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精灵人格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跑跑卡丁车
综合游戏交流
动漫剧场
校园青春
社区服务
签到统计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校园青春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精灵人格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1
个回复
[转载美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精灵人格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2-23
最后登录
2025-02-12
发帖
313901
在线
16889小时
精华
0
DB
811
威望
28082
保证金
0
桃子
2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6-11
0
好命不好命,一看作品便知。命不好的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写作往往是为了疗治自己——不能白白受了创伤啊!失恋,遗弃,虐待,欺骗,孤立,折磨,遵父母之命做各种违背意愿的事,这些体验得写出来,分享给别人,争取让分母增大,自己就轻松些。阿特伍德却不写这样的,她的很多一看就是自传体的小说,关心的是那些很内在的情绪。
在《道德困境》这部短篇集里,有一篇《无头骑士》很有代表性。其中说到她和妹妹的童年。这几句话,和《治疗者》里的那一段陈述相得益彰:
“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透明气球里,漂浮在世界之上而不与它发生任何真实的接触。我看待别人的角度和别人看待自己的角度很不一样,反过来也一样。我自以为老成,可在别人看来飘在气球上的我还稚嫩着呢。”
看,这就是好命人才会考虑的事情,她这么说的时候,心里是很踏实、甚至有点骄傲的。“可在别人看来飘在气球上的我还稚嫩着呢”,就如同说“当时的我做了多少傻事啊!”一样,说话人对自己的过去持完全的肯定态度。阿特伍德接着讲:“我迷上了在黑暗中游荡的感觉,作为某种不可见的、未知却潜藏威胁的存在,虽然大多数时候被拘羁在另一个无害、世俗、有责任感的自我之下。”这里也有一种优越感:威胁都不是现实的,需要出动内心的人马去想象,去制造一个仿佛到处都会杀出威胁的环境。
另一则短篇小说《在别处》里有着同样的“自寻烦恼”:
“我不是孤儿,我告诉自己;我还不够格当一个孤儿。我只是需要独处,这样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吃垃圾食物,通宵熬夜,穿不讨喜的衣服,和不相配的伴侣拍拖,脑中不再涌现出它们过去会激起的、充满焦虑的批评:你为什么住在这种狗窝里?你把时间都用在什么地方了?为什么你要和这个混球在一起?为什么你一事无成?不要睡这么少,不要毁掉自己的健康!少穿点黑衣服!”
“我还不够格当一个孤儿”,这种表述真是反映一个人的古灵精怪。她貌似叛逆,但叛逆是因为安全感很强,类似北美六十年代,一代“中产阶级的孩子们”对父辈的那种反叛一样,相反,一个安全感较差、自我薄弱的人,只要得到一点机会就会变得很守规矩,很依赖稳定的人际关系。在阿特伍德眼里,父母的责骂都属于可控的痛苦,在制造它的时候她就知道能够战而胜之——无视它们。
以同样的逻辑来观察她关于独身和孤独的议论:“为什么独身——究其本质——就活该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呢?但它就是。独身者——孤独者——是不可信赖的。怪异,扭曲,极有可能是精神病患者。他们家的冰箱里可能雪藏着几具尸体。他们不爱任何人,也没人爱他们。”真正受困于独身的人,恐怕没法如此雍容地展开想象。在写作纯属消遣时,所有的修辞法都是奢侈品,尤其是夸张。
如果现实中遇不到恶魔,可怕的人与事,人就会去故事里寻找,去想象。这是种很大的福气。阿特伍德并没有真正见过冻在冰箱里的尸体这么极端的画面,所以,她才擅长逮住一个话头往极端的方向联想。“女作家”是她最喜欢借题发挥的题目之一,自嘲得越狠,越表明她的满不在乎:
“我从非写作者变成写作者的转变发生在一瞬间,就像‘B’级电影里温顺的银行职员霎时变成青面獠牙的怪物。如果有旁观者看到,可能会以为我是接触了某种化学药剂或者宇宙辐射,就像使老鼠变成庞然大物,使正常人变成隐形人的那种。”
