是一个心事眼波难定的风流少年时,初遇自己的表妹,这一切是不可预料的,也是不可阻拦的。只可惜如此美妙的邂逅,不过是昙花一现。
短暂的初恋过后,便是表妹的入宫,“谁省,睡省,从此箪纹灯影”,纳兰公子的相思苦恋的痛苦忧伤就更加突出了。为见表妹,容若不禁乔装成僧人。只可惜“一朵芙蓉着秋雨“的表妹与他在如此的宫廷内只得“相逢不语”静默无言的相对,“转过回阑扣玉钗”。
据清《赁庑笔记》载:“旋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比一见,了此夙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彼妹一见。而宫禁深严,竟不能通一语,怅然而出。”或许这段记载正是对纳兰当时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恋的有力证明,直至今天也无法消除的苦楚。
恋人入宫,之后纳兰公子还抱着限满出宫,此时纳兰尚未与卢氏结婚,她要留着正配等自己的恋人。而他的表妹一样在等待着与他的再相逢。“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这是纳兰描写了他的恋人与一般宫女望幸的相反,表明表妹依旧女儿身,始终属于自己罢了。不过在她还未出宫,纳兰便去了另一个世界。而纳兰的表妹则因倾心纳兰的缘故无端遭人猜忌,被送入冷宫。那些与纳兰在一起的时光不知是否让她在寂寂冷宫回忆着“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纳兰公子在表妹入宫后不久便结识了第一任妻子,刚开始容若并不想与其成婚,因为他等着他的表妹,那才是他理想的正配。不知是家人的催促,还是纳兰公子觉得表妹不再回来,或是卢氏太好,卢氏是大家闺秀,父亲是卢兴祖,兵部尚书,广东巡抚,两广总督。他是满族入关后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纳兰娶了卢氏。婚后二人琴瑟相和,“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椅斜阳”。然而这段爱情并没有持久,卢氏红颜薄命,婚后四年便离开了纳兰。卢氏死后,纳兰更加悲痛。“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妻子的死并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加的悲痛“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纳兰一生写下了近四百首词,最令人感动的就是他的爱情词,尤其是写给妻子卢氏的那些清丽哀婉之词。纳兰十九岁这一年,卢氏来到了他的身边,她的出现犹如冬夜的一盏灯,温暖着纳兰凄冷的人生旅途,卢氏凭借着自己的特有魅力和无微不至的关爱不仅把纳兰从情感悲痛中解脱出来,而且还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因为卢氏,纳兰性德年轻的生命中绽放出了一生中最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因为有爱,纳兰彻底走出了情绪低落、惆怅满怀的心理阴影。
周之琦《怀梦词》中有和纳兰公子悼念卢氏之作《青衫湿遍》曰:“道光乙丑余有其省之戚,偶效纳兰容若为此,虽非宋贤遗谱,其音节有可诉者。”故可知那为纳兰自度曲,情感真实,自然的抒发了对亡妻的爱。
卢氏去世后,纳兰续娶过官氏,纳兰有强烈的抵触。据说官氏是任性刁蛮,卢氏的感情是不能填补的空白,爱情生活是长期的空白。正是这种情况下,而纳兰一生中最大知己顾贞观也最了解纳兰的孤独与寂寞。由顾贞观做媒,直到与沈宛相遇,才重新燃起了对爱情的向往。沈宛乃江南艺妓,才华横溢。沈宛走进了纳兰的生活。
纳兰公子这样多情的男子,为世所稀,但他多情反被多情误。纳兰有着如林黛玉般的表妹,可他们却无法结成连理;纳兰的心之苦,后好不容易遇到心爱的妻子,可妻子卢氏四年后早逝;与官氏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更是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而沈宛,一个艺妓,重在有才,也难被主流接受。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梁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明月中。半生以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不论这首词是容若回忆与哪位伊人相处的情景都已无关重要。纳兰公子的爱情随他的心一起埋葬在那不朽的历史长河里。情感的共鸣是没有时空阻隔的。
纳兰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最根本的是他跟父亲纳兰明珠间的矛盾,明珠给了他一身份,可纳兰身在相府,心向江湖。在一首《采桑子》中,“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可见纳兰的心境,看雪花,是轻浮的样子,没有根,一般人不去喜欢,纳兰却与众不同,觉得雪花是好在冷处偏佳,只有在百花凋零时,才绽放出惊人之美。这是高洁的人格。这种人格有谁能懂呢?卢氏的去世让纳兰感到如此灰心,如此绝望,就要谈到家庭与事业与其他。
