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人三层次: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社区服务
校园青春
签到统计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校园青春
孔子观人三层次: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1
个回复
[转载美文]
孔子观人三层次: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2-23
最后登录
2025-02-13
发帖
313908
在线
16890小时
精华
0
DB
936
威望
28082
保证金
0
桃子
2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6-23
0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说的是观人不易。孔子却自有一套观人法,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从人的行为上看,从人的动机上分析,再考察他安心于何处。这样的人怎么能隐瞒得了呢?这句话蕴含着孔子观人的三层次。
首先是视其所以,看他做了些什么,呈现出来的是善事还是恶事。这是评价的基础,即看人不要先去预推其动机的善恶,先看行为本身的伦理价值。在这个层次上先不要着急去强调他的动机,不然好心办了坏事,似乎可以得到原谅,这不符合公正的原则。因为恶的行为可能有好的动机,但造成了实际的伤害。这就是古人讲的“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第一个层次强调对行为要以实际所为评价为主,动机考察为辅。
问题是,行为带有隐蔽性与实效性,动机上也存在故意与过失。善的行为可能出于伪装,恶的行为也可能出于过失。
这就进入了第二个层次,观其所由。首先,在对待恶的行为有善的动机与过失上,孔子认为在后果上必须负责。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亏,人人都看得见。人不可能不犯错,关键是犯错后能及时纠正,所以孔子赞扬颜回“不贰过”。
其次是在对待善的动机上,孔子认为必须甄别真心为善、伪装为善、忍着为善三种情况。真心为善自不必论,伪装为善是心怀异图,假装为善,其伪装本身就降低了道德价值。如康德所言,经过思量计较而为善是没有道德价值的。重点在忍着为善如何看待,因为一时忍着为善仍存在“此时动机为善,彼时动机为恶”的可能。这就引出了孔子观人的第三个层次,察其所安。
察,则更进一步深入观察他人心之所安。这为“忍着为善”提供了解决方案,如做善事,其动机也是纯正的,但却非自己乐于做的。比如灾难捐款,众人皆捐,我亦捐之,却是环境与时势使然,内心并不很乐于做,也不反感,其慈善之心非一贯的,非“安”于此。察其所安,实际上是看一个人的心承载在什么东西上能使他快乐。
所以从行为、动机,以及所乐之事三个递进层次去观察一个人,这个人是隐藏不了的。这就从深层次揭示了人的行为与动机,从时空上全方位整体考量。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人世间人人皆在追求一个“安”字,安在什么载体上,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帖de评分:
共
1
条评分
DB +15
故人叹
DB
+15
2018-06-23
# 青春校园板块欢迎你 #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安于长情
ZxID:6598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06-09-16
最后登录
2025-02-12
发帖
43731
在线
7927小时
精华
0
DB
166
威望
6310
保证金
0
桃子
18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6-23
0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际遇之神
奖励
捡到版主移动硬盘,要挟成功,得6DB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