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季:创意与情怀,是对双胞胎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短片季:创意与情怀,是对双胞胎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短片季:创意与情怀,是对双胞胎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3-30 0
昨天下午,我们在北京参加了FIRST“短片季首映礼”,看了七部青年导演的短片,风格各异。它们分别是蔡成杰《The Double》、刘晓雷《万物有灵》、江博铭《归途》、马誉龙的《玩手机的女人》、萧潇《挽州之岛》、陈一线《城市之光》、周侯衡《凉山女童》。
想观看这七支短片,请戳“阅读原文”!
本次FIRST短片季围绕“平等”概念,介入社会现实,在相对公益题材范围内,去追溯影像表达的创造力,如何破除过度情感的渲染,以及宏大命题的构建,又为青年电影人增添了新的一层磨炼。跳脱既有创作经验的表达,也就成为这次短片季导演共同面对的挑战。
短片季评委李樯、黄渤,嘉宾李晨、梁静及周子阳、高则豪等众多青年电影人都出席了首映活动,评委周冬雨虽未能到达现场,亦专门录制了视频鼓励青年电影人用审视影像表达的方式,希望更多青年导演通过短片拍摄实践磨炼经验。
现实所激发的短片创作,如何又重新回溯介入现实?并显现出力量?正如FIRST影展组委会所传达的,我们一直在想影像是不是应该承担更广泛的职责,这个答案是不一定,但在这种特别的社会环境内,还是应该思考电影介入社会的力量。
蚂蚁金服副总裁陈亮则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带着更多的思考和希望往前走,这次跟FIRST影展作为合作伙伴,希望一起推动这个世界向前。
在具体影片之外,青年电影人分享的话题不约而同地回到整个短片季创作过程的体验。有限的创作周期内,还要经历剧本的一次次推翻,影像表达方式的准确构建,拍摄过程的精准把控等。具象到电影的最终呈现,都难免有遗憾。
但就像FIRST影展组委会所传达的,获得一个完美的短片作品从来也不是FIRST短片季的目的,每一个青年电影人都能在过程中获得个人创作层面持久有效的经验、反思、阵痛,甚至是颠覆性观念,对处于创作初期的青年电影人才最重要。

这次,已经凭借《北方一片苍茫》(原名《小寡妇成仙记》)斩获FIRST青年影展和鹿特丹电影节最大奖的蔡成杰导演,回到FIRST短片季,进行全新的影像尝试,也成为在场媒体和嘉宾好奇的焦点。在蔡成杰导演看来,短片经验永远是必要的,“FIRST短片季这样的机会要多参与,要多拍,只有在创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次过程中的困境和经验,都让我有新的反思。”
而谈到这次影片的表达“我其实是从一个特别普遍的社会话题切入,现代农夫与蛇的故事,我们生活的公共空间里,人与人之间,享受着公共利益的温暖,也能消解冷漠。如果受到了伤害,是否还能以善意对之。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细小的正确的选择,都能给世界平等的机会。”

