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读诗方式,是把伟大者想象得和自己一样平庸 | 史杰鹏的诗词课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综合游戏交流
跑跑卡丁车
QQ微信技术
社区服务
聊天交友&心情咖啡
动漫剧场
校园青春
签到统计
原神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校园青春
错误的读诗方式,是把伟大者想象得和自己一样平庸 | 史杰鹏的诗词课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1
个回复
[转载美文]
错误的读诗方式,是把伟大者想象得和自己一样平庸 | 史杰鹏的诗词课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2-23
最后登录
2025-02-06
发帖
313859
在线
16886小时
精华
0
DB
627
威望
28082
保证金
0
桃子
2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4-27
0
一年吃不上十顿肉,家里除了课本几乎看不到其他带字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70年代初出生于江西农村的少年史杰鹏爱上了诗歌。
他写过一篇文章《读诗词的回忆》,回想初高中时的自己对古诗词有多么狂热。有一次,有同学在茶话会上朗诵《将进酒》,史杰鹏发现世上竟有这么好的诗,磨了好几天从同学处借来了《李白的故事》。书拿到手,他慌慌张张飞速把这首诗背下来,唯恐被别人看见抢了宝。由于买不起书,他就时常站在新华书店的书架旁边强记,李煜的《虞美人》《浪淘沙》、李白的《蜀道难》这些诗词都是这样背下来的。
攒了些零花钱后,他买下了《宋词》《诗经选》《楚辞选》,可是父亲却认为这些书无外乎“淫词艳曲”,盛怒之下把书撕成了两截,史杰鹏只能含泪偷偷捡回书页,重新粘上藏好……
与很多诗词爱好者不同的是,史杰鹏并没有止步于读诗和背诵。在阅读古代文学的同时,他受到《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的影响,投入了对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的钻研之中。他发现,世面上不少学者的古诗译注都有问题,常常不够精准,而且“你抄我我抄你”。
离开高校之后,史杰鹏开设了一门网课——“从诗三百到姜白石——古文字学者‘梁惠王’古诗词二十讲”。“梁惠王”这个艺名,最初是他在诗词论坛上为自己随便取的,现在已经变成了他的学生和粉丝口中的“大王”。史杰鹏告诉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这个课程卖了近两千份,只有两个人要求退款——他们认为这不是他们想听的内容。“他们想听的,估计是市面上比较口水化的内容,我的不适合,他们也听不懂”。不久前,在这一课程教案基础之上完成的图书《悠悠我心:梁惠王古诗词二十讲》出版了。
史杰鹏与《悠悠我心:梁惠王古诗词二十讲》
“市面一些诗歌注释你抄我我抄你,
我想传递精确信息”
界面文化:从书里面可以看出,你从小就千方百计找来古诗词来阅读和背诵。诗词对于你来说为什么这么重要?你又是怎么想到要开古诗词二十讲的课程的?
史杰鹏:喜欢古诗词是一种天性。我从小看语文课本上的诗词,“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觉得古人的生活质量也不差,技术也可以,能建那么高的楼。而且有插图,图上的古人仙风道骨,在山间采松子,感觉很浪漫,带给我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于是就特别想要找古诗来读,但那时候没有网络,找一本书非常难。现在我还是认为,古诗词是我很重要的精神食粮,每次读都很满足。
2014年我出版过一部小说《楚墓》,有很多场景描写是比较古典诗歌化的,里面还嵌入了我自己填的几首词。陕西一位检察官网友非常喜欢这本书,觉得很有古典诗词的感觉,是他喜欢的知识分子小说,他为这本书写过十几篇评论。去年暑假之后,他就告诉我,有很多朋友都想听我讲诗词,希望我可以开个小班,他们可以付费。后来另一个朋友说,不如面向更广大的人群,我随口答应了。他怕我懒散,特意跑到我家来,让我当场敲定了所讲的诗词,催促我必须在几周之内开课。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硬着头皮写稿子。由于我口才不是很好,每次讲课之前,都会把稿子写得非常详细,一小时的课会写好一万字左右的稿子。这次出版成书,我又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修订。
在大学里,我没有教过古诗词。因为大学开课都是要申请的,需要上面批准,基本不允许开本专业之外的课。我的本业是小学,上课讲的是出土文献、古文字学和音韵学。前年我向学校报了一门“《楚辞》课”,没有得到允许;现在倒好,我可以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只要有听众付费。
界面文化:你是怎么选择诗人和诗作的?一些大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高产诗人,你都只各选择了五首诗作,而光是《古诗十九首》中就选择了十首,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为什么整本书到南宋文学家姜夔就结束了?
