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从未开始,也一样会有遗憾 | 你曾经暗恋过一个人吗?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即使从未开始,也一样会有遗憾 | 你曾经暗恋过一个人吗?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即使从未开始,也一样会有遗憾 | 你曾经暗恋过一个人吗?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5-30 0
我爱她,所以不跟她说话。
我窥伺她,以便不与她相遇。
——卡夫卡《断想篇》
前几天,办公室偶然聊起“暗恋”这个话题,作为一个重度暗恋爱好者,我立刻加入了讨论,也听到了大家或甜或虐的暗恋故事。之后,我们也在粉丝群里邀请大家讲了讲暗恋这件小事,有一位粉丝说,光是看到这两个字,就足以勾起许多青涩的回忆。

暗恋可能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恋爱形式了。对于我来说,暗恋是安全的,因为悄悄喜欢也意味着永远不会被拒绝。还有人说,暗恋很自由,不用面对真实关系中的麻烦。当然,也有人完全不能忍受暗恋的煎熬,认为喜欢就一定要表达出来,不论结果如何。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暗恋。

维基百科上对暗恋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心存爱意或好感,但因为种种原因,这种爱意无法宣之于口或表达出来。被暗恋的一方可能没有意识到对方对自己的爱恋,又或者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暗恋在英文中的常见表达是unrequited love,或是unreciprocated love,意为“没有回报的爱。”
就像它的英文名字所暗示的,暗恋常常是没有回应、没有结局的。但同时,在暗暗喜欢一个人的过程中,人们又能体会到各种各样极其微妙的、矛盾的情绪。有学者称,暗恋就是心情在抑郁(depression)与狂喜(euphoria)之间来回荡秋千的过程。暗恋中情绪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不比一段两情相悦的关系更少。
临床心理学家Leon Seltzer将暗恋比喻为一场甜蜜的折磨(Blissful Torture)。从大家的讨论中,和我个人的经历中,都让人不禁感叹这两个词是如此的贴切。


暗恋曾一度是很受心理学家们欢迎的研究方向,因为它作为一种爱恋的形式,具有一种动机悖论(motivational paradox)。过去的很多关于爱的动机的研究和理论里,有一个普遍的设想是,人们之所以愿意持续地对一个人投入爱,是基于得到回应的可能,与对方建立一段关系的可能,以及对方也会爱我们的可能(Reik, 1944; Kelley et al., 1983)。
但,没有回报的、不表白的,且也有很大概率会悲剧结尾的暗恋,却违反了这些“爱的动机”。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为什么还会选择去默默爱一个人呢?Aron,Aron和Allen(1998)的一项经典的研究发现,这种恋爱背后一般有三种类型的动机。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发现这三种动机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满足了其中一种动机(也有同时具备一种以上的可能),就可能会选择暗恋。
1. 对方作为潜在的另一半有极高的价值(desirability)
当这个对象作为另一半,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极其的优秀时(比如才智过人,样貌出众,等等),那么即使与Ta发展一段关系的可能性非常渺茫,人们还是愿意对其默默倾注自己的爱意。简而言之,就是Ta好到你可以不去计较自己是不是能和Ta在一起。
这样的暗恋对象通常是闪闪发光的,是那些看起来离自己遥不可及的“男神”或“女神”;这种心情与粉丝对偶像的爱慕也有类似之处。我们KY粉丝群里,就有人属于这种动机的暗恋:
“我觉得对他的喜欢像是路人粉对偶像的喜欢。”
(鹿嘟嘟)
“我感觉这很像现实版追星,因为对方在我心里是很完美的。”
(pll)
2. 对方回应自己的可能性较高(probability)
还有人愿意默默地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爱意,是因为在自己的评估中,对方回应自己心意的可能性很高。但很多时候,这种评估其实是不准确且高于实际的。在这种情况里,被暗恋的那一方的行为和言语通常会给人造成一些误解。而他们可能只是简单的出于“不想伤害对方”,或是自己神经大条。
这种情况里,暗恋方一直觉得自己“有希望”并不愿放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有时暗恋自带部分强化(partial reinforcement)的性质。
部分强化作为行为强化程式(即通过训练增加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的一种,指的是当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时(e.g. 主动示好的举动),会不定时地、无规律地获得“奖赏”(e.g. 接受并回以关注或示好举动)。
行为心理学指出,通过部分强化学习的行为,是最难消除的。因为,个体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能得到奖赏;但又因为先前的经验,确信自己的行为有机会得到奖赏,就会不断地去试探和尝试,宛若“上瘾”一般。人们被忽冷忽热、若即若离的人吸引,感到痴迷,就是部分强化在起作用。
无间断的强化(e.g. 每一次行为都会得到奖赏)会让人十分确信对方的心意,因此很大概率会选择表白;完全没有强化(e.g.从来没有得到过奖赏)则让人很快放弃,但随机的、间断的强化则是最让人欲罢不能的。暗恋过程中的暧昧、友达以上,就接近于这种情况。粉丝中就有人说:
“有一次听到他同桌说他喜欢隔壁班的一个女生,跑回宿舍大哭了一场,想要放弃了。结果一回教室,他就好像发现了不对劲,传纸条问我怎么了,纸条里还有一颗糖。打开的那一瞬间,我就立刻把刚才要放弃的决心忘到九霄云外了。又觉得我还可以再坚持一下,觉得他也许也有一点点喜欢我。”
(匿名)
3. 爱上了默默爱一个人的感觉(desirability of the state)
默默地、不求回报地爱着一个人这件事,本身也能给很多人带来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感动和快乐(Baumeister, Wotman & Stillwell, 1992)。当人们沉浸在暗恋状态时,周围的人可能会将他们看成一个浪漫且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他们享受着这样一种“默默付出”、“爱而不得”的人设。他们爱上了“爱一个人”的感觉。
Baumeister和Wotman在他们关于暗恋的书中还说道,这种恋爱甚至可以说是接近于一场“冒险”;即使它得到了一个最不尽人意的结局,对于暗恋者而言,他们仍然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回忆这段恋爱,并将其中的悲伤与风险都当作冒险的一部分。粉丝群里也不乏这种“爱上爱的感觉”的人:
“我可能不是喜欢你,而是喜欢那个喜欢着你的自己;我可能不怀念你,但我怀念那个暗恋你时的自己”。
(圈圈)