明珠在文化上的表现,他是精通满汉文化的,他还是一个注意团结汉人学者的高官,当时明珠府是汉人学者云集的地方。明珠注意对儿子的教育,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纳兰很小就继承了父亲的传统,像渌水亭(今恩波亭),当时就是汉人学者云集的地方,是满汉和睦的表现。
纳兰既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却又要做个孝子。纳兰公子的孝是有名的。明珠生病,纳兰一定是日夜守候在父亲的病床前。有时纳兰都憔悴了,直到父母病好,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态。有时,聚在一起吃饭,如果父母心情好些,他就会吃得多些。父母身体健康是他心中头等大事。这说明他是地道的孝子,在精神思想上却是背道而驰的。纳兰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而父亲是把追求名利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是纳兰心中强烈的痛苦。这种矛盾还不是他心中唯一的痛苦。
纳兰公子年轻时一度有两大梦想。一是做一个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二是做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
纳兰词最感人之处莫过于他真切动人的情感,无论是凄美哀怨的爱情词,还是真挚深婉的友情词,都记录着他一往情深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他与顾贞观之间的知己之情,更是流传千古的友谊佳话。顾贞观只是一个流落江湖的汉族文人,无权无势、身份低微。顾贞观今天或许觉得陌生,当时他的名气不在纳兰之下,比纳兰大十八岁,在纳兰没成年前,已名扬海外。当年考中举人第二名,做国史馆典籍的官,负责编历史。这人有个性,在康熙十年,毅然辞职,过江湖文人的生活。这一年纳兰十七岁,进入国子监,与顾贞观擦身过。到纳兰四十岁时,他们才见面,相见恨晚。顾贞观人品与才华让纳兰相见恨晚,还有纳兰对待朋友的态度,身为相门公子的纳兰容若,却集荣华富贵于一身,父亲更是权倾朝野的一代名相。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两人的身份地位都有着天壤之别,然而,纳兰却与比他大二十岁的顾贞观结为莫逆之交,当时非常罕见,甚至还引来了众人的猜忌与谣言。纳兰对两人之间的友谊为何如此珍重?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对待他人的猜忌和谣言,他也一笑置之。纳兰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浪迹江湖的文人雅士,尽情挥洒精神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身为相门公子,康熙皇帝身边的侍卫,对纳兰而言,这个理想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极度苦闷中,与汉族文人雅士的倾心交往和心灵默契成了他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纳兰的真挚和信任,打动了一批批汉族文人,也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友谊佳话,在他和朋友之间,留下了感天动地的友情故事。
纳兰与顾贞观在性格和对诗词的追求方面,一模一样,惺惺相惜。而世人看来,词是闲适无聊的消遣方式,难登大雅之堂。但纳兰与顾贞观对词有共同的见解和追求,俩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词歌赋,心中无限畅快。在顾贞观眼里,纳兰公子出身好,才气高,官途顺,仿佛自己才是最失败的人。纳兰得知好友的愤懑,专门写了一首《金缕曲》送给顾贞观,让他不要在乎身外之物,要敢于迎合本心。
后来,顾贞观母亲病逝,顾贞观不得已离开京城,纳兰依依不舍地送别了友人。在纳兰公子去世的第二年,顾贞观回到家乡过上了隐居生活。在对好友的缅怀中,顾贞观将纳兰公子所写的文稿,整理成《侧帽集》一书,这本著作流传至今。
重情重义,人世之间有利益之交,可是纳兰从来不间得到,而总是在付出。甚至为朋友,他可以两肋插刀。凡对清史,尤其是文学史有所了解的人,对这三位著名词人吴兆骞、顾贞观、纳兰容若,应不会陌生。他们的故事由吴兆骞引发。
顺治十四年发生江南乡试作弊案,涉案者流放到遥远的黑龙江宁古塔,其中就有“江南奇才”吴兆骞。案发,严惩涉案官员后,顺治帝还在中南海瀛台亲自复试该科江南中试举子。恃才清高的吴兆骞依然不改桀骜不驯的品性,声称:“焉有吴兆骞而以举人行贿乎?”表白自己考试根本不需要靠行贿作弊。事后经礼部、刑部查实,吴兆骞确实没有行贿作弊,但他还是流放宁古塔!