史杰鹏:我特别喜欢汉代的东西。古书里我最熟悉的就是《汉书》,比《史记》要熟,平时读的汉代出土文献材料也比较多。那些材料基本都是司法文书和案卷,描写当时的普通人的遭遇,以及官员如何断案,有很多生活的场景,在正经的史书上都看不到的。《古诗十九首》也是写普通人的家常生活,有一种悲凉感,也很亲切。我读到它,脑海里仿佛就会出现汉代人的生活画面。当然这也和我的经历有关,小时候我在乡下,也没有电,也吃不上肉,和汉代可能也没有太大差别。我后来写汉代的小说,常常写这样的场景,也是源于我的生活经验。
我中学时候不大喜欢姜夔,因为他喜欢自度曲,押的韵入声韵比较多,读起来不顺口。但在大学之后有了音韵学的知识,觉得也别有一番滋味。姜夔的词一般被评价为“清空”,“野云狐飞,来去无迹”。他描写的那种意境,人必须在有一定社会阅历之后才能够理解。他是我最喜欢的宋代词人之一,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以他压卷。当然宋代以后也有一些好的诗人,比如清代的龚自珍。但是因为在大学里一门课也就是二十讲,觉得已经够累了,不想再讲下去。以后有机会的话,当然还可以继续讲。
界面文化:这本书有非常学术的部分,但也有日常的大白话甚至流行语,比如白居易关心时事是“就公共问题发言”、李白是谢脁的“脑残粉”等等。这样写作是出于什么考虑?
史杰鹏:讲到《诗经》和《楚辞》的时候,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怎么理解文字,和唐宋诗词不一样,它们很古奥,需要解释。目前市面上出版的一些《<诗经>译注》、《<楚辞>译注》都不够学术化,主要原因就是作者不懂小学,于是注释都是你抄我我抄你。于是我想,我讲先秦诗歌,一定要给读者传递精确信息。在这方面,我也不敢说自己一定正确,但作为一个念小学出身的人,我在字词解释方面可能比大多数作者的修养要高一些,至少知道哪种说法更有道理。
但同时,这多少也是有点儿商业性质的课程,虽然学术性重要,但通俗易懂、迎合听众也是必须的,所以我经常举很多通俗的例子,尽量多用比喻,尽量讲得生动有趣些,让大家都可以接受。只是碰到需要精确传递的东西,我也不会妥协,希望能够借此提高普通读者的古代汉语修养,至少告诫他们,以后看到其它译注的时候,不要盲目相信。
史杰鹏
“很多人心灵贫瘠,
把伟大者想象得和他们一样平庸”
界面文化:在《悠悠我心:梁惠王古诗词二十讲》这本书里,你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擅长做官的人,文学才华都不高。好像文学和做官是一对矛盾,不是也有王维、欧阳修这些人吗?
史杰鹏:我感觉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但在书中我也说了,并不是绝对。王维、欧阳修现在看来都不算最顶尖的作家(当然只是我个人看法),李白、杜甫、李贺、白居易、苏轼才是最顶尖的。李白没有当过官,杜甫怎么也考不上进士,李贺估计也够呛。姜夔、晏几道、蒲松龄也考不上。我觉得最伟大的作家好像考试都不太行。也许是他们的心灵太丰富,思维方式和别人不一样。而考卷都是标准化的答案,答得太丰富,就进入了文学层面了,考官如果无法欣赏文学层面的东西,就会觉得写得不好;或者即使其中有人能够欣赏,也不能自作主张,必须和考官商量。不是所有人的心灵都那么丰富,再说评卷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最后很可能是干脆刷下去算了,取标准化的答案。
界面文化:但很多诗人又很想做官。
史杰鹏:这和文化传统有关系。诗人从小读四书五经,人们对他们有期待,觉得读书人就应该去治理国家。而对于读书人自己而言,只有做了官,才能过上好日子,才能欺负别人,不做官就没有薪水,只能被人欺负。因此,不论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还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也必须要做官。这是家族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不一定完全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当然也有陶渊明这样的反抗者,实在是受不了每天朝九晚五上班,他也不懂得怎么讨好上司,上班也不痛快。那时又没有《为首长服务的艺术》这种书看,无法提高这种能力。李白、杜甫其实也是这样的心灵反抗者,他们想做官但是做不了,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去奉承别人。虽然李白写东西的时候是很会奉承别人的,但是现实中,不一定真能做好。
“反抗者”陶渊明
界面文化:诗的常态或许还是歌功颂德,你选的诗其实不是常态?
