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非遗| 夹江年画:找回失去的那份乡关和年味儿!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身边的非遗| 夹江年画:找回失去的那份乡关和年味儿!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身边的非遗| 夹江年画:找回失去的那份乡关和年味儿!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4-28 0


夹江年画 纸上的乡关和年味
吴平
编者按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长卷,记录着四川各族人民的文化血脉。非遗不在历史中,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即日起,大地周末封面版推出新栏目“身边的非遗”,通过寻访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非遗传承人,记录与展示四川非遗的发展和魅力,探寻可行的传统文化传承之路,讲述新时代蜀乡传统文化故事,敬请垂注。
对于传统文化,很多人生活于其中而不自知,有的时候还要通过外人的视角才觉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夹江年画的80后传习人杨继蓉便是如此。
小时候,杨继蓉隔壁邻居就做年画,但她基本视而不见。她9岁学画,接受严格的素描训练,因而看到年画人物比例失调的造型时,简直难以接受。
作家冯骥才从波兰国家博物馆发现一张夹江年画 《元亨利贞》,这张年画让长大后的杨继蓉看到了夹江年画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一面。浸润其中,杨继蓉像挖到了宝藏:其内容题材、技艺手法、社会背景等方方面面无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而它,虽不能言,却等着渡与有缘人。
1
盛极而衰 工业时代的乡愁
中国民间张贴桃符、神荼郁垒(捉鬼的神仙)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时代,但传播和使用非常有限。直到造纸术、印刷术成熟之后,印制张贴木版年画的风俗才于北宋起源。此时,年画才从宗教、文化的奢侈品成为了家家户户都能消费的日用品。

不过,“年画”一词直到清道光年间才出现,源自李光庭《乡言解颐》“新年十事”一节,在“年画”一事中说道,打扫完屋舍房间之后,就贴上年画,既有美化、装饰的作用,又能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夹江年画与绵竹年画、梁平年画并称“四川三大年画”。据资料记载,夹江年画起于明代,大约在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夹江境内即有年画作坊存在。清代开始,夹江年画逐渐繁荣。到乾隆年间,有“董大兴荣记”等作坊专门印制年画。清朝末年,县城近郊谢滩村、杨柳村一带,已有大小作坊20多家。
为什么是夹江呢?

夹江,名称出自青衣江畔“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美景。青衣江又称“平羌江”,唐代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吟咏的就是此处佳境。依山畔水,土地肥沃的夹江,盛产造纸的绝佳原料——竹子。竹资源丰富,竹浆纸发展成熟,为年画制作提供了条件。
木版印画对纸的要求颇高,既要容易上色、固色,又要经得起5、6道反复刷擦。夹江竹纸柔软细腻、浸润保墨、绵韧平整,本身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一张夹江年画便包括纸、画两项非遗。

夹江地处四川西南部,是乐山的北大门,西傍峨眉山,南临乐山大佛,北接眉山三苏故里,经青衣江可至岷江、长江。便捷的航运也带动了贸易发展,轻便的年画很容易被商人捎带到各地。
夹江年画作为川西南地道的农民画,在民间土生土长,主要受众还是农民和部分手工业者。在创作构想上,夹江年画尽量接近农民生活实际;在色彩运用上,要求色调鲜明,对比强烈;在人物绘画上,要求形象饱满,线条粗犷,风格爽快利落。
夹江年画受欢迎,还源于当时独步的印制技艺。夹江年画采用木版套印技法,由民间艺人手绘画稿,然后将画稿贴在木板上,由刻工雕出印版,由浅到深逐步套印,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彩色印刷术。
年复一年,夹江年画便形成了自己独特流派,直到民国初年还十分鼎盛。