顺治十六年闰三月初一,吴离京赴戍。顾贞观等好友为他送行,朋友们的心情无比伤感;但吴并不屈服,就像他先前在狱中写诗云:“冤如精卫悲难尽,哀比啼鹃血未干”。在寄语双亲时,表白自己“意气激昂,犹然似昔”。于是,向送行的朋友们挥一挥手,毅然转身上路。只是他绝不会想到,这一去就是整整二十三年。
顾贞观救吴无望,求纳兰说动其父明珠救吴兆骞。纳兰读了顾贞观写给吴兆骞的两首《金缕曲》,读到“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兄怀袖”,“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至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不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顾贞观趁机相托救吴一事。纳兰答应帮忙,但他知道难度很大,所以提出希望给他十年时间。顾贞观一听急了,说:“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后经多方运作此事,吴兆骞终于在一六八一年他五十一岁那年离开宁古塔南归。与京中亲友相聚时,“执手痛哭,真如再生也”。可以想见,朋友中最激动最兴奋的,一定莫过于顾贞观。
然而,顾贞观很快发现,归来的吴兆骞身上昔日那股傲岸自负、锋芒毕露的性情不见了,却多了随遇而安、小心翼翼、消沉落寞的心态,这让顾贞观感到很失望。像吴兆骞这样的江南才子,还有什么比失去了其“志”更可悲的呢!顾贞观在《金缕曲》词作中曾经设问:“问人生至此凄凉否?”这本是他慰藉吴的话,忽然想到面对归来后失其“志”的吴兆骞,他是否会叩问吴,究竟是什么把从前的你身上宝贵的棱角磨掉了?以顾的为人,他肯定不会后悔曾经为救吴付出的一切,但他一定会在对吴失望之余,感到内心有一种无以言表的“痛”,为吴、也为他自己。而纳兰的重情重义温暖了一大批汉族文人。纳兰对生活厌倦时,顾贞观还为纳兰做了重要的事,这给纳兰最后生命带来了最后的一丝亮色。
纳兰性德第二个梦想是做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纳兰十一岁进入国子监读书,十八岁中了举人,兼精骑射,廿二岁就考中二甲第七名,被康熙授予三等侍卫,旋又升为二等,再晋一等侍卫,甚得康熙赏识,常伴康熙唱和诗词。当时名声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争相说他不是凡人,如果持续发展,应该前途不可估量,纳兰有发展平台,有出众才华,有信心与雄心。像他这样少年得志的宦海仕人,按通常而言,应该是热衷于仕途;可是纳兰性德志向却完全相反:他对立足丹墀,平步青云,未为自幸;对功名、仕途谈薄尤甚。事情出现变故,纳兰得了重病,寒疾,不能受风寒。纳兰寒疾彻底打垮了他,一病不起,他只能卧病在床。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纳兰病重甚至惊动了康熙。随时汇报病情,康熙亲手开了处方药,赐给于纳兰,纳兰没来得及吃,三十日纳兰公子永远离开了人间,虚岁三十一岁。此日正是卢氏的忌日,在康熙十六年的这一天正是卢氏去世的时间,我们宁可相信不是巧合,纳兰追随妻子离开这个人间。
纳兰三十一岁的生命在清的文坛上像流星一样划过,也是时代巨大悲痛,当时,有数以百计的人写悼词,从来没见面的人都会痛哭。曾在渌水亭雅集的文人,痛哭感叹。而当所有人痛哭流涕的时候,只有纳兰会微笑,他要去的世界里有他最爱的人,有他最温暖的家。
年轻的纳兰公子走了,在另一个世界里,他将不再惆怅,不会再有痛苦与寂寞。纳兰公子的一生中只有——情,对亲人、对朋友、对爱人。这种情铸就了他的人生,错就错在,他这种纯情的人,不应该生在这样复杂的人世间,所以他说,我是人间惆怅客,人间不是他的家。
而在纳兰公子临终前,纳兰写下了他一生最后一首诗《夜合花》:
阶前双夜合,枝叶敷华荣。
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
作者:许志刚,1991年4月生于古浪,自幼读《中国通史》、《二十五史》、《史记》、《诗经》、《资治通鉴》等,对时政民生有创新认识和独特见解。有深厚的古、今文学功底;略通音律,会吟诗、填词、作赋、会画(以国画见长)。在全国核心期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篇。集有《许志刚文集》、《苌勤诗集》、《秋晨集》、《政论杂谈》,书画代表作为:《小桥流水》、《国色争艳》等。赤子之心,心系祖国、心怀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