史杰鹏:选这种诗多没劲。这也说明时间是公平的,你现在很得意,上蹿下跳,但是你写的东西未来大家不会去看。老百姓虽然是崇拜权势的,但是潜意识中还是有一种特立独行的需求,不会喜欢读老干部写的东西。
界面文化:你在书中批评儒生用“时刻讲政治的眼光”去看《诗经》这样的作品。你认为古代儒生这种错误的读诗方式是怎么形成的?
史杰鹏:不管什么时代,平庸的人总是占大多数。读书人也是这样,有才华的其实也是占少数。很多人虽然读了书,但是心灵很贫瘠,不能理解人性的丰富,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自己写不了艳情诗,看到欧阳修这样的人写艳情诗,就会本能地为他辩护,找理由说那是别人写的,是栽赃。他们觉得欧阳修应该是“我们的人”,但实际上欧阳修不是他们的人。这种错误的读诗方式,就是把伟大的人也想象得和他们一样平庸,使劲往他们自己身边拉,可能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吧。
把爱情诗解读成政治诗,有文以载道的需要。这些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觉得诗人不应该写爱情诗这种东西,但《诗经》是文化经典,又避不开,不能不讲,只能往政治诗这个方向解释,才能说服自己、说服别人,否则就怕教坏人心,领导也不满意了。
界面文化:在你看来,这种读诗的方式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
史杰鹏:从战国以来,特别到了西汉“独尊儒术”之后,儒生就开始这样解读了,这也是政府对他们的要求。西汉时代,儒术成为主导思想,也是经过了一番竞争才胜出的,那么多流派,最后由皇帝加以抉择,就是因为儒术对于加强统治有用。皇帝养着儒生,不会白养,如果你对我的统治没用,我就必须换人。儒术可以发挥洗脑作用,可以让皇帝随心所欲除掉想要除掉的人。比如人家说了一句话,就可以说那人道德上有瑕疵,把他给杀了。当时连汉文帝的老婆窦太后都觉得,儒生的残酷比商鞅还厉害。后来发展到“春秋决狱”(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由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主要是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和定罪),腹诽也要杀,也就是说,有些事,你想都不能想,想了都犯了死罪。余英时说,这是儒家为了迎合皇帝的法家化表现,先秦时代的儒生不是这样的。
这一切结束是在西方思想传过来之后,民国上演了《子见南子》这样的话剧,把孔子拉下了神圣的殿堂。所以我们说,五四的成就无论怎么估量都不过分。很多人觉得五四消灭了传统文化,但是实际上,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不会知道道德杀人的可怕。清朝的戴震说过:“以法杀人,犹有怜之者;以理杀人,其谁怜之。”这有点像加缪写的《局外人》,母亲死了,主人公竟然不当一回事,还跑到外面去玩,群众的道德感就被激发出来了,都高呼杀了他,没有人因此有道德歉疚,都觉得理所当然。
《子见南子》是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问难礼乐的故事。孔子想借卫灵公之力施展自己的治世抱负,而执掌朝权的是灵公宠妾、声名狼籍的南子。在“五四”大潮有退却之势之时,林语堂创作了新编历史剧《子见南子》,他笔下的孔子在天理与人欲之间徘徊,是对孔子形象的大胆颠覆。
当然古代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唐代的时候还算宽容,白居易批评了军队,也没有把他抓去法办。换在魏晋时代,这种人很快就会死掉。唐代松一些,宋代又紧一点,元代又松了,文人写反诗,元代统治者不在乎,觉得文人能有什么用,就是发发牢骚。明代就不行了,清代就更厉害。同一个朝代,不同皇帝当政时,情况也不一样,要看统治者的心情。
“最上乘的诗歌,
是三分随便七分炼字”
界面文化:你说,“古人认为不值得描写的琐事,却是我们今天认为最有价值的,比优美但可有可无的诗歌更有价值。”琐事为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呢?
