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191919]随着年龄增长,许多往事已渐渐变得记忆斑驳,而被岁月长河磨洗得越来越清晰的是母亲的生活用语,总在该出现的时候,适时呈现在脑海,每每念及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感怀。[/color]
[color=#191919]“碌碡打到半坡”就是遇到艰难困境时母亲常说的。说到这个碌碡,在我还不认识字的时候,听村里人都把它称作“lu |fu”,它是做什么用的呢?据资料记载,碌碡早在魏晋时期就已广泛使用了,宋代有诗云:“力田巧机事,利器由心匠。翩翩转圜枢,衮衮鸣翠浪”。我觉得碌碡最大的用途就是夏天碾麦子,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是非常实用的夏收农具,它的形状是一块直径有一米左右,像陕北腰鼓形状的、带点鼓肚的圆柱石头,两侧的平面中间有凹槽,装上四方形的木头架子,挂上绳子由牛马拉着在场院里转圈碾压晒干的麦秆,随着碌碡一圈圈的转着碾压,裹藏在穗子中的麦粒就欢快地蹦出来了,其后更多时间是被搁置在家门口或者村边人们聚集的地方当凳子使用。[/color]
[color=#191919]碌碡曾经也是我儿时的玩具,一群小伙伴轮换着上去,两个人坐在架子两边压来压去像玩跷跷板,我对那个场景记忆深刻,因为从上面掉下来过,头磕在木头架子的角上鲜血直流,吓坏了小伙伴,过去人都皮实,母亲抱着我找村里的赤脚医生贴点药,至今我脑门上还有个小疤,后来一段时间对这个大玩具都心存恐惧,对“碌碡打在半坡”的危险自然也深有体会。[/color]
[color=#191919]民间许多用语或者谚语,都出自劳动者实在的生存经验和他们的生活态度,决不能让碌碡停在半坡上,是我母亲的态度。“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这是法国作家雨果说的,我母亲就是非常要强的人,也是一位很有生活智慧的家庭主妇,字写得漂亮,账也算得清楚,在村里干了十几年会计。当年家里老老小小,强壮劳力少,父亲是把集体的事情看得比自家事情重要的人,一大家子人的吃穿用度,几乎全靠母亲料理。为了多挣工分,母亲白天和别人一样下地干活,晚上点着煤油灯记账,遇到恶劣天气不上工时,还要给全家人做衣服、缝鞋子,样样事情都要走在人前。每次家里遇到重大事件、遭受波折,甚至有时生活难以维系了,母亲也会说:“碌碡打到半坡”来鼓励自己和全家人,齐心协力把阻挡生存的这个大石头拉的拉、拽的拽、推的推、顶的顶,一鼓作气跨越坎坷,否则,日子就像停在半坡的碌碡,一泻千里、人仰马翻。[/color]
[color=#191919]在母亲的教导下,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在大人干活时给他们背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多年来,就是在这样的决心和勇气的支持下,全家人似乎没有过不去的坎、克服不了的困难,在母亲的苦心经营和言传身教下,才有如今家里的美好生活和我们姐弟的健康人格。[/color]
[color=#191919]现在父母老了,讲起过去的经历依然充满激情,曾经的艰苦生活留给父亲的是宽厚和奉公,留给母亲的是不屈和坚持,从没有被苦难绊倒的父亲母亲是我的榜样,而我在工作生活中但凡遇到挫折和懈怠,都会想起母亲“碌碡打到半坡”的话,似乎想象到大石头随时要滚下来的惊人场面,顿时打起十分的精神,卯足了劲,不致半途而废、前功尽弃。[/color]
[color=#191919]母亲用她朴素的生活哲理引导我、激励我,教我坚持,催我进取。“碌碡打到半坡”它如此沉重,但我会奋力把它推到幸福的终点站。[/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