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4个镜头,连接电影的过去与未来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用24个镜头,连接电影的过去与未来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用24个镜头,连接电影的过去与未来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5-26 0
用24个镜头,连接电影的过去与未来
[color=#191919][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26/43c0ac03dbc64997968e6cbeb4d62738.jpeg[/img][/color]
[color=#191919]影像的悖论[/color]
[align=center]24[/align][color=#191919]帧[/color]
[color=#191919]24 فریم[/color]
[color=#191919]连接电影的[/color]
[color=#191919]过去与未来[/color]
[color=#191919]文丨翰光[/color]
[color=#191919]编 | Pury[/color]
[color=#191919][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26/2ee0ed242d9c493d85ee00fc36558ec8.jpeg[/img][/color]
[color=#191919]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并没有报很大的期待,也并不想带着看大师阿遗作的心理为它附加上它本身也许并不具备的审美价值。特别是看到豆瓣短评区一友邻说,它也许更适合放在美术馆展览,在电影院比较考验人的耐心。可能一部由24张照片制作而成的电影,展示的信息非常有限,从而无法从头到尾吸引你的注意。[/color]
[color=#191919]但当我在影院看完“第一帧”之后,就被阿巴斯对各种视听元素的调用震撼到了。在表面上平静的影像中其实暗藏了大量精心的设计,会不断引发你对电影本质的思考,一刻也不能停歇。特别想套用苏珊·桑塔格的话说,《24帧》全片近两个小时却只有24个镜头,但每一秒都雷霆万钧。[/color]
[color=#191919][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26/7f45921ff60d4c678cf07418e95392e3.jpeg[/img][/color]
[color=#191919]阿巴斯想要探讨的并非只是静态摄影与动态摄影之间关系的问题,它直接回到电影最初的形态中去呈现影像最根本的悖论。最意思的是,他是利用CG这一新时代的技术去探讨电影最原始的问题,将电影的过去与未来连接了起来。[/color]
[color=#191919]1[/color]
[color=#191919]运动与静止[/color]
[color=#191919]单看简介就知道,《24帧》首先直面的就是电影的运动与静止这一根本性的问题。[/color]
[color=#191919]我们知道电影中的“帧”(数字影像惯用)也就是“格”(胶片影像惯用),是影像的最小的数量单位。每一“格”画面本该都是静止的,但通过每秒24格的间歇运动,在人眼中形成了运动的影像。所以影像的运动只是存在于人眼的幻觉,而它在客观上的物质实体只是一张张静止的胶片或数字画面,根本不存在连续的运动。在人的主观上是运动的,但在客观上是静止的,这就是电影影像最基本的悖论。[/color]
[color=#191919]阿巴斯在《24帧》中重新演绎了这个悖论。他将每一张静态的照片拓展成长达4分多钟的“镜头”,再通过CG技术让它们本身运动起来,但矛盾的是,他依旧用字幕卡将这些运动的影像定义为“帧”。“帧”代表的是静止,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运动”,静止与运动的对立统一,这便是电影影像的根本特质。[/color]
[color=#191919][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26/92de7cdb1c4649ce8fa37730c3b87104.jpeg[/img][/color]
[color=#191919]再看每一“帧”中的影像内容,阿巴斯常常是在静止的框架中让部分元素运动起来。特别是一排人看巴黎铁塔那张,那排人一直是静止的,但前景里会有路人经过,后景的铁塔还会亮起灯光,仅在这一“帧”镜头中就有运动与静止这两种元素的对峙。包括影片的最后一“帧”,电脑中显示的黑白电影画面从静止开始逐帧运动起来,然后出现“The End”,其实都是在暗示和强调电影影像中运动与静止的悖论。[/color]
[color=#191919]2[/color]
[color=#191919]纪录与虚构[/color]
[color=#191919]电影影像的另一个悖论,围绕“纪录与虚构”、“自然与人工”或说“真实与虚假”这几组概念展开。[/color]
[color=#191919]阿巴斯在影片的每一“帧”画面中创造运动的事件,然后这些事件就像是在自然中真实发生的一样,充满了偶然性、随意性,但我们清楚,它们实际上是通过CG技术模拟或拼贴出来的虚假影像。它们既充满了“纪录性”,但本质上又是“虚构性”的。必须说明的是,这里说的“虚构性”强调的是创造者的介入,或者说人工的操纵。[/color]
[color=#191919][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26/bac32300e34c42ac8729b03a8a68625a.jpeg[/img][/color]
[color=#191919]伟大的导演都在努力把电影拍得不像“电影”。侯孝贤曾说,他看绝大部分的电影都能立马知道它们的叙述套路,即使是伯格曼的《假面》这样在叙述上已经非常不着痕迹的电影,他还是能够看前一分钟就猜到后一分钟会发生什么。如何在叙述时去掉叙述的痕迹,去捕捉生活中偶像性、随意性,也就是如何在电影这种注定充满人工性的艺术中尽可能去除人工性,让电影中的事件像自然而然发生的一样,是阿巴斯和侯孝贤都在努力做到的事情。套用罗兰·巴特的摄影理论来说就是,一般的电影创作者都在影像中制造明确的主题,那叫“意趣”,而伟大的电影创作者都在捕捉或保留影像中的偶像性,那叫“刺点”。而“刺点”往往存在于“纪录性”强烈的影像当中,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影像中才会有大量非人为控制的元素。[/color]