史杰鹏:琐事就是生活。很多人认为琐事没有什么价值,普通读者看网络小说就是看一点传奇故事,喜欢看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你打来我打去,没有任何生活场景的描写。但是,一个灵魂比较丰富的人、阅读惯了纯文学作品的人,可能就不大习惯这样只有情节、没有任何生活的东西。金庸小说里的人不生活,他们出生的目的好像就是练武、打打杀杀,都不用吃饭。夏志清说,自己在酒店里无聊,手头没用书看,翻遍酒店抽屉,终于翻到一本金庸的小说,但怎么看不下去,他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看——就是这个道理。
界面文化:你在书里引用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的话说,文学就是把大家常见的东西写得很有意思。你说自己判断有没有意思是看重思维方式。这该怎么理解?
史杰鹏:“有意思”有两方面的内涵,首先就是思维方式和别人不一样。比如画一个独眼龙的国王,如果你就画成独眼龙,国王肯定不高兴,但是画他射箭的时候,睁着一只眼就不一样。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有的人写成了流水账,有的人写得又引人入胜,有种“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感觉呢?因为思维方式不一样,切入点不一样。
我们看短篇小说,最难读的一种短篇小说,就是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按照顺序写,像流水账,看得人昏昏入睡。会写作的人,一般会找到这件事里最深刻和最让人触动的东西,从这里切入,中间来一些顺叙、插叙,来一些联想,偶尔加一些议论,就会很丰富,很有层次感。写诗也一定要和别人思维方式不一样,不然的话,就写不出文学性的东西,只能写一些“我把日来吞了,我把月来吞了”之类的破玩意。哪怕是歌颂领导,也有歌颂得好的和歌颂得不好的。古代人的诗集里有很大部分都是老干体,比如陪着皇帝去游览啊、参加皇帝的生日爬梯啊,于是写诗祝贺之类,但也有写得好的,比如“万国衣冠拜冕旒”,至少能写出一种气势来。
“有意思”的第二点是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要经过不断的训练,用词不能按照常规,要出人意料。我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文章,说俄国人的愚昧让我叹为观止。有一个跟帖说,你这种用法是错的,因为叹为观止都是对很美妙东西的赞叹,我是中学语文老师,我很了解这些。我认为,这人就是思维方式被禁锢了。用本来正面的词来讲一个反面的东西,会产生一种独特的修辞效果,可她不理解,看不出意思来。另外就是词汇的要求,如果一个人的汉语词汇只有两三千,可以写论文、随笔,可是离写诗差得远了。因为写诗对文字精准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古典诗词,除了意思要表达清楚之外,还有格律的要求,选一个字是很难的。很多人能写白话诗,写不了旧体诗。
界面文化:那就是炼字,但你不是说“最上乘的语言,总是写起来带三分随便的”?
史杰鹏:那还有七分不随便呢。不随便就是炼字,就是不断地删改、修改,李白、杜甫都炼过字,我们现在看到的李白诗稿的不同版本之间差异很大,一般认为,有的是原稿,有的是修改稿,说明李白写诗很认真,很多都经过了精心的修改。但他们也有三分随便,很多诗就是脱口而出,但就是写得好。如果所有的文字都是锤炼的,缺少那三分随便,恐怕也很难写出好诗,所以说,还是要有一定的天赋。
“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很大,
骗子们也蜂拥而出”
界面文化:你说中国广大的古代文学史教授群体之中有很多“不懂得作诗的外行”,这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的?
