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非遗| 夹江年画:找回失去的那份乡关和年味儿!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跑跑卡丁车
综合游戏交流
社区服务
QQ微信技术
签到统计
校园青春
免费资源&网盘分享
动漫剧场
聊天交友&心情咖啡
原神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校园青春
身边的非遗| 夹江年画:找回失去的那份乡关和年味儿!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1
个回复
[转载美文]
身边的非遗| 夹江年画:找回失去的那份乡关和年味儿!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2-23
最后登录
2025-02-06
发帖
313859
在线
16886小时
精华
0
DB
627
威望
28082
保证金
0
桃子
2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4-28
0
夹江年画 纸上的乡关和年味
吴平
编者按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长卷,记录着四川各族人民的文化血脉。非遗不在历史中,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即日起,大地周末封面版推出新栏目“身边的非遗”,通过寻访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非遗传承人,记录与展示四川非遗的发展和魅力,探寻可行的传统文化传承之路,讲述新时代蜀乡传统文化故事,敬请垂注。
对于传统文化,很多人生活于其中而不自知,有的时候还要通过外人的视角才觉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夹江年画的80后传习人杨继蓉便是如此。
小时候,杨继蓉隔壁邻居就做年画,但她基本视而不见。她9岁学画,接受严格的素描训练,因而看到年画人物比例失调的造型时,简直难以接受。
作家冯骥才从波兰国家博物馆发现一张夹江年画 《元亨利贞》,这张年画让长大后的杨继蓉看到了夹江年画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一面。浸润其中,杨继蓉像挖到了宝藏:其内容题材、技艺手法、社会背景等方方面面无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而它,虽不能言,却等着渡与有缘人。
1
盛极而衰 工业时代的乡愁
中国民间张贴桃符、神荼郁垒(捉鬼的神仙)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时代,但传播和使用非常有限。直到造纸术、印刷术成熟之后,印制张贴木版年画的风俗才于北宋起源。此时,年画才从宗教、文化的奢侈品成为了家家户户都能消费的日用品。
不过,“年画”一词直到清道光年间才出现,源自李光庭《乡言解颐》“新年十事”一节,在“年画”一事中说道,打扫完屋舍房间之后,就贴上年画,既有美化、装饰的作用,又能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夹江年画与绵竹年画、梁平年画并称“四川三大年画”。据资料记载,夹江年画起于明代,大约在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夹江境内即有年画作坊存在。清代开始,夹江年画逐渐繁荣。到乾隆年间,有“董大兴荣记”等作坊专门印制年画。清朝末年,县城近郊谢滩村、杨柳村一带,已有大小作坊20多家。
为什么是夹江呢?
夹江,名称出自青衣江畔“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美景。青衣江又称“平羌江”,唐代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吟咏的就是此处佳境。依山畔水,土地肥沃的夹江,盛产造纸的绝佳原料——竹子。竹资源丰富,竹浆纸发展成熟,为年画制作提供了条件。
木版印画对纸的要求颇高,既要容易上色、固色,又要经得起5、6道反复刷擦。夹江竹纸柔软细腻、浸润保墨、绵韧平整,本身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一张夹江年画便包括纸、画两项非遗。
夹江地处四川西南部,是乐山的北大门,西傍峨眉山,南临乐山大佛,北接眉山三苏故里,经青衣江可至岷江、长江。便捷的航运也带动了贸易发展,轻便的年画很容易被商人捎带到各地。
夹江年画作为川西南地道的农民画,在民间土生土长,主要受众还是农民和部分手工业者。在创作构想上,夹江年画尽量接近农民生活实际;在色彩运用上,要求色调鲜明,对比强烈;在人物绘画上,要求形象饱满,线条粗犷,风格爽快利落。
