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从去年开始,印度电影在国内“火了”起来。以阿米尔·汗为代表的印度演员及其作品被更多人熟识,“开挂”式地票房口碑双丰收。迄今为止,几部印度电影在中国国内市场的票房都不错。图片由笔者自制,数据来源:电影专资办(截至5月8日上午11时)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去年在国内上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以优秀口碑扭转了一开始排片低的逆境,完成了惊人逆袭,最后综合票房达到了12.99亿元,成为了2017年中国票房榜TOP10中的一员。今年1月份上映的《神秘巨星》势头同样强劲。在点映场占比仅为0.2%的劣势情况下,《神秘巨星》没有巨星主演(阿米尔·汗仅在里面演了个配角)、没有精彩的打斗场面、没有“开挂”的特效,却凭借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关注和反思成功在后期为自己争取到了近30%的排片。之后票房一路走高,最后以7.47亿的总票房问鼎今年中国票房总榜第9。伴随着印度影片的继续“开挂”,原被寄予厚望、曾在印度创造票房奇迹的史诗电影《巴霍巴利王2:终结》在国内却意外遇冷。《巴霍巴利王2》在5月4日开画当日也仅拿到了1559.4万的成绩,目前实时票房仅位居第三,综合票房尚未过亿(截至5月8日下午14时,综合票房为5572.13万元)。这不禁令人愕然。要知道,《巴霍巴利王2》去年在印度上映时好评如潮,不仅成为了当年最卖座的电影,也刷新了印度电影史上的最高票房记录。根据boxofficemojo的数据,《巴霍巴利王2》截至目前全球票房已达到1.42亿美元。![《巴霍巴利王2》中国“遇冷”,印度电影还能“开挂”多久?](https://px.lanyin.net/image/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08/75f8002dc73141b99eb53e7924bcdb38.jpeg?imgsec=wFpGgYaN5DMD-cXxsDfRgw&imgexp=1739124000)
数据来源:boxofficemojo
仅在北美市场,《巴霍巴利王2》的首周末票房就超过千万美元,累计票房达到2018.7万美元,占总票房的14.3%,成为迄今为止北美影史票房最高的印度电影。甚至去年5月在北美市场上映时,《福布斯》和《好莱坞报道》都曾以“印度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爆发式增长”为主题做过专门报道,关注印度电影在北美市场的“开挂”情况。图片来源:Forbes,Hollywood Reporter
那么,这部曾在世界范围掀起观影狂潮,由印度南部“托莱坞”打造的史诗电影,既拥有观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歌舞元素,还有各种“开挂”的剧情和动作戏,为何偏偏在中国“遇冷”?“开挂”优势使不出劲儿,现实题材更受中国观众青睐纵观近些年在中国受欢迎的印度电影,无一例外都是立足于社会现实,揭露一些问题现象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即“社会片”。以《神秘巨星》为例,电影关注印度女性的生存困境。大胆揭露了在印度社会即使是收入高、素质高的工程师家庭,依然会有重男轻女的陋习存在。全片采用女性视角,以女主人公的个人成长故事着眼于整个社会,让人体会到印度民众对提高女性地位、社会平权做出的努力。这对于曾经受同样陋习影响的中国观众来说,自然感同身受。不少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女主人公和母亲的感受相当有共鸣,也为最后母亲的勇敢选择喝彩,甚至流下泪水。而《巴霍巴利王2·终结》作为印度史诗改编的电影,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和轶事中国观众并不熟悉,而主人公“开挂”的情节和动作场面大家也已司空见惯,无法产生巨大共鸣。虽然印度片之前曾以“开挂”的剧情、动作和超出天际的无限“脑洞”闻名世界。但在目前500亿的中国庞大电影市场和各类电影面前,这些元素又显得没那么有吸引力。此外,现在外来片诸如《复联3》来势汹汹,加上精美特效和大IP的加持,国内观众的选择范围非常之广。面对更加成熟的好莱坞商业片和其中更为炫目的特效场景,在同等条件下观众没有理由首选一部印度“神片”。没让观众“在笑中思考”,固有元素无法激起观影欲望更重要的是,印度影片在1918年立法后,就逐渐确立了以市场和观众为中心的原则,观众喜欢看哪种,就往哪个方向拍。因此,用幽默和有趣的方式讲故事,在轻松的氛围中呈现社会问题,成了印度电影的特点。比如《起跑线》,就是在极具张力的喜剧氛围中讲述了主角一家为女儿上学费尽心机的故事。观众在被逗乐的同时也会看到影片中暴露的社会问题,引发深入思考。而国内电影在社会问题呈现层面,常常显得有些“苦大仇深”,经常在结尾给观众沉重一击,让大家“在泪中思考”。相比之下,印度电影的“在笑中思考”明显更胜一筹。但在《巴霍巴利王2》中,观众并没有看到太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诚然,全片精致的服化道,精彩的打斗和歌舞,男女主人公的高颜值以及几位勇敢、有个性的女性人物形象,都是本片的亮点。