[color=#191919]阿巴斯的《24帧》中,每一“帧”中都有一个略带戏剧性的事件,但他将这些事件的叙述过程处理得非常自然,其实根本不是“叙述”而是“展示”,其中夹杂着动物(主要是鸟)大量重复的、看似无意义的偶发运动,呈现出满满的“刺点”。也许正如意大利现实主义导演德·西卡的编剧柴伐蒂尼所说,电影应该表现那些不断重复的普通事件。一部好莱坞电影表现一架飞机正从上空飞过,接着机关木仓开火,然后这架飞机从天而坠,但一部新现实主义电影会让一架飞机飞过,然后再次飞过,然后再一次飞过,“它必须飞过二十次”,柴伐梯尼说。[/color]
[color=#191919]这种极端纯粹的“纪录性”在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其实从未实现过,却在阿巴斯的电影里实现了。《24帧》的每一“帧”展现的就是“鸟在飞翔”、“奶牛在沉睡”和“狗在咆哮”这些自然事件本身,然后我们看到其中的戏剧性,但每一“帧”就像是从自然中截取出的一个段落一样,不着人工叙述的痕迹。影片中,一只狗对着在风中飘扬的旗咆哮,最后突然一阵大风将旗吹倒,这一“帧”就这样结束了,事件的发展充满了偶然现象。[/color]
[color=#191919][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26/bdc3f24a78fb4eea851a0ec9de49eccb.jpeg[/img][/color]
[color=#191919]蔡明亮的电影也常有“刺点”的出现。在《黑眼圈》的第一个镜头中,小康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旁白的窗户有自然的光线照进来,忽明忽暗,就像此时小康生命的状态。蔡导说,他并没有实先设计这个光线,它是现场偶然发生的。这个光线的变化就是运动影像的“刺点”,而蔡明亮将它捕捉或说保留了下来。[/color]
[color=#191919]但以往这些电影的“刺点”其实都是自然偶发的,只是被摄影机记录下来,而《24帧》的革命性意义就在于,它完全是通过CG这一非实拍的方式“创造”出了“刺点”。而且这比单纯去捕捉“刺点”更加困难,因为你必须把它们处理得完全像“非刻意为之”,否者就不具备“刺点”的魅力。这就是为什么阿巴斯频繁选择“飞鸟”、“海浪”这些元素,因为它们的运动最容易呈现出随意性。[/color]
[color=#191919]《24帧》的影片资料中还有“纪录片”这样的标签,正是“纪录与虚构”这个悖论的表现。电影影像本身就是纪录与虚构的矛盾统一体,阿巴斯从《特写》开始就在努力呈现这个悖论。他以往电影里那些看似随意性的事件,比如《五》中被海浪拍成两截的断木,其实都是他精心设计的结果。而这一次他用CG技术这样纯粹虚构的方式制造了“纪录性”的影像,放大了电影影像的“纪录与虚构”的悖论,通过虚假抵达了真实。他在《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中就说:“我的电影充满了谎言,但这些谎言是用来表达一种深刻的人性真实。”[/color]
[color=#191919]3[/color]
[color=#191919]面向电影的未来[/color]
[color=#191919]尽管数字技术早就被广泛运用到电影当中,但并没有被真正开发出多少艺术性,更别提上升到美学层面。以往的数字技术都只是用来制造难以实际拍摄的影像,比如《黑客帝国》系列中各种炫目的镜头。它一直以来只是发挥技术上的功能性作用,要么制造奇观,要么弥补实际拍摄的不足。而阿巴斯的《24帧》创造性地用CG技术去制造偶然性的自然影像,从而将数码技术的“虚构性”这个概念与“纪录性”进行冲撞,去揭示电影这一根本的悖论,真正发挥了数字技术的艺术作用,形成了我们可以称之为“数字影像美学”的东西。[/color]
[color=#191919]作为一部新世纪的数字电影,阿巴斯通过“帧”的概念的使用,以及一个“镜头”一幕“戏”的方式,让《24帧》回到电影最初的形态,去探讨电影影像最根本的问题,从而又对“数字影像美学”进行了启示。它既回到了电影的过去,又面向了电影的未来。在数字影像时代,阿巴斯给所有电影创作者指出了一条道路。[/color]
[color=#191919]注:(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著,范倍译:《世界电影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68页。[/color]
[color=#191919][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26/8391488210df4e37bfb31983280bb945.png[/img][/color]
[color=#191919][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26/bc76d1109c5247289584f181cd3e50db.png[/img][/color]
[color=#191919][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26/b776b34e15fc420c8a1a74c70b62fe5d.jpeg[/img][/color]
[color=#191919]- FIN -[url=http://www.sohu.com/?strategyid=00001][color=#539ff3][i][/i][/color][/url][/color]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8-05-26

#  青春校园板块欢迎你  #

安于长情

ZxID:6598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5-26 0
去探讨电影影像最根本的问题,从而又对“数字影像美学”进行了启示。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