在精神分析的观点中,暗恋是一种充斥着投射和理想化的情感。很多时候,我们的暗恋对象可能只是符合某一点我们内心对“完美情人”的想象,于是我们就把自己对“完美情人”的全部幻想投射在了对方身上。
换言之,人们喜欢的可能早就不是那个人本人了,而是一个添加了无数幻想和滤镜的对象。而暗恋之中的距离感,也给人们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有一些人表示,在他们暗恋一个人的期间里,即使真的有机会和对方建立一段关系,他们可能也会选择拒绝,继续保持暗恋的状态。
这正是因为,他们已经隐约意识到,自己喜欢的不过是一个自己幻想出来的人,而对方只是承载着这个幻想的客体罢了——此时,暗恋像是一种和“完美情人”建立的理想的恋爱关系。在这样的情境中,走近现实、面对现实可能比求而不得的感觉还要痛苦。
这也意味着,如果沉溺于可以尽情幻想的暗恋状态之中,的确可能让人丧失走入和处理一段必然有“瑕疵”的、真实的亲密关系的能力和勇气。
“我朋友劝我去告白,但是我不想,因为我不想破坏他在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即使我知道那可能只是他的其中一面。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掐准他的上下课时间,然后出现在附近假装偶遇,只为看他一眼。我觉得我们之间,这样的距离就足够了。”
(bibobibo)


非安全型依恋的人容易选择暗恋。
除了暗恋的动机以外,Aron,Aron和Allen(1998)还研究了暗恋与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焦虑型依赖者是最容易陷入暗恋的,回避型其次,而安全型则很少会选择暗恋。焦虑型对于爱的期待很高,他们期望另一半是能满足自己所有需求的,所以暗恋中最吸引他们的是“对方的潜在价值”这一因素。
而回避型依恋的人如果暗恋一个人,则更多是出于想要享受其中类似恋爱的感觉,和恋爱中的一些情绪,同时又不用真的进入一段关系。因为他们在关系中疏离和回避的特质,所以他们并不想真的离另一个人很近。
且,正如我们所切身经历的,暗恋的确更多发生在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之间。Hatfield和Rapson(1987)的调查数据指出,暗恋普遍出现在青少年中。英国心理学家的佛曼斯特长达五年的对暗恋的研究也显示,14-18岁是暗恋最 容易发生的年龄段。