用一个戏剧导演喜欢说的词,这就是一种“平地抠饼”,在没有戏剧冲突的地方造出冲突,想象自己没有走过的道路上都埋着地雷,潜伏着各种无一命中的暗箭。这种自嘲偶一为之还挺不错,多了就会贫嘴,但她总也忍不住,先是调侃对女作家的刻板的、消极的认知,后来又给那些支持她当女作家的人敲了一棒子。在创作谈《与死者协商》中,她说到母亲的一个朋友曾告诉她“写作很好,至少可以在家里做”,她讽刺道:那位好心的阿姨有点无知,不知道女作家连家都不该奢望:“她们必须变成怪异老处女,或者过着肮脏淫乱的生活,或者自杀——总之都是受苦受难的事。”
一个波澜不惊的童年是最值得也最适合拿来自嘲的。每当阿特伍德说到自己的妈妈,她就会把她列入到一组有点滑稽的长辈群像里,这代长辈因为赶上了战争,变得特别拘谨,身上散发着苟安、怕惹事的气质。她曾说,她妈妈记不清究竟是在1939年11月18日的哪个时辰生了她,因为“那个年代分娩的妈妈们通常都会被乙醚熏得昏睡过去——者让须多此后为我占星算命的人很失望”。此外,11月18日那天有一场非常重要的足球赛,医生们都开着收音机,指望着宫缩能在球赛结束后启动——他们如愿以偿。
二战之后到五十年代,阿特伍德印象里最值得批判的社会问题,看上去是那么的不值一提:相对于男性,女性在生活中必须遵从更多的清规戒律,而随着女权运动的影响扩大,到了1960年代,“我们已经忘了在这个大洲,特别是北纬49度以北的地区,曾经有过需要解开的紧身胸衣,曾经有过因为性情怯懦而被经验诊断为疯癫的女人。”
她的不少作品都基于这种敏感而写,故而也被视为一个女权主义作家。不过,她那股任性的精灵气,总在抵抗这种狭隘的归类。自嘲是一个特别好的手段,虽然自嘲的题材总是单调,一半都集中到了16岁立志当作家这回事上:“到这个年纪,我已经决定要成为一名坚定不移的小说家,连带作家常有的肺病、不幸的恋情、酗酒以及紧随其后的英年早逝。”(随笔集《好奇的追寻》自序)等到大学里尝试创作,她又说自己是“假装文学爱好者”的人之一。
根本而言,是因为没有经历过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创伤。为了让冲突发生,她经常得在明明不痒的情况下使劲抠几下,指着血印子说“瞧,受伤了吧·”到学校里,她最深的控诉指向了刻板的教学规章复制出一批跟父母辈一样拘谨、一样怯懦的年轻人。她还说,女同学们都是些“假正经”、“势利眼”,是一些喜欢在背后嘀嘀咕咕串闲话的人,虽然这的确很讨人厌,但好像也仅仅是讨厌而已,像放学后被堵在角落里狠揍一顿这种事,就从未落到好命的阿特伍德的头上。
加拿大籍作家梅韦丝·迦兰是阿特伍德的前辈,比她大17岁,二战时期阿特伍德还是个蒙童,迦兰则已被征调入政府部门,当个坐办公室的临时工。她在自传体小说《多彩的流放》中写下了当年的见闻:
“男人们在那里静静地腐烂,直到领退休金的那一天。他们保持着一种英国人在执行公务时特有的慢吞吞的调子……加拿大实业巨头们的维多利亚、爱德华、乔治早期风格的油彩肖像画,一张张胖嘟嘟的海盗脸,装点着楼梯和走廊——时刻提醒着我们世上有两类人,一类是践踏别人生活的人,另一类是被践踏者。”
阿特伍德从没写过“践踏”这种严厉的词汇。相差17岁,迦兰和阿特伍德似乎站在了现代和后现代的两边。前者的写作散发着逃脱既有秩序的强烈欲求,后者则始终掺杂着那么一点游戏心态,并不曾真正与什么事情闹过决裂,因为那样会很不好玩。在迦兰的记忆里,男人是在“腐烂”的,不管是上不了前线还是从前线退下来,男人都长了一张事事与己无关的冷漠脸;偌大的国家是他们的世袭财产,他们即将接管它,而女人无非繁殖工具,平时则干脆可以忽略。机关是囚笼,在里面,人只有机械地活着。所以迦兰很早就移居欧洲,到处旅行,靠着给《纽约客》之类的高级媒体写作赚钱维生。相比于阿特伍德,迦兰是绝不会如此热衷于调侃写作、调侃当女作家这回事的。
加拿大文坛有“四朵金花”:除漂泊在外的迦兰外,还有1931年生的艾丽丝·门罗,1935年生的卡罗尔·希尔兹,她们三人都比阿特伍德年长。门罗名气大,兹不赘言,希尔兹生于美国,1960年代才同丈夫带孩子一起移居多伦多,2003年病逝,因为拥有双重国籍,她拿过美加两国最高的文学荣誉:普利策奖和总督文学奖。在一篇纪念希尔兹的短文中,阿特伍德再次重复了她屡屡重申的一个事实:如果按照“时代灌输的观念”去生长,她就应该像希尔兹那样,首先安安稳稳地做好主妇,然后再去考虑做作家。
希尔兹在成名之后说过,她从年轻时起就不认识什么作家——压根不在乎这个身份。写作是她的业余爱好。然而阿特伍德赞扬她的作品,说她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者,能够谈论那些关于女性的、但之前不被接受的话题。那么阿特伍德如何定位自己呢?这实在比较困难。熟悉她的作品,你就会发现她的游移和消解的癖好——一种精灵的属性,喜欢骚扰,不喜欢战斗或者捍卫。
