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从没注意过,但它们已消失于南宁街头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贴图&拍客或许你从没注意过,但它们已消失于南宁街头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0个回复

或许你从没注意过,但它们已消失于南宁街头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6-13 0
中学时代,学校门口有一家报刊亭。我的文学启蒙便来自《读者》《青年文摘》,叛逆心理则源于《我爱摇滚乐》。
上了大学之后,李海鹏主持下的《人物》焕然一新;《壹读》的清新笔法让人眼前一亮;身边也终于有可以一起讨论《南方周末》的小伙伴。那是浓烈的青春,也是纸媒的黄金时代。

规矩正统的言论语境下,纸媒力透纸背的写法以及逆流而上的情怀,成为无数媒体人和新闻人的标杆之地。而报刊亭,则成为每个城市里的小小灯塔,在暗夜里盈盈发光。
可我们不曾想到,与报刊亭的缘分竟缥缈如斯。当下的我们,如果不是急着买瓶矿泉水换零钱,可能与它对视的机会都没有。

近几年,全国各地拆除、关停报刊亭的新闻屡屡上演。南宁,也不能幸免。
我们选择高校周边以及老城区的繁华地带,路经10家关停的报刊亭后,在5家尚且营业的报刊亭面前,停了下来。
民族大道地铁口附近的报刊亭

盛夏里的新竹路南一里,葳蕤自生光。摇晃的树影落在报亭,让人想起那些耐心挑选杂志的日子。
这家属于南宁最早的那批报刊亭。二十年间,附近、经过的居民已经习惯了来这里订报纸、杂志:XX局小刘、北京XXX……原本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在宁阿姨的手机里便成了一个个名字,抑或是一种支撑。

原本宁阿姨每月能挣一千出头,现在不倒贴就算万幸。“如果不是他们(订户),我可能早都不做了。”随手翻着过期不能退还处理、只能当废纸卖掉的报纸,宁阿姨无奈地说。
旁及的报刊亭在潦倒之余便琢磨着做起其他的营生:口香糖、饮料、矿泉水……宁阿姨却坚持着:对面就有商铺卖这些,我总不能抢了别人的生意。

拿上一份新出的《科幻世界》,左右张望报亭里却没有熟悉的支付二维码,宁阿姨说:“我就喜欢数钱的感觉。”

一种固执,一种习惯,一种负隅抵抗。
东葛思贤路口的报刊亭

东葛思贤路口。一张“修电车”的闪光门头,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如果不是报刊亭这个“外衣”,我一定认不出它也是一个报刊亭。
老板最近才把这里盘下来,原本挂满杂志的报亭两翼,现在被大大小小的工具占领。

杂志和报纸,已不再是主角。《参考消息》、《南国早报》孤零零地躺在台面,杂志们则成了背景墙,“买一送一”是它们的终极命运。

没客的时候老板就在一旁躺着打农药,临走之前响起一句“DOUBLE KILL”。挺应景的,像是指报刊亭,又像是在说时代。
广西大学校门口的报刊亭

离西大最近的报亭,书卷气息却没有想象中浓郁。
矿泉水、饮料、饼子、耳机、数据线……把报纸和杂志挤到一旁,有一种小卖部的既视感。

偶尔光顾的读者,不足以养活一个报亭。买其他商品要比买报纸和杂志的概率高得多,是眼下报亭的现状和无奈。

亭外张贴的杂志海报迎风而起,像是想用蛮力抵抗着命运。
火炬路上的报刊亭

靠近高校,报亭的报纸相对比较多。报亭外沿,还铺着一溜儿杂志和图书。

突然兴奋。
《读者》《青年文摘》《萌芽》《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像重逢青春里失散多年的老朋友。
游戏、摄影、动漫、时尚……也许是因为周围学生的需求点不一,书报的类型是少见的多元化。



老板自来熟地递上一本封面人物是鹿晗的时尚杂志,喏,小姑娘都喜欢这个。
附近小孩子路过,也会买上一个blingbling的钥匙扣。

有人驱车而过,问,《商界》到了没有?老板心跳加速一拍。
瑞士花园里的报刊亭


书报的利润空间确实微薄。有的报刊亭为了生存,往上叠加了零食小吃;这家藏在瑞士花园里的报刊亭,便包揽了彩票和快递的活儿。
相比其他冷冷清清的报刊亭,这里倒是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要么是发快递的,要么就是取快递的。

那天正好周四,想买上一份《南方周末》,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老板几次被寄发快递的客户“截”了下来:不好意思啊。
终于空下来的时候才发现,店里还没来得及进最新一期的报纸。
一定是太忙了。

聊天过程中,没有一个来买报纸的。不断有人停下脚步,“老板寄个快递”。
“消失”的报刊亭
过程中,我们沿着记忆和地图一路寻访报刊亭,一边期待、一边失落。这其中“消失”的,有你熟悉的那一个吗?







陪伴我们长大的书报亭,一个接着一个,关停了。南宁如此,每个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的城市,处处如此。
我想知道,你最后一次在南宁,在小小的书报亭里,买过一本什么杂志?如果有天你身边的报刊亭全部消失,你会怀念它吗?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