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真的在默默喜欢另一个人的过程中,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这是因为,在暗恋中,往往存在着一种“比不上”的感觉。暗恋的对象似乎也总是闪闪发光的。
因此,只要还没有放弃喜欢Ta,为了离Ta更近一些,为了能让Ta看见自己,我们都想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我们想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看、更有趣、更聪明,也努力去了解和学习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只是为了能和Ta有多一点点的共同语言。
纪德在《宅门》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经常感到,爱情是我保存在心中最美好的情感,我的其他所有品质都挂靠在上面;爱情使我超越自己,可是没有你,我就要跌回到极平常天性的极平庸的境地。正因为抱着与你相会的希望,我才总认为崎岖的路是最好的路。”
那个我们默默喜欢的人,既是我们的目标,也成为了我们的动力。而我们为了自己喜欢的人努力的身影,其实也在发着光。就像粉丝们说的:
“有时候暗恋也是一个机会,让自己朝着对方默默变更好。比如对方喜欢优秀的人 自己就努力变得更优秀。
想等自己变好 有能力和对方并肩/成为同样发光的人,再出现在对方面前。即使没有来得及,或者最后还是没有在一起,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更好的自己,也收获了一段简单又美好的时光。”
(庆芬)
“虽然当时最后我们也没在一起,但快十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心里那份悸动犹在,觉得青春里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哪怕只是存在着,也让你一直有向上的力量,真好。”
(毕婆罗)
暗恋带给人的另一种成长,听起来可能有些悲伤,但却很重要:它让我们明白了人生不是有求必得的。也增加了我们应对人生不可控的能力和经验。我的一个有一段很长的暗恋经历的朋友告诉我,对一些从小顺风顺水的孩子来说,暗恋可能是人生中第一个“求而不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第一次意识到,非常残酷的,有的时候不是我们努力了就会有结果。这其中甚至像是一个哀恸(grief)的过程。一开始是拒绝(deny)——“Ta怎么可能不喜欢我”;然后是生气——“你凭什么不喜欢我,是我很差吗?”;接着到了内心的“讨价还价”(bargain)——“是不是我变得比现在好,你就会喜欢我?”。
再然后,我们会陷入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抑郁——“看来是我不够好,所以Ta 不喜欢我”。但最后,我们开始学着接受:不是我不够好,只是付出就是不一定会有回报,我喜欢的人可能就是刚好不喜欢我。你还没有得到就失去了,但你学会了接受这种失去。
即使从未开始,也一样会有遗憾。这个过程无疑是酸楚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或许是长大必经的一课。
在完成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不断想起自己十几岁时暗恋的人。就像粉丝“大荒诞”说的,“那个时候觉得作业本能和对方放在一起就很幸福,座位都靠的很近就很幸福,名字能被老师连着点起就很幸福。”现在的我已经学会勇敢地表白自己的心意,但我也由衷地想念当年那个暗恋中的少女。

你还记得你暗恋的人吗?来留言区跟我们讲一个你的故事吧。
以上。
正文到此结束。
暗恋是一件多种滋味交融的事,它包含了我们各种微妙的情绪,每一个有过暗恋经历的人,都会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然后忍不住一直分析,为一点点“Ta可能也喜欢我”的小信号激动和欣喜。
最近,一部以暗恋为题材的微剧《微醺恋爱物语》上映,女主角周冬雨在剧中本色出演。在那个口是心非的她、吃醋的她、纠结又大胆的她身上是不是也有你的影子呢?

一个人在家里,想着心里的那个Ta,有点不安,怀揣着各种小心思。在这样的时刻里,我能想到的最好的伙伴,莫过于一罐小酒了。
几口酒下肚,慢慢舒缓了情绪,懒懒地窝在沙发上,微醺到刚好忘记日常烦恼的程度。这个时候的自己,在恰到好处的酒精作用下,趁着微醺,拿起手机,佯装不在意地给Ta发一条信息,然后迅速再喝一口酒,给自己增添更多的勇气。
新品上市的RIO微醺鸡尾酒,可以说是最适合一个人的小酒了。酸甜里带着一丝朦胧的乳酸菌伏特加,清新的柠檬朗姆酒,馥郁的葡萄白兰地、微苦的西柚伏特加,还有甜蜜到飘飘然的白桃白兰地……一定有一种味道,与你的暗恋心情不谋而合。

你觉得自己的暗恋故事和以上微剧中RIO微醺的哪种味道最搭呢?来评论区告诉我们吧,评论区点赞数最高的五名留言者(截止5月31日中午12点)将获得由RIO提供的每人两箱RIO微醺鸡尾酒哦~
送给看到这里的你一颗小彩蛋,关键词:第3集、周冬雨、浴缸独角戏,点击【阅读原文】就有惊喜!
Reference:
Aron, A., Aron, E. N., & Allen, J. (1998). Motivations for unreciprocated lov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4(8), 787-796.
Baumeister, R. F., & Wotman, S. R. (1994). Breaking hearts: The two sides of unrequited love. Guilford Press.
Baumeister, R. F., Wotman, S. R., & Stillwell, A. M. (1993). Unrequited love: On heartbreak, anger, guilt, lessness, and humili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3), 377.
Hatfield, E., & Rapson, R. L. (1987). Passionate love/sexual desire: Can the same paradigm explain both?.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6(3), 259-278.
Kelley, H. H., Berscheid, E., Christensen, A., Harvey, J. H., Huston, T. L., Levinger, G., ... & Peterson, D. R. (1983). Analyzing close relationships. Close relationships, 20, 67.
Reik, T. (1944). A psychologist looks at love. New Yors: Farrar & Rinehart.
Seltzer, L. (2015). The Blissful Torture of Unrequited Love. Psychology Today.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8-05-30

#  青春校园板块欢迎你  #

安于长情

ZxID:6598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5-30 0
一定有一种味道,与你的暗恋心情不谋而合。

际遇之神

惩罚

小贼们潜入故人叹 家, 偷了 DB2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