史杰鹏:刚才也说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整个知识阶层的从业者80%都是庸人。不要以为读到博士的人都很厉害,我见得太多了。这有天分的原因,大部分人可能不能理解文学性的东西,也有一部分人是书读得太少。教授的身份不能说明什么,也可能是死读书上去的,不一定需要有什么创建,只要按部就班写论文,注释规范,想办法发表,就能不断升职。我知道的一些古代文学教授,没有几个会写诗,甚至连什么是好诗都看不出来。每年高考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孩子作文写文言文,被报纸炒得火热,编辑就会找大学的古代文学教授来评价,我见大部分教授会说,写得太好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他们自己就写不好,没办法辨别好坏。
对于文学作品,文学评论家可以借用一些西方文学理论,进行工业化的流程评论,这没什么关系。但是指导别人写作,则一定自己要会写作,不然就无法真正地领略写作的甘苦。美国那些教创意写作的老师,本身基本就是作家,但中国的类似老师,很多自己根本不会写,或者写得稀烂。不会写,怎么知道写作到哪里是难的,哪些地方是容易的呢?写的过程中会领略很多东西,不管写的是诗歌还是小说,文学都是相通的。
界面文化:你在书中提到,好的古诗大多是大白话,没有矫饰。但是现在的口语诗又很泛滥,遭到批评。如果把新诗和古诗词进行比较,你觉得两者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史杰鹏:有没有诗味,不是看否是大白话,而是看有没有内涵。《古诗十九首》都是大白话,但有内涵,能够从文字中看出被生活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感觉。诗歌中有一些体验,也是别人想不出来的,比如“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有心灵的敏感,用白话写出来,这是好诗。如果没有心灵的敏感,写一些大家都能表达的东西,那就是坏诗。诗写得好不好,还是看心灵(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和别人不一样,是不是丰富和敏感。其次才是语言。
我读新诗读得很少,但白话的新诗也有一种韵味,有点儿像国外的短篇小说。比如说,在我们心目中教师很崇高,但是如果有一个人描写他看到的中学老师,他们的语言、表情、生活都和普通人一样平庸和猥琐,读起来就很有文学性,因为它有一种颠覆感。有的白话诗把看似崇高的东西进行庸俗化表达,就可以看到对崇高的消解,这就是有诗味的。
界面文化:你还写道,我们写不出古诗,也无法用古诗体创造出现代的名作。那么,今天的写作者会向古人那里寻找什么?
史杰鹏:古诗的审美已经固定化了,它描写的东西一定和农业社会有关;如果描写工业社会,就和古典的审美格格不入,怎么写都写不出那种意境,因此必须创造出一种新体来描写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们不一定要向古人那里寻找什么,通过读古诗来提高审美趣味,就行了。心灵逐渐丰富起来,才会和别人想法不一样。一个人心灵丰富到什么程度,就会特立独行到什么程度。心灵贫瘠的人,不可能和别人不一样。
界面文化:现在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有很多古诗词相关的综艺节目,你是怎么看的?
史杰鹏:大部分是当作产业来做,纯粹是挣钱的,由于市场很大,于是骗子们也蜂拥而出。曾经有私塾聘请我刚毕业的研究生去教书,这位学生后来告诉我,去了之后发现上当,老板基本是半文盲,穿着长衫,神神道道的,请一些古典文学、古代文献的学生去教课,带着一些十来岁的孩子,像疯子一样朗诵,有一点儿神经病的感觉。这些私塾很多在山里,搞得神神秘秘,真有不少家长受骗,把孩子送进去,而不接受正规教育,真的毁人。很多国学节目也是这样,因为有商机,就一窝蜂往上涌。我认为这些节目大部分是垃圾,因为有很多本身水平不够的人在讲。其实不要说他们了,就是不少正经大学的古代文学教授,写一首诗词也往往平仄不对、狗屁不通。
古典诗词还算是好的,虽然有很多骗子,但读一读,多少还能提高审美;至于有些别的传统玩意,完全是沉渣泛起,挺害人的。我总感觉中国人真的再也不能这样走下去了,这是重复以前的愚昧,在外国人看起来,我们还是像一群猴子。以往一百多年的教训已经够大了,如果我们还不吸取,那真的会万劫不复。
《悠悠我心:梁惠王古诗词二十讲》
本帖de评分:
共
1
条评分
DB +15
故人叹
DB
+15
2018-04-27
# 青春校园板块欢迎你 #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安于长情
ZxID:6598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06-09-16
最后登录
2025-01-21
发帖
43731
在线
7927小时
精华
0
DB
163
威望
6310
保证金
0
桃子
18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4-27
0
如果我们还不吸取,那真的会万劫不复。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