但没有了“让观众在笑中思考”的一贯优势,《巴霍巴利王2》中印度片的固有元素无法激发出观众的观影欲望,更无法让已看过的观众再次买票二刷。当然,这不妨碍我们理解《巴霍巴利王2》在印度市场和北美市场的“开挂”现象。作为一部讲述印度本土英雄的史诗电影,《巴霍巴利王2》获得了有史以来印度最高的投资,也为观众呈现出了美轮美奂的画面和本土超级英雄的成长经历。男主惩恶扬善、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自然能激起印度民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英雄情结,而男主对于妻子的尊重、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在当下的印度,自然是十分“吸粉”的。而电影中精彩丰富的动作场面,又迎合了北美地区观众的喜好。北美地区大量的印度移民,也成为了观影的“主力军”。因此,在以上两个地区取得超高票房也在情理之中了。关于印度电影,你还可以知道这些尽管《巴霍巴利王2》在中国国内遇冷,但不可否认印度电影近些年在中国市场的确出现了“开挂式”的发展趋势,且印度电影体系也逐渐变得更加发达和成熟。印度电影开始于19世纪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产业体系也逐渐完善,在产业开发和硬件设备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印度的电影产量居世界之最,从2010年的1274部至今,每年印度的电影产量都在稳步提升。图片由笔者自制,数据来源:Statista
提起印度片的“生产大户”,所有人一定会不约而同想起闻名遐迩的“宝莱坞”。殊不知,印度实际上有五大电影产业基地。除了位于孟买、我们很熟悉的“宝莱坞”之外,还有以班加罗尔为中心的“桑达坞”,坐落在喀拉拉邦的“莫莱坞”,地理位置在印度东南角的“考莱坞”以及出品《巴霍巴利王2》、位于海得拉巴的“托莱坞”。![《巴霍巴利王2》中国“遇冷”,印度电影还能“开挂”多久?](https://px.lanyin.net/image/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08/402fae8ab4bc46feb7ca0691cc4fdae5.jpeg?imgsec=wFpGgYaN5DMD-cXxsDfRgw&imgexp=1739124000)
图片由笔者自制,信息来源:Statista
而其中,“宝莱坞”贡献了最多影片的生产,以印地语为主。我们熟悉的《三傻大闹宝莱坞》《阿育王》《宝莱坞机器人之恋》等电影都是由“宝莱坞”出品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剧照
当涉及到其他小语种,诸如泰米尔语、泰卢固语、马拉雅拉姆语和坎纳达语等时,就由分布在印度其他地区的电影产业基地进行生产,以满足不同区域人群的需要。从题材来看,印度电影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神话片”,另一种是关注社会本身的“社会片”。神话片专注于印度的史诗传说,以史诗和传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为蓝本,加以戏剧化处理,以《阿育王》《摩诃婆罗多》《巴霍巴利王》为代表。《阿育王》剧照
而社会片则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来源,针砭时弊、或展示民俗风情和趣闻轶事,以《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线》为代表。曾经由于种族制度、文化代沟以及被侵略殖民的历史影响,印度不同阶层民众的观影口味参差不齐。为了兼顾大众审美,发展电影市场,印度电影采取了歌舞这种跨越阶级、人民喜闻乐见,且可以产生共鸣的方式进行叙事,所以大部分印度片中都会出现主人公载歌载舞的片段。与此同时,为了让各地区人民都能感受到电影的感染力,印度电影从剧本出发,选取人性及普世情感等主题,逐渐出产了很多闻名国内外的佳作。目前中国国内电影市场呈现出了很好的发展态势,大制作小成本片“争奇斗艳”,蓬勃发展,也均不断取得了观众和市场的认可。但纵观海外市场票房的整体表现,会发现中国电影海外票房还在5%左右,而同时段的印度却已达到了40%左右。那么,在“开挂”的印度电影和电影行业面前,中国电影应该学习什么呢?笔者认为,中国电影不仅要学习印度电影让观众“在笑中思考”的模式,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专注于对社会问题的挖掘和展现,用电影触摸观众的灵魂。此外,正如《巴霍巴利王2》对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改编和再创造,中国电影也应该积极挖掘自有的民族特色和IP,发挥想象力,自信地展示民族文化和进行文化输出。此外,电影人们需要不断和市场及观众进行互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信息,才能不断对剧本和电影本身进行打磨和提高,以推动整个电影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你喜欢哪些印度电影呢?快来留言区说出你的最爱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