从事年画的艺人,农忙时节进行农业生产,农闲时购买纸张、研制颜料、雕刻画版等。秋收之后,立刻开始生产“年货”,一直忙到腊月底。也有一些年画一年四季都印制,比如 “董大兴荣”“董大长顺”等。年画市场很大,远销云南、贵州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仅“董大兴荣”一家,印量便有几十万份,全县一年印量估计有上千万份。
1963年,中央艺术研究院的王树村来到夹江,收集了9幅年画,以“黄丹门神”最为可贵,也是夹江年画的代表作。黄丹原是一味中药,研磨后可做颜料,其特质在于晴天时颜色不明显,一到阴天却尤为鲜亮;而阴雨天正是魑魅魍魉出没的时候,所以用黄丹门神来辟邪去瘟,这在瘴气较重的云贵地区极受欢迎,贵阳一带甚至后房牛圈也要贴一对。
遗憾的是,岁月变迁,夹江年画一度受到重创、濒临绝境。在工业时代,手工木版年画更是难逃被机器印刷取代的命运。
2
唤醒需求 传承中创新求变
与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一样,夹江年画也面临着难以为继的现状。上世纪80年代,夹江县也做过一些重振年画的努力,成立年画社,举行美术创作联谊会等。
2008年,夹江年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夹江举办年画培训班,培养后备人才。近几年,夹江把年画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来抓,杨继蓉也是在此时开始学习夹江年画。

墙里开花墙外香,各处收集夹江年画资料时,杨继蓉才发现早有人做了整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选粹 年画》等收录了神荼郁垒、女将门神等多幅版画。
最大的惊喜应该是冯骥才提供的6张藏于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的夹江年画照片。其中《元亨利贞》《陈姑赶潘》打破了以往对年画的想象。
冯骥才说,木版年画往往是广大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农耕时代,戏曲艺术的魅力不小于今天的电影电视,木版年画就经常以当地的地方戏为题材。

《陈姑赶潘》描绘的正是川剧折子戏《秋江》中的一幕高潮:陈妙常在兵乱中与家人走散,到女贞观出家为尼,却与观主之侄潘必正相爱。潘被逼进京赶考,登舟怅然而去的时候,妙常背着观主,奔至秋江,雇舟赶潘,追上必正。二人倾诉衷情,交换信物。
杨继蓉认为爱情这样的题材让古老的年画能够与年轻人对话,她对《元亨利贞》的解读也颇具新意。画面上的瓶子是珐琅彩的,属于西方舶来品。画上的花是合欢,两只鸟象征夫妻,嘴里衔的种子寓意多子多孙。其构图和色彩非常协调,极富装饰性。
夹江年画研究所负责人、夹江年画传承人张荣强成功复刻了《元亨利贞》和《陈姑赶潘》。目前,夹江年画大部分代表性作品已重新刻印,从矿物、植物中提取天然颜料的技术也纯熟了。但受众太少,仅靠政府支持已经几乎拖不起走。
从夹江年画的题材就可以看出来,祖先从来都不是保守的。而今人有何理由非要拘泥于以前的内容和形式呢?何况,夹江年画除了套版印刷的,也有部分手绘的。
2016年开始,杨继蓉将夹江年画用于文创产品开发,先后推出了抱枕、桌旗、钱包等多种实用物品。杨继蓉还准备和瓷器公司合作,把年画烧制在瓷器上,乘着夹江“西部瓷都”的东风,把年画卖往全世界。
源于感动,成于市场,收于情怀。杨继蓉说,有了资金她还要把传统年画的精髓研究好、传播开。
绵竹年画是用木版印轮廓,再用手绘涂颜色;梁平年画的人物腮部有椭圆形桃红色;即便距离很近,但各地仍发展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夹江年画没有理由不保护、传承好自己独一无二的风味,让农耕时代的乡愁在现代社会也能得到抚慰。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8-04-28

#  青春校园板块欢迎你  #

安于长情

ZxID:6598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4-28 0
传承好自己独一无二的风味,让农耕时代的乡愁在现代社会也能得到抚慰。

际遇之神

惩罚

抢沙发不成,与楼上的斗殴,处以治安罚款DB10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