早年她画过一幅漫画,取名为《一位年轻塞佛(Young Cipher)—艺术家的肖像》,戏仿了詹姆斯·乔伊斯《一位年轻人(Young Man)—艺术家的肖像》。“塞佛”意为“密码”,她置换“Man”为“Cipher”,暗含着“女人是个未解之谜”的意思。画面里的内容,是她作为一年级新生于1957年在多伦多入读大学时的感受:布洛尔大道上的公园饭店森森矗立,抬头望不到顶;加拿大批评大师诺思洛普·弗莱在自己的宅第里劈劈啪啪地打字;而她的老师——学者和抒情诗人杰伊·麦克弗森行色匆匆……在一个个“大”人物,一栋栋“大”建筑面前,卷发的小丫头被深深震惊了。
然而,虽然画出了自己的渺小、惊骇、无助,画面本身的调子却是欢畅的。小,意味着灵活,如同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当年的获誉“像蝴蝶一般舞,像蜜蜂一般刺”。谁也夺不走一个精灵的自由,无法济困扶危不构成心情沉重的理由。经常的,阿特伍德将这种感觉托付予加拿大,它虽然大,却很弱(相对于美国),虽然弱,却又被安全地忽略。它在美国的身边睡着。在伏尔泰轻蔑地把加拿大定性为“一大片雪地”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听到它名字的人们都会抱以茫然:这是哪里? 2003年小布什总统发动了伊拉克战争,阿特伍德写了一封《致美国的信》,这本该是一则有力的檄文,然而她太喜欢自嘲、也太喜欢使用她所钟情的文化母题——例如巫术了:
“你们不只是我们的邻居:在很多情况下——比如说我的情况——你们是我们的血亲、同事和私人朋友。可是尽管我们离你们很近,在北纬49度以北的我们从未完全了解你们。我们像是罗马化的高卢人——长得像罗马人,穿得像罗马人,却不是罗马人——窥伺着墙那边真正的罗马人。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他们现在在做什么?肠卜师为什么一直打量羊肝?占卜者为什么要卖那么多咒符?”
自嘲中透出一股浓浓的骚扰的感觉。真是精灵的性格,似乎根本就不在乎被她声讨和骚扰的那个人恼羞成怒;她的思路太跳跃,当人家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啥?你想说啥?”的时候,她便飘然而去。如果一心想要触怒别人,她大概会觉得自己的境界不够高端了。
而这也是阿特伍德赖以超然于一切纷争之外的本事:你看不到她真正受创时的样子,因为她甚至连自己能收获什么都不在乎!在一篇题为《耻辱》的短文中,她讲了三次自己曾经蒙受的耻辱:一次是29岁,出版第一本小说时签售会上无人问津,一次是七十年代上一个电视访谈节目,结果前一个节目是关于结肠造口术的,把主题完全带偏,第三次是上墨西哥的一个节目,遭到主持人——一个“直男癌”患者赤裸裸的侮辱。起码第三次遭遇是十分恶心人的,然而阿特伍德的结论是“有些耻辱乃咎由自取”:我为什么答应参加这些活动呢?不作死就不会死。
现在,在接近八十岁的年龄上,她也许真正达到了世俗意义上的“人生巅峰”:不是像之前十年赌博公司预计的那样得到诺贝尔奖,而是因为一本早期作品——《使女的故事》被改编成系列剧而走红。这本书被誉为“反乌托邦”,但写它的动机仍然不脱骚扰,她在一篇谈奥威尔的文章里说,《使女的故事》不过就是调换了一下视角而已,从男人换作女人,“在其他方面,我所描述的专制和真正的专制以及大多数想象的专制并无不同,”她淡淡地写道,“最上层有一小组人控制着,或者企图控制其他所有人,并攫取了绝大部分好处。”
只要渴望荣耀,渴望别人的承认,你就会堕入嫉妒、亏欠、追逐、失落的纷扰之中,为了活得自由,只有“不食人间烟火”。但这需要难得的运气,从童年起,就要免于匮乏,免于种种来自外界的切肤的伤害。就我所见,阿特伍德从不曾谈论过这些;作为妖精,作为精灵,她享受着属于一个好命者的闻达和平静。
本帖de评分:
共
1
条评分
DB +15
故人叹
DB
+15
2018-06-11
# 青春校园板块欢迎你 #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安于长情
ZxID:6598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06-09-16
最后登录
2025-02-11
发帖
43731
在线
7927小时
精华
0
DB
165
威望
6310
保证金
0
桃子
18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6-11
0
好命不好命,一看作品便知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