夹江年画受欢迎,还源于当时独步的印制技艺。夹江年画采用木版套印技法,由民间艺人手绘画稿,然后将画稿贴在木板上,由刻工雕出印版,由浅到深逐步套印,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彩色印刷术。
年复一年,夹江年画便形成了自己独特流派,直到民国初年还十分鼎盛。
从事年画的艺人,农忙时节进行农业生产,农闲时购买纸张、研制颜料、雕刻画版等。秋收之后,立刻开始生产“年货”,一直忙到腊月底。也有一些年画一年四季都印制,比如 “董大兴荣”“董大长顺”等。年画市场很大,远销云南、贵州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仅“董大兴荣”一家,印量便有几十万份,全县一年印量估计有上千万份。
1963年,中央艺术研究院的王树村来到夹江,收集了9幅年画,以“黄丹门神”最为可贵,也是夹江年画的代表作。黄丹原是一味中药,研磨后可做颜料,其特质在于晴天时颜色不明显,一到阴天却尤为鲜亮;而阴雨天正是魑魅魍魉出没的时候,所以用黄丹门神来辟邪去瘟,这在瘴气较重的云贵地区极受欢迎,贵阳一带甚至后房牛圈也要贴一对。
遗憾的是,岁月变迁,夹江年画一度受到重创、濒临绝境。在工业时代,手工木版年画更是难逃被机器印刷取代的命运。
2
唤醒需求 传承中创新求变
与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一样,夹江年画也面临着难以为继的现状。上世纪80年代,夹江县也做过一些重振年画的努力,成立年画社,举行美术创作联谊会等。
2008年,夹江年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夹江举办年画培训班,培养后备人才。近几年,夹江把年画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来抓,杨继蓉也是在此时开始学习夹江年画。
墙里开花墙外香,各处收集夹江年画资料时,杨继蓉才发现早有人做了整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选粹 年画》等收录了神荼郁垒、女将门神等多幅版画。
最大的惊喜应该是冯骥才提供的6张藏于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的夹江年画照片。其中《元亨利贞》《陈姑赶潘》打破了以往对年画的想象。
冯骥才说,木版年画往往是广大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农耕时代,戏曲艺术的魅力不小于今天的电影电视,木版年画就经常以当地的地方戏为题材。
《陈姑赶潘》描绘的正是川剧折子戏《秋江》中的一幕高潮:陈妙常在兵乱中与家人走散,到女贞观出家为尼,却与观主之侄潘必正相爱。潘被逼进京赶考,登舟怅然而去的时候,妙常背着观主,奔至秋江,雇舟赶潘,追上必正。二人倾诉衷情,交换信物。
杨继蓉认为爱情这样的题材让古老的年画能够与年轻人对话,她对《元亨利贞》的解读也颇具新意。画面上的瓶子是珐琅彩的,属于西方舶来品。画上的花是合欢,两只鸟象征夫妻,嘴里衔的种子寓意多子多孙。其构图和色彩非常协调,极富装饰性。
夹江年画研究所负责人、夹江年画传承人张荣强成功复刻了《元亨利贞》和《陈姑赶潘》。目前,夹江年画大部分代表性作品已重新刻印,从矿物、植物中提取天然颜料的技术也纯熟了。但受众太少,仅靠政府支持已经几乎拖不起走。
从夹江年画的题材就可以看出来,祖先从来都不是保守的。而今人有何理由非要拘泥于以前的内容和形式呢?何况,夹江年画除了套版印刷的,也有部分手绘的。
2016年开始,杨继蓉将夹江年画用于文创产品开发,先后推出了抱枕、桌旗、钱包等多种实用物品。杨继蓉还准备和瓷器公司合作,把年画烧制在瓷器上,乘着夹江“西部瓷都”的东风,把年画卖往全世界。
源于感动,成于市场,收于情怀。杨继蓉说,有了资金她还要把传统年画的精髓研究好、传播开。
绵竹年画是用木版印轮廓,再用手绘涂颜色;梁平年画的人物腮部有椭圆形桃红色;即便距离很近,但各地仍发展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夹江年画没有理由不保护、传承好自己独一无二的风味,让农耕时代的乡愁在现代社会也能得到抚慰。
本帖de评分:
共
1
条评分
DB +15
故人叹
DB
+15
2018-04-28
# 青春校园板块欢迎你 #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安于长情
ZxID:6598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06-09-16
最后登录
2025-01-21
发帖
43731
在线
7927小时
精华
0
DB
163
威望
6310
保证金
0
桃子
18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4-28
0
传承好自己独一无二的风味,让农耕时代的乡愁在现代社会也能得到抚慰。
际遇之神
惩罚
抢沙发不成,与楼上的斗殴,处以治安罚款DB10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