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个让国人骄傲自豪甚至神往的时代,唐诗飘洒、牡丹竟放、盛世繁华、万国来朝。其中名将,人们耳熟能详的也不少。
凌烟阁的那几位,李靖、秦琼、程知节、尉迟恭,拜《隋唐英雄传》所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之后又薛仁贵,同样拜小说《薛仁贵征东》所赐,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甚至还有所谓的“家住遥遥一点红,飘飘四下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镇西东”这样纯属虚构的应梦贤臣之说。
后来有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再造唐室之誉的李光弼、郭子仪,有“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哥舒翰,甚至于高仙芝的名字,大家也不算陌生。唯独他,很少有人知道。
他叫王忠嗣。
大多数人都没听过这个名字。允许我稍加列举一下他的事迹。他是唐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担任四镇节度使的人,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曾手握26.7万精兵。一人佩四将之印,掌控万里边疆,手握天下劲兵重镇,史称“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安史之乱的创造者安禄山,在造反前夕也只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史之乱中,安禄山称自己有20万大军,但据史料记载,至多18万。
几乎所有的史学家都相信,所幸王忠嗣是忠臣,否则,天下之祸早已发生。
他知人善任,安史之乱中的名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他一手提拔,郭子仪也曾受他提携。
他立下赫赫战功,战吐蕃,北讨奚怒皆,三征漠北,远征突厥,回讫,乌苏米施,战必胜,攻必克,“自是虏不敢盗塞”,七年间,万里边疆,皆无战斗。
难能可贵的是,他善用兵,却不喜挑战事,史书说“持重安边”“平世为将,抚众而已。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很小的时候,认识一个字,“武”,古人造字,止戈为武,这道理我懂,王忠嗣懂,但有人不懂。
若只是这些,他也该淹没于荒芜的历史长河中,喜欢他,是因为一句话,“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
我自认不是什么有血性的人,可每次读到这句话,都能觉得血液上涌,能给我着这种感觉的话不多,可以列举。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陈汤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宋文帝的“若使吾有道济在,安使胡马济此哉?”马援的“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我开始有点相信,中国人,骨子里,其实是很有英雄爱国情结的!
故事的起因是石堡城,石堡城算作一个战略要地,唐朝与吐蕃争抢过数次,此时,石堡城在吐蕃手里,唐玄宗命令王忠嗣将其夺回。
石堡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本来,若是战略要地,肯定要拿下,但是此时王忠嗣发动积石山战役,重创吐蕃,瓦解吐蕃的防线,此时,石堡城已经不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了。
忠嗣上书回答,石堡城地势险要,吐蕃全力守卫它。如果以疲惫之师攻其坚固的城池,必死伤数万人,之后战事才能完成。所得的不如所失,还请三思。唐玄宗不听,另派了别人来打,要求王忠嗣从旁协助。李光弼提点,既然皇帝要打,打便罢了。何苦得罪圣上?他回答,“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城,何苦死伤数万人?
石堡城没打下来,王忠嗣被李林甫诬陷,获罪当斩。哥舒翰愿意用自己的官爵换王忠嗣一命,才得以免罪。
最后由哥舒翰攻打石堡城,血染沙场,尸横遍野,攻克。不出所料,死伤一万,而对方全部兵力竟只有六百人,所得果不如所失,一切都如他所言。之后哥舒翰名声大噪,真正的一将功成万骨枯!
李白有诗曰“君不能学哥舒,横行西海夜带刀,西屠石城换紫袍。”这评价有失偏颇,哥舒翰是被皇帝逼的,毕竟,他没有胆量跟皇帝叫板。
王忠嗣被罢兵权,贬官,两年之后暴毙。“贬汉阳太守。久之,徙汉东郡,卒,年四十五。”短短几个字,大唐盛世最耀眼的将星坠落。
暴毙,偏偏是暴毙,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暴毙而死就是死的蹊跷,但那又如何,他已经不在了!
只能对唐王朝说四个字,自毁长城!
曾有人说,若王忠嗣没被贬官,根本不会有安史之乱,若王忠嗣没死,即使有安史之乱,也只会是场闹剧,王忠嗣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平息。
不过,历史没有如果。安史之乱延续八年,完全是唐王朝咎由自取!
王忠嗣死后,再没有一个有足够号召力的将军,安史之乱中郭子仪是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是陇西节度使,两人官职相当,互不信服,不听彼此的指挥,浪费了许多战机。在兵力远胜于敌时,仍打了八年!
王忠嗣死后,再没人敢反抗唐玄宗,皇帝的好大喜功自以为是发挥到极致,酿成许多悲剧。安史之乱初期,因兵力悬殊,高仙芝封常青退守潼关,坚壁不出,唐玄宗不明所以,命令出征,不出,然后被唐玄宗杀死。之后哥舒翰据守潼关,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哥舒翰没办法,有高仙芝的前车之鉴,无奈“恸哭出关”,战死。
他生于开元盛世,都说,乱世出英雄,作为名将,出生于盛世,不知是幸或不幸。盛世的武功,从来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玄宗后期的好大喜功发挥到了极致,可惜他不懂,只有他会去珍惜那一万人的性命。
还想再说一点他的死因。石堡城是导火线,但不是根本原因。
自小父亲战死,唐玄宗爱怜他,让他与肃宗李亨一起长大。一般名将都是自己打拼出来,或子承父业,但极少与皇室中人过分亲密,王忠嗣能与唐玄宗唐肃宗关系如此亲密,是他的悲剧。
作为皇帝,最忌讳的是边将与大臣勾结,最最忌讳的是,太子独大,与朝臣或边将勾结。处在那个至高的位子,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一旦有一点点觊觎自己位子的念头,都会毫不留情。历代有无数借此杀人于无形的例子,如严嵩杀夏炎,亦如康熙恶胤禩。
这一点在唐朝尤为厉害。大约是老祖宗李世民玄武门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历代太子都做的不安稳,要么造反,要么成为废太子。唐太宗的承乾太子、魏王李泰接二连三造反,最后无奈选了仁厚的李治,同样的唐玄宗第一位太子为李瑛,因被武惠妃李林甫陷害造反而被废。所以他对太子李亨的提防之心可谓不言而喻。
而王忠嗣与李亨一起长大,关系不同寻常,不管李亨有没有贰心,玄宗心中嫌隙已生,李林甫随便两句谗言便能让王忠嗣死无葬身之地!
王自以为忠心为国,却连这点都没看透,“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古今同慨,可为之一叹。”
英年早逝,将星陨落,真应了那句话,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