专访《The Double》导演蔡成杰
记者:这段时间以来,行业内对你关注的焦点肯定都是《北方一片苍茫》,以及鹿特丹主竞赛的事情,或许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会觉得这样一个导演不再需要回到短片创作。那从您个人来说,短片创作的经验和打磨有必要吗?期待从这个过程中精进什么?
蔡成杰:我认为有必要。短片和长片从创作角度上来说,本来就没有必然的从属关系。事实上短片的创作更具难度。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叙事,对于主题,场景调度,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是严苛的考验。
记者:《北方一片苍茫》一些对白和场景上的造型感和极简的构图风格,可以看到非常独特的表现手法,《The Double》这次你又用了一镜到底的手法,这在叙事上必定是个挑战。不同拍摄手法的不断尝试和探索,你会一直坚持吗?这次短片中的尝试,你得到了怎样有效的经验?
蔡成杰:是的,我喜欢影视创作中任何层面上的挑战。每个新鲜的创意都能成为我创作最大动因。《The Double》虽然只有三分钟时长,但是却讲述了一个包含白天和夜晚,晴天和下雨等多个场景、不同氛围的故事。用女主视角贯穿多个场景,并以实拍长镜头的方式呈现,势必成为我们创作各个部门的考验。首先要求演员精准表演和走位,尤其是这次我们启用了十几对双胞胎演员,影片中的某些演员还要在不同场景中迅速换装,这更增加了拍摄难度。前期我们用大量时间在现场排练。然后又带摄影机排练。确保万无一失。
我们采取了棚拍舞台化的场景设计,因此美术也采取了搭景方式,在舞台上趋近现实场景,又做了抽象处理,多个场景之间也采取了不同方式衔接起来,比如道具的遮挡、光线的转变等方法。
为了完成白天与夜晚、霓虹、夕阳、内景等紧凑的环境光线变化处理,灯光也花费了很多心思。当然不同的光线变化也给摄影师带来更多的挑战,因为摄影机不仅要跟上演员的走位和表演,还要掌握和控制不同场景的光线变化效果。灯光部门为了配合摄影拍摄,给灯光做了不同区域的控制,与摄影机一起变化。
为了表达故事里人物的内心情绪,我们还特别增加了一段雨戏。这让各个部门的工作变得吃力。雨量大小和起止时间都有难度。实拍时间选在晚上,冬季十分寒冷,不断的重复拍摄,烘干身体,让我们的演员着凉。不过幸好两位女主演非常敬业努力,达到了拍摄效果。美术道具还要迅速恢复场景,化妆服装也要迅速补妆,确保重复拍摄。
总结起来,感觉拍摄一部三分钟的短片,其难度并不亚于拍摄一部90分钟的长片。各个部门也从创作过程中总结了很多经验,无法一一详述。
记者:一部电影除了是作者的表达创作,也是一次团队的协作,一个导演要有能力选择合适的人、专业的人去合作。这次短片季也给到了这个空间和挑战,需要在短时间内组建团队,并完成影片,你觉得从这方面你取得了什么经验?
蔡成杰:这次组建团队大部分都是启用的老班底。这么做当然也是为了确保创作在执行层面更彻底。也有些新成员加入,为我们带来新鲜的思路。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员副导演的工作,为了寻找十几对双胞胎演员,花了很多心思。十几个演员副导演同步进行,在飘home驻扎面试,社交网络、经纪公司多方寻找。为我们角色增加了选择空间。为了完成半舞台化的表演,我们邀请了有舞台经验的指导老师,对演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
记者:最初得到“为世界提供更多平等机会”这样的概念,为什么想到这样的故事结构,你是怎么理解这个主题的?
蔡成杰:世界是多元的,不能从单一的角度阐释平等这个主题。从不同人的视角出发,看到的平等是不一样的。人性本身或许阐释了这一议题的复杂性,这其中包括是非善恶、信任与否。
记者:这次短片季从某种层面讲,是通过影像介入现实,介入公益话题,在这个前提下,你希望影像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通过影像传达出什么观念和力量?
蔡成杰:当前影像以各种形式介入并解读着现实,但同时现实也影响着传统影像表达的形式。微拍、直播、监控录像的普及,反证这一点。影像介入公益话题这个前提下,不应该是简单的批判抑或说教,只希望能带来片刻思索。但我更希望影像首先审视自我,用审视自我的方式,看见现实。
记者:最终影片呈现出的质感和效果,你有几分满意?觉得遗憾之处在哪?
蔡成杰:这次创作就是一次学习加实践的过程。从影片呈现的效果来看,惊喜和遗憾一样多。但是,电影不可能再重来一次,我能做的就是任何时刻都尽力而为。
记者:或许这次短片实践所遇到的表达困境和问题,是全新的经历,有怎样的反思和阵痛?
蔡成杰:有很多表达方面的困境,这是每次创作都会遇到的问题。大部分时候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两者皆可。那么为难之处在于做出选择吧。反思的地方很多,说点实际的,就是,有这样的机会要多参与,要多拍,只有在创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要更勇敢,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是用来打破的。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8-03-30

#  青春校园板块欢迎你  #

安于长情

ZxID:6598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3-30 0
从一个特别普遍的社会话题切入,现代农夫与蛇的故事,我们生活的公共空间里,人与人之间,享受着公共利益的温暖,也能消解冷漠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