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一个时代下的希望与理想, 是一个时代下的悲哀与无奈。时代的夹缝里,年轻的心倔强、 悲愤、激昂、怜悯。“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尽管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但是暗中涌动的不安与反抗仍存在,也将一直存在。
中央戏剧学院
音乐剧电影《家》
6月15日全线上映
大约百年之前,中国时局动荡,正值新旧交替之际。
那是个曾经光鲜荣耀、如今不断败落的环境,跳动着的年轻的心,还存在着难能可贵的爱与被爱。
但那些深邃历史中滋生出的阴腐仿佛永远无法摆脱,它们躲在林立的高墙背后,从黑暗中伸出有形和无形的手来,控制所有年轻的生命,控制属于高家的一切。软禁,压抑,灭亡,理想无处可藏,爱情无法呼吸。
家,既是赫赫有名的世家公馆,也是杀人不留痕迹的监牢。
由中央戏剧学院出品的首部音乐剧电影《家》(改编自巴金的同名小说)即将于6月15日在各大院线正式上映。
这部电影以音乐剧的形式再现了一段段在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与腐朽之下催生的爱情悲剧。觉新、觉民、觉慧、瑞珏、梅芬、鸣凤.....这些年轻的生命在这里憧憬在这里痛苦,在这里生活也在这里死去。而当历史的洪流步步摧垮这个家,他们的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最后在岁月中留下那么多爱恨、悲伤、希望,以及穿过历史尘埃的触动和来自心间的感慨。
家国合奏 激流乐章
在民国时期,成都有两座声名显赫的望族公馆,被称为“南唐北李”。城南唐家馆在文庙后街;而北门正通顺街上的城北李家,就是巴金老先生笔下那座著名的《家》。
作为中国最流行的畅销书之一,《家》从1933年上海书店单行本开始,到1951年共印了33次,发行数十万册。到1978年,仅北京一处就翻印了15次,影响了大陆几代中国青年。巴金曾自豪的说:“时间似乎在奔跑,四十年过去了,五十年过去。出版社还要重印它们,我的书还不曾‘消亡’。”
年轻的巴金
1941年卜万苍指导电影《家》
凭借着浪潮式的影响力,早在1942年巴金的好友曹禺先生的话剧剧本改编完成之前,联华影业公司导演卜万苍就已经联合徐欣夫、杨小仲等中国最早的一批电影人,拍摄并上映了电影版《家》(1941)。这是对这部文学作品最早的影视改编,影片一经播出,便在无数人心中埋下时代抗争的种子。
1941版《家》中刘琼饰高觉民,陈云裳饰琴
1987年李莉执导民国剧《家·春·秋》
这部荣获第七届“金鹰奖”优秀电视连续剧奖。导演李莉在细节改编上一丝不苟,曾多次亲自请教巴金。19集的电视剧不仅更大范围的还原了原著剧情,更在人物刻画方面下足了功夫。张莉饰演的鸣凤、陈晓旭饰演的梅表姐形象悲情而又美好,为角色更添一丝生动。
陈晓旭饰演的钱梅芬
2011年人艺话剧版《家》
《家》一直是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之一,2011年,新一版的《家》由著名导演李六乙操刀,演员阵容除濮存昕、米铁增、龚丽君等北京人艺中青年明星演员外,还请到了阔别舞台出演19年的84版话剧《家》的演员——蓝天野和朱旭位老艺术家加盟。
人艺话剧版《家》剧照
历时六年 精心打磨
原创音乐剧电影《家》,是中央戏剧学院首次以中国文学题材进行音乐剧创作。由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刘红梅老师执导,力邀巴金的女儿李小林作为文学顾问。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之上,对小说的情节、场面、人物、话语等均进行了裁剪加工,把歌舞有条不紊地融入每一个剧情细节,驾驭起巴金笔下宏大的历史叙事。
整部剧诚实的继承了百老汇黄金年代R&H叙事音乐剧的风格,可以说,每首歌、每支舞、每句词本身都是一场戏。撩拨心弦的曲调与行云流水般的舞台场面切换,让观众在剧中压抑的社会家庭礼教与男女主人公在爱情的之间来回撕扯,和它一起叹息与无奈,一起追求与憧憬,一起沉默,一起思考。
这部剧的演员全部是来自中戏的音乐剧系师生。他们表演功底扎实,歌、舞技术全面。他们用同样的青春激情穿越时空和历史,诠释和演绎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冲破牢笼、向往自由的成长历程,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
音乐剧电影《家》以它的创新性和专业范儿,为中国音乐剧树立了一个出色的榜样。主创团队倾心投入的是一种敬畏、感恩和激扬的非凡力量,将宿命与抗争之间跌宕起伏的戏剧张力用音乐舞蹈描绘出来。这种歌舞叙事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国际语言,意味着我们终将跨越时代潮流与文化藩篱,开创当代中国音乐剧的新纪元。
中央戏剧学院
音乐剧电影《